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了战争却输了帝国,丘吉尔到底是英国的英雄还是罪人?

丘吉尔是一个复杂的人。

在静夜史看来,丘吉尔作为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之一,固然有值得歌颂和钦佩的地方的,但作为国家领导人,丘吉尔的所作所为却并不卓越。

归根结底,丘吉尔更像是一个政客,距离真正的政治家还有一定距离。而要以政客的标准来要求他,丘吉尔就变得异常出众。简单说来,丘吉尔的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好战

在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崛起之前,丘吉尔是坚定的反共分子,除了积极干涉俄国内战,还推动对苏联的围追堵截。

1933年,希特勒上台,随即成为德国元首,德国开始一步步挣脱凡尔赛体系的制约,疯狂地扩军备战。而此时的英法等国因为一战的巨大创伤,不愿卷入新的世界大战,因此对纳粹德国的崛起听之任之。不仅如此,英法等西方国家还推行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推动德国进攻苏联,进而坐收渔翁之利。

可惜,希特勒并未按照英法等国的设想走下去。此时的丘吉尔对首相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大为光火,多次在议会批判这种妥协行径,可惜当时的英国高层并不支持丘吉尔。

张伯伦的妥协并未换来希特勒的克制,1939年9月1日,德军闪击英法盟友波兰,二战爆发。丘吉尔认为二战是“非必然的战争”,这场战争在开始时本可以轻易制止,但因英国人民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让坏人重新武装”。

丘吉尔的愤怒是有道理的,但也就仅此而已。因为二战的爆发根源在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残酷压迫而不是绥靖政策。所以这种愤怒之下的非理智之语很快就控制了丘吉尔的行为方式,并最终摧毁了大英帝国。

二战爆发后,张伯伦下台,丘吉尔出任首相。对德国法西斯,丘吉尔不等不靠不再犹豫,一个字就是“干”,两个字就是“胜利”,英国全面卷入二战。

今天的很多人,批判张伯伦毫无压力,毕竟是投降主义,痛打落水狗手到擒来。但几乎所有人都不曾注意到,从英国的角度来看,自己是完全有可能避免卷入二战,或者说最先卷入二战的。

1940年7月开始的不列颠之战,完全证明德国没有能力拿下英伦三岛,英国等于是主动和德国接上了火,开始了无底洞一般的消耗。

作为从始至终都在和法西斯缠斗的帝国,英国固然功勋卓著,却也成为最受伤的国家,使美苏两国成为战后的巨无霸。

而这也让丘吉尔赢得了二战,却输掉了整个帝国,英国成为二战最大的输家。

2、高调

高调无罪,尤其是在战争的非常时期,高调的做派能给人民更多信心,这是赢得战争的最大鼓励。

但丘吉尔明显高调过了头。

虽然是绅士家庭出身,但丘吉尔几乎没有一点绅士的样子,除了行事风格邋遢,丘吉尔还喜欢叼着那根比别人大几号的雪茄烟,做着象征胜利的“V”型手势。

一般来说,如果高调的人顺风顺水,这样的做派能成为一个人的显著标志,为他的形象锦上添花,比如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那永远拉风的玉米芯烟斗和大墨镜。

而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麦克阿瑟的拉风造型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成了敌人无情奚落的把柄。而丘吉尔在“丢”掉了大英帝国后,这样的做派就不是酷帅,而是强行尬演了。

二战后,英国战时内阁解散,丘吉尔却在重新大选中惨败,工党胜出,领袖克莱门特·艾德礼当选首相。

尴尬的丘吉尔似乎并未认识到自己除了给英国人民带来一个胜利者的光环,赔上了帝国的几乎全部身家,忍饥挨饿的英国人终于醒了。所以被抛弃的丘吉尔引用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名言:“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

伟不伟大不好说,毕竟人民不是傻子,而且自己心里啥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而下台后的丘吉尔也没有闲着,除了不断奔走呼吁建立所谓的“欧洲合众国”,对抗美苏等国的压力,就是在国际社会高调宣扬自己的理论,比如1946年访问美国时进行的“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副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

在美苏关系尚未破裂的蜜月期杞人忧天,丘吉尔看起来疯掉了,但很快一语成谶,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丘吉尔毫无疑问是高瞻远瞩的,但在1949年的远东却栽了跟头。渡江战役前,领袖要求所有外国军舰撤出长江,只有英国紫石英号等在长江上耀武扬威,最终遭遇解放军炮击。

紫石英号事件后,丘吉尔叫嚣要派两艘航母到远东教训解放军,但随即不了了之。此事件标志着100多年来列强在我国内河肆无忌惮航行的历史一去不返,狂妄的丘吉尔成了世界的笑柄。

而有意思的是,1951年,英国再度大选,鉴于工党的表现太差劲,丘吉尔所在的保守党再一次胜利,丘吉尔再度成为英国首相。不过此时的英国已然是二流强国,丘吉尔也只能在帝国的余晖中走完第二任首相历程。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