这个苏州家族的300年,就是一部清朝兴衰史

姑苏好时光,每天听见有趣的苏州。

不久前我们讲述了苏州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贵潘”家族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讲讲另一个潘姓世家“富潘”家族的兴衰史。


卫道观前是平江路上的一条小巷,礼耕堂就座落在巷口不远处,高墙外是平江路上喧哗的人声,墙内却是难得的幽雅静谧。

礼耕堂的主人是苏州另一个有名的潘家,为了区分两者,苏州人把出了状元的潘家称为贵潘,而卫道观前的潘家则是富潘。


既是富潘,那富到什么程度呢?

据说鼎盛时观前街上的大部分商号,如元大昌、稻香村、黄天源……都是他们家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潘家后人维修老房子,工匠推倒一面老墙,没想到墙壁里全部是铜钱,怎么也有好几百斤。

和贵潘一样,富潘的祖上也是徽商。徽商落户苏州,自然要融入传统士族文化占上风的主流社会,读书做官才是正经。“礼耕堂”三个字,就是潘家 “诗礼继世、耕读传家”家训的浓缩


不过富潘在科举道路上,运气远远不及贵潘家,历经几代一无斩获,家境也渐凋敝。到了第九代的潘麟兆心里盘算了一下,大概自家不是读书的料,索性改习商贾,重回老祖宗的路。因其努力,后来家业倒也有了点起色,1721年举家迁到了卫道观前。

真正为潘家打出一番天地的,是潘麟兆第三个儿子潘元纯。元纯年少时,在家里人看来,就是一个不问家事,终日流连市井,结交三教九流的浪荡子。

▲央视纪录片《记住乡愁》第5季第7集平江路


20岁时,元纯因和家人发生争执,少年意气,一堵气带上千两白银,骑上马就离家出走了。

元纯第一次离开对他而言太过温软的苏州,他想去看看天有多大,地有多广,这一走就走到了山海关。

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北国的冰封雪飘似乎非常契合性情豪迈、笃信诚谊的他。



一路游玩中,元纯将带出家门的银两,变成了苏州鲜见的海味和皮毛——骨子里他天生是个商人。

回到苏州后,这些稀罕物竟然一抢而空,潘元纯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潘家的百年传奇就这样从那条苏州到山海关的官道上开始了。

马云说过,眼光决定格局,潘元纯为潘家的小本经营、小富即安找到了突破的原点



后来,潘元纯又做起了国际贸易,他带着苏州的茶叶和丝绸,辗转西藏去到印度,换回了金砂、药材和香料,潘家的财富开始几何倍数的增长。

不过这种风险极大的跨境贸易,在一次路遇土匪,潘元纯的结拜兄弟送了性命之后,划上了句号。从此潘家立下规矩:必须在局势稳定的内地开办实业,方为长久之计。

潘家实业里,代表性的就是北京瑞蚨祥绸缎庄。潘元纯的侄子潘文起,继承了叔父的开拓精神,18岁时就执掌家务,在北京、天津、郑州各地奔走。


无从知晓他是如何与康熙的十七子胤礼——也就是《甄嬛传》中的果郡王——相识的

据说有一次胤礼无意间提起皇太后身体不行了,驾崩就是这几日内的事了。这触动了潘文起敏锐的商业触觉,他马上动身回苏州购进大量的黑布白纱,结果,在接下来的国丧中真的大派用场,狠狠赚了一笔,从此潘家在京城的生意开始兴盛。

▲电视剧《甄嬛传》中的果郡王


商业的成功往往会被后人传奇化,故事未必能全信,但潘家的商业眼光确实让瑞蚨祥在乾隆年间的皇城根下立稳了脚跟。

关于瑞蚨祥的渊源,很多人知道的是孟子第68代后裔孟洛川,八万两白银在京城前门大栅栏买地,成立瑞蚨祥绸布店,但那已经是清光绪十九年的事情了。这之前,瑞蚨祥在潘家的经营下,已历经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五个朝代。

人们记住了重新将瑞蚨祥发扬光大的孟家,却早已忘了真正创立的苏州潘家。


中国人的家族观念根深蒂固,无论潘家人在外如何风光,但苏州平江路卫道观前的潘宅,依然是他们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终点。

乾隆48年,潘家耗资三十万两白银,花了十多年时间,翻建了卫道观前宅地。那块浓缩了潘家祖训“诗礼继世、耕读传家”的牌匾“礼耕堂”,被高高挂在大厅上。



卫道观前的1号到8号自此姓潘,那是潘家最为辉煌的时刻。

鸦片战争之后,大清王朝走向末路,国家衰亡下的潘家,命运也急转直下。潘家除了丝绸,另外经营的药材、木材都是以东北为经营基地的,但连年的战乱、政局的不稳定,让他们在东北的基业尽数被损,潘家就此没落。


潘家翻建老宅两百年后的1978年,那些当初精心寻觅,后来散落在破败老宅里的湖石假山,远渡重洋被运到美国,在大都会博物馆里,成为“明轩”的一部分。

这是苏州古典园林第一次在世界的舞台上粉墨登场,而于卫道观前的富潘家族而言,他们是把一个古城的历史,烙上了那片陌生的国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