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案重重的王陵:满城汉墓中的金缕玉衣没有刘胜尸骨,那它去哪了

河北省满城县自春秋战国一直到两汉时期,一直都是中山国的核心地区。但是随着中山国的幻灭,满城也成了被人们遗忘的角落,鲜为人知。直至1968 年5 月的一天,随着满城汉墓的惊现,世人又重新把目光投向这里。高规格的金缕玉衣、数量巨大的酒器、削发如泥的宝剑......墓主人生前到底有着怎样显赫的身份,以至死后能拥有如此奢华的陵墓呢?传说中的金缕玉衣又是否真的能够为主人带来不朽之躯呢?这座破土而出的满城汉墓将为我们揭开历史的谜题......

满城汉墓的神秘主人

打开历史的记忆,在几千年前的燕赵大地之上,曾经存在了一个辉煌一时的国家——中山国。中山国故地位于今河北省中南部,是汉代北方著名的郡国之一。公元前202 年,汉高祖刘邦称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称帝初年,存亡定危的开国功臣多封为王,所谓“据汉受命,谱十八王,月而列之,天下一统,乃以年数”,与此同时,许多宗室也被纷纷分封为王。西汉中山国就是刘姓王室分封的诸侯国,乃沿袭战国时期的中山国而来:公元前296 年,中山国被赵所灭,其疆土归属赵国。

公元前222 年秦灭赵,原中山国地属代郡。西汉初,高祖于此置中山郡。景帝刘启前元三年(公元前154 年) 六月立皇子胜为中山王,改郡为国,以屏蔽北方。

但随着中山国的灭亡,曾经一度繁华一时的国都——中山(今河北省满城县一带)也逐渐淡出了风云变换的历史舞台,鲜有问津。直至1968 年5 月解放军某部在河北省满城县西南1.5 公里处的陵山执行一项国家工程项目建设的任务,才把我们的目光重新带回了千年前的中山故地。在这项建设任务的初期,一切都按部就班进行着,但进程过半时却陆续挖出了铜器,而大多铜器上都刻有“中山内府”字样的铭文。伴随着大量青铜器的出土,人们不禁猜测,在黄土深深掩埋之下,到底藏了一个怎样的秘密呢?

随即,考古部门展开了调查,结果让人激动不已——这是一座年代久远的古墓,而且从出土的青铜器分析,主人的身份非同一般。根据青铜器上“中山内府”的铭文,可以得知,这座墓葬隶属于中山国时代。可是,历史上存在过春秋战国和西汉两个时期的中山国,这个“中山内府”指的又是哪一个呢?然而根据铭文的体例风格,专家很快判断出这座陵墓应该是属于一位来自西汉中山国的身份显赫的人物。这座陵墓被命名为“满城汉墓1 号墓”,它的形制也尤为特殊——凿山为洞营建墓葬,即“崖墓”。而这种形式的墓葬在汉代十分少见,汉代的11 个皇帝中,只有汉文帝的“霸陵”采取了这种墓葬形式。这使人们更加好奇,这座奇特墓葬的主人会是谁呢? 墓葬中的一件青铜酒器,向我们透露了主人的身份。这是一件铜钫,上面刻着“中山内府铜钫一,三十四年”这样的铭文。“三十四年”被认为是这位诸侯王在位的年数。而在西汉总共10 位中山诸侯王中,除了第一位诸侯王刘胜在位42 年之久以外,其他诸侯王在位均不到30 年。由此推断,这座神秘墓葬的正真主人就应该是中山国的第一代王——刘胜。

据《史记》《汉书》记载,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第八个儿子,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 年),12 岁的刘胜被立为中山靖王,在位42 年,死于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 年)。对于刘胜其人,史籍多有评品,大都说他“乐酒好内”。班固写道“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百二十余人”,并且常与赵王彭祖相非曰“兄为王,专代吏治事。王者当日听音乐,御声色”,赵王亦曰“中山王但奢淫,不佐天子拊循百姓,何以称为藩臣。”

汉代的墓葬讲究“事死如生”,会根据死者生前的癖好来营建他死后的陵墓,以满足逝者的阴间生活。根据这个原则,人们不禁推断,这座满城汉墓之中也必定是有享用不尽的琼浆玉液,说不定还会有美妾成群。这样一位“乐酒好内”沉醉于声色犬马的诸侯王,他的陵墓之中又会有着怎样的奢华呢?随着墓门的开启,我们将走进这位君王的身后世界......

初探满城汉墓

刘胜墓墓洞全长51.7 米,最宽处37.5 米,最高处6.8 米,墓室顶部呈拱形,室壁呈弧形,墓室布局完全模仿地上的宫殿建筑。从整个墓室的结构看,这座墓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工程艰巨,规模宏大,墓洞凿成后,又在不同的洞室分别修建木构瓦房或石板房,形成一座豪华的地下宫殿,充分体现了“事死如生”的观念。

墓道两端,开凿有南北耳室。南耳室是车马房,里面还修建有木结构的瓦房( 已塌毁),放有马车6 架,拉车马17 匹,狗11 只,鹿1 只,马车都是刘胜生前使用的,有平时出行乘坐的“驷马安车”和狩猎时驾御的猎车,车器精美,装饰华丽,足见其生前的豪奢;北耳室为库房,是储存粮食和饮料的地方,放置有不同类型的陶器达500 多件,有盛酒的缸,存放粮食和鱼、肉的壶、罐、瓮,还有鼎、釜、甑、杯、盘等炊具和饮食用具。

中室近似方形,是一个宽大的厅堂,洞内原为木构建筑,屋顶盖板瓦和筒瓦,规模宏大,富丽堂皇。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木料已朽毁无存,厅堂里摆满了铜器、铁器、陶器、玉石、漆器、金银器,以及帷帐、俑、五铢钱等,还有象征侍从奴仆的陶俑和石俑,以及出行时使用的仪仗等等。

后室是内室,建造十分讲究,是在岩洞内用大小不同的石板筑成的,分石门、门道、主室和侧室,周壁涂满了红漆,北部有一个用汉白玉石铺成的棺床,放置棺椁,室内还放置了许多铜、铁、玉石、漆器以及俑和钱币等贵重器物,主室是刘胜生前卧室的象征,侧室则是浴室的象征。

而也正如我们之前所料,刘胜好酒的习惯也确实在他的陵墓之中得到了切实的体现:从满城汉墓出土文物看,随葬品中有33 个装满酒的方形大陶缸,缸体上还写着酒的名称、种类和重量,如“黍上尊酒十五石”“甘醪十五石”“稻酒十一石” 等。上尊、中尊、下尊是汉代酒的分级,稻酒、甘醪、黍上尊都是上等好酒。这些酒缸大小相当,盛酒总重量约折合今天的5000 千克,出土时缸内还有粘稠的液状物。这些应该是经过千年的挥发,残留的美酒。

刘胜的随葬品中还有许多盛酒器和饮酒器,造型优美,装饰华丽,有的器物上刻有铭文,记载着酒器的名称、重量、容量和来源。如盛酒器乳丁纹壶,色彩缤纷,绮丽异常;蟠龙纹壶通体有鎏金银纹饰,腹部有四条独首双身金龙盘绕,龙身缀卷云纹,呈云间飞舞状;鸟篆文壶周身用纤细的金银丝错出鸟篆文的宴饮助兴吉祥语; 铜链子壶设计别致,形似橄榄,既可手提,又可背在身上,携带外出十分方便。另外墓中还随葬了汉初难得一见的琉璃耳杯及铜套钵、勺等。由此可见,这刘胜生前不仅乐于饮酒,还极为奢侈。

然而,虽然我们在刘胜的墓葬之中发现了大量珍贵的文物,但人们心中始终对于刘胜墓还有一个更大的期待——金缕玉衣的出现。因为以刘胜的地位身份,在西汉是可以在死后身着金缕玉衣入葬的。那么棺椁之中到底会不会出现人们期盼已久的金缕玉衣呢?

永生的居所——金缕玉衣

我国自远古时期就视玉为神物,并把玉与丧葬习俗相联系。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了玉殓葬、殓尸玉。而关于玉衣的起源,最早则可追溯到东周时的“缀玉而幕” 和“缀玉衣服”。在洛阳中州发掘的春秋战国墓葬中,就曾发现过尸体面部有带孔的玉片,按五官的位置排列,而尸体上也放置有玉片,这可能是玉衣的前身。而关于玉衣的记载见诸于文献还是要到了汉代。

《史记》中记载“汉帝送死,皆珠衣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汉书·霍光传》曰:“光薨,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蕨,璧珠玑玉衣。”这是因为,汉人迷信方士,认为人活着可以食玉轻身以飞天成仙,死后置身于玉衣之中可以尸骨不朽,获得永生,于是这种玉衣也就在西汉文景时期应运而生了。

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由于金缕玉衣象征着帝王贵族的身份,有非常严格的制工艺要求,汉代的统治者还设立了专门从事玉衣制作的东园。

玉衣的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里的工匠对大量的玉片进行选料、钻孔、抛光等十多道工序的加工,并把玉片按照人体不同的部分设计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状,再用金线相连。其中每一玉片的大小和形状都必须经过精心的设汁和细致的加工。据测定,玉片上有些锯缝仅0.3 毫米,钻孔直径仅1 毫米,工艺繁难与精密程度之高令人惊讶。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花掉一个熟练的玉器工人将近10 年的光阴。

然而用金缕玉衣做葬服不仅没有实现王侯贵族们保持尸骨不坏的心愿,反而招来盗墓毁尸的厄运,许多汉王帝陵往往因此而多次被盗。到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鉴于“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但是这些都是文献中对金缕玉衣的记载,并没有任何人有幸亲眼见过实物。而满城汉墓的刘胜贵为诸侯王,这是当时汉代考古发现中身份最高的一位墓主人,那么这里会不会出现人们期待已久的金缕玉衣呢?

就在棺椁内的朽木灰和金属饰件即将被清理殆尽的时候,一个金丝连缀玉片的铠甲状的东西震惊了发掘现场的每一位人员,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金缕玉衣吗?经过专家们的讨论分析,断定这就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一件金缕玉衣。

从外观上看,这件玉衣的形状和人体几乎一模一样。金缕玉衣头部由脸盖和脸罩组成,脸盖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组成脸盖的玉片绝大部分是长方形的小玉片,双眼和嘴是在较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五块长条瓦状玉片合拢而成,惟妙惟肖。在玉衣的头部,有眼盖、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门塞,这些都是用玉制成的。另外,颈下有玛瑙珠48 颗,腰部出玉带钩。整套玉衣形体肥大,披金挂玉,全长1.88 米,共用玉片2498 片,金丝约1100 克。

偶然间,工作人员还在散落的玉片背面发现了墨汁书写的编号,这个现象从未见诸记载,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在制作金缕玉衣时,先以木人为模型量体,根据人的不同部位,制作大小形状不一的玉片,然后再在玉片的背后编号。制作玉衣的时候,只要按照编号依次组合缝制就可以了。而我们现在看见的玉片背后的墨迹正是制作之初留下的编码。

这凝结了无限财富与智慧的金缕玉衣,震惊了在场的每一位工作人员。但是,随后的发现又给人们摆出了另一道谜题。本来保护主人尸骨不朽的金缕玉衣之内竟然没有刘胜的尸体!那么刘胜的尸体究竟被埋藏在何处了呢?

墓主人魂归何处

经过考古学家的分析研究,人们认为这里可能仅仅是吸引盗墓贼的假冢,而在满城1 号汉墓的附近很可能还存在一个陵墓,或许而那里才是刘胜真正长眠之地。

果然,在1 号墓的北面,人们发现了第二座陵墓,这就是后来的满城汉墓2 号墓。难道这里就是我们苦苦追寻的刘胜真正的魂归之所吗?

然而,随着发掘的进一步展开,人们发现,这里的墓室结构和1 号墓有着惊人的相似,必定有着神秘的关联,但是出土的器物却有大量的女性用品。种种迹象表明,这里埋葬的应该是一位女性。考古学家断定,这应该就是刘胜之妻窦绾之墓。随着对2 号墓的一步步深入发掘,人们惊异地发现,作为刘胜的妻子,窦绾的陵墓竟然营造得比1 号墓还要宏伟壮观,这在封建社会也是不多见的。这主要是由窦氏家族外戚在西汉前期的显赫地位而决定的!

在2 号墓葬之中更是出土了一盏巧夺天工的铜灯。这盏铜灯是一件罕见的古代艺术珍品,高48 厘米,

通体镀金。灯的设计精巧,灯身为一跪座执灯的宫女,左手执灯盘,右臂袖口下垂成灯罩,灯盘短柄手转动,盘上有灯罩可以开合,可根据需要调节亮度及照射方向。灯光的烟可通过宫女的右臂进入体内,附着于体腔而保持室内洁净。尤其重要的是灯座底部刻有“长信尚浴,近内者卧”的铭文。

而这盏精美的铜灯也因此句铭文而得名“长信宫灯”。“长信”指的就是长信宫,而汉文帝时长信宫的主人正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窦太后,即中山王刘胜的母亲。据考证,此灯原为西汉阳信侯刘揭所有。刘揭文帝时受封,景帝时被削爵,家产及其此灯被朝廷没收,归皇太后居所长信宫使用。后来皇太后窦氏又将此物赐于本族裔亲窦绾,此后便随她葬入墓内。

于此同时,2 号墓中也出土了一件玉衣,相比1 号墓的金缕玉衣略显窄小,而且也非金线串联而成,而是用丝织物编结而成。在清理这件玉衣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主人的脊椎骨、四条肋骨以及三颗牙齿。由此看来,窦绾确实是身着玉衣入葬的。这使人们更加的好奇,为什么刘胜的金缕玉衣之中没有他的尸骨呢?难道他没有身着玉衣入葬么?他死后到底魂归何处呢?

于是,人们又开始重新打开刘胜的金缕玉衣,进行研究分析。这回,我们在玉衣之中发现了一些枣泥灰样的东西。这些粉末到底是什么呢?经过研究专家推断,这些粉末很可能就是刘胜尸骨所化,也就是说,刘胜的尸骨就在玉衣里面,只不过早已腐烂成灰。原来,由于刘胜墓的随葬品丰富异常,大量的动物残骸和陪葬用酒增加了墓中的有机物含量,导致尸体容易腐烂。而洞中潮湿的环境也加速了这一过程。所以千年之后,刘胜的玉衣并没有如他所期待般,为他带来永生和不朽,而仅剩一捧骨灰......

满城1、2 号墓葬给我们揭示了主人“事死如生” 的身后世界,让我们见识到了传说中的金缕玉衣,然而在陵山之上,除了1、2 号墓葬之外,还裸露着将近18 处封土堆,很有可能是刘胜妻妾子孙的附葬墓。而专家们也根据地形纷纷推测,在附近的的山崖石洞之中很可能还隐藏着一座规模较大的汉代崖墓,也就是说,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许还会看到满城3 号墓为我们带来的重重惊喜......

节选自《谜案重重的王陵》,京东5折基础上满100减50,当当3.9折抢购中~

神秘消失的王陵+宝藏+古国+文明(套装全4册) ¥96 购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