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活了63岁,皇宫生活经验52年,亲历大明五帝六朝

宋人武衍有宫词曰: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一个“锁”字,道尽了宫墙之内女子被束缚的生活。落红禁不住风吹,越过城墙,反衬的是宫内之人的身不由己。深宫重门深深,那里的人即使插翅也难逃出。两千年来,宫门之内的斗争,从来没有止过,后宫争宠,从来都不输于刀光剑影的沙场。

图/《大明皇妃》剧照

01/

《大明皇妃:孙若微传》似乎和其他描写后宫嫔妃生活没有什么大不同。每一个干政并作出杰出业绩的皇后,都有其过人之处,以及命运的眷顾。吕雉是,赵太后是,孙若微亦是,她们都是从一个微小的女子,成为皇帝身边的女人,成为皇后,最后成为皇太后以及太皇太后。

从一个幼稚女娃,到及笄少女,到后宫妇人,到耄耋老人,伴在一朝又一朝皇帝左右,或搅动政坛风云,或深陷后宫子嗣大谋。一个小小的身躯,何以能蓄积如此强大的力量,翻动一朝的雨云?

赵恒的皇后刘娥,出身卑微的下层女子,却一步一步走进了皇帝的心,一步步登上了那个权力最高的宝座,辅佐天子掌管天下事。

而孙若微几乎走着同样的“进阶”之路,不同的是,孙若微出身书香世家,九岁便被送入宫中,名为咸宁公主伴读,实则为皇太孙朱瞻基的妃子人选。所有人都以为,就连他们二人也是,最终他们会成婚,她会成为他的妃。

七年后,明成祖朱棣赐婚皇太孙,新娘不是孙若微,而是济宁胡氏。青梅竹马的二人,被迫分离。

红烛摇曳,红衾帐暖,大婚之夜,皇太孙不入洞房,却进了孙若微的静雅轩。

也许也是那一夜,让孙若微甘愿受三年的别离,在三元观带发清修。如果没有那七年相伴和那一夜相欢,她也许愿意寻个佳配,嫁作寻常人妇,安稳平静度过一生;如果没有那七年和那一夜,他也许不会三年守身,不近正妃与嫔妾,不会为他们的来日相守做抗争。

故事如此浪漫,而真实历史是否真是这样就不得而知了。

自古帝王多情又无情,朱棣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后佳丽三千的传说或许并不是传说。朱瞻基得若微相伴,看似迫于母亲与延绵子嗣的压力而和众妃嫔同房,其实不过是美人在前,晃花了眼,心可以独爱一人,身却要爱更多的美人。

帝王的爱情,有可歌可泣,有为美人放弃江山的爱德华八世,有发出“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感慨的刘秀,有中国古代帝王中仅有一位老婆的明孝宗朱佑樘。

朱瞻基不是他们,独独爱着孙若微的他,也愿意为了他们的幸福相伴去争取,去抗争。

图/《大明皇妃》剧照

02/

三年的栖霞山上清修生活,孙若微过得并不真的清苦,反而是游山寻水,开堂问诊。她是个有智慧的女人,也难怪朱瞻基要惦记着三年。

他们一直不明白,为何当时的皇帝朱棣非要不顾一切也要让他们分离,让孙若微上三元观。其实答案很简单:皇帝看上的女人,你能奈何?

朱棣对当年救治自己的医女念念不忘,直到看出那人是孙若微的亲娘董素素,对母亲的情谊转移到女儿身上,衍生出占有欲也是说不定的。

历史上是否真有朱棣和董素素之间这个牵扯不知道,但是朱棣对孙若微存了心思,可以猜测一番。帝王是那个最高权力者,他想要什么女人得不到呢,只有不想要或不愿要的,没有要不到的。

就像乾隆想要得到魏璎珞,管你是爱谁还是早和谁私定终身,整个皇朝我说了算,哪怕你是近侍功臣傅恒。

中国传统文化里,尤其是统治阶层,最是重视三纲五常,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他们严格恪守着儒家的伦理道德体系。君无戏言,一言九鼎,所以,哪怕他们觉得有多委屈有多不合理,也不能质疑更不能忤逆皇帝的决定。

因此,哪怕朱瞻基已经要了孙若微,也不能跑到皇帝跟前要求名分,只能眼睁睁看着爱的人远离。

虽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但是一个强劲的巴掌,也是可以令人耳目失聪的。

但是帝王背后,还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操纵着。那边是皇帝的母亲。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古代纲常伦理中最为人熟知,且最为后人所诟病的。

“孝”这一个字,就可以让后宫不得安宁。“母凭子贵”迫使想要在后宫生存下的女人拼命争宠,然后生得皇子。如果你的儿子有幸得承大统,那么你可以说是这个后宫最有权力的女人了。皇帝可以冷落皇后和妃嫔,却不能对不起自己的“母后”,不然就得一个“不孝”的骂名。

朱瞻基和张太后这对母子同样不能免俗。在他们的数次对抗中,张妍可谓发挥了一个“大家长”的权力和手段。洪熙帝仁厚软弱,从东宫府到紫禁城,大部分时候,都是张妍掌管着整个后宫。从她与皇帝的周旋,对后宫的小心计较中看,这个女人其实一点也不简单。

这对母子的每一次对抗都是为孙若微争名分,她没有从外面回到皇太孙府,就不与其他女人同房,不考虑朱家后代子嗣问题。孙若微回来了,处处受制,被陷害,于是理论。独宠一人不行,只好听从母命,后宫雨露均沾。

张妍想要的无非是扶持正统,于她而言,像她一般正房出身的胡善祥才是正统,她才应该得到皇帝的尊重和宠爱。哪怕几次出手伤人,做尽违背妇德之事,也要维护这个“正统”地位。

朱瞻基登基为帝后,迟迟不下旨册立皇后。张太后竟以绝食相逼,聪明的皇帝也以守孝为名绝食了,无奈的张太后只好妥协。而这“妥协”却是有条件的,皇帝的宠爱给了孙若微,那么后位就给胡善祥吧。

就这样,孙若微成了大明第一位既有金册又有金宝、与皇后比肩的皇贵妃。

关于“孝”的斗争,母子之间的烟火一直延续到了皇帝崩世之后。可见其旷日持久。

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根深蒂固,哪怕是今天,依然可见其留下的痕迹。比如“妈宝男”,比如门当户对,比如男女性别歧视……在武志红的书里,对中国家庭的剖析,虽说是打着心理学的旗帜在探究,其实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留下的深刻印记的注释。

图/《大明皇妃》朱亚文饰朱瞻基

03/

一部后宫争宠戏,其实也是一场生死博弈。稍有不慎,便可能粉身碎骨。

汉代刘询和皇后许平君很是恩爱,可也不过短短四年,许平君便被陷害而死。野史传闻武则天为了争宠不惜掐死女儿,以陷害对手,《大明宫词》有一段极其诡异的镜头,记叙的就是这段故事。不管是被称为“智慧的”,还是“贤良淑德”的后宫女子,一旦陷入后宫争端,都逃不过手上沾血,要么直接的,要么间接的。

如此残酷和血腥的斗争,为何却成为“爆款”故事,频频被写作,被搬上荧幕?

历史是严肃的、客观的、被考据的,而历史小说就不同,就如《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经过作者的推演,而变得更具文学性和可读性。故事被演绎,情节更加吸引人,加入了作者的个人意志,符合大众的审美,如此流行开来并不奇怪。

而如今的网络历史小说,更是借助网络这个即时又传播甚广的平台,“混”的风生水起。网络文学,历史,言情,直至后来的“大女主”,诸多的标签加在一部作品上,可读性强,在对历史的猎奇心之外,还能满足对“情”的向往和书写。

从八年前的《宫》《甄嬛传》,到后来的《步步惊心》《芈月传》《延禧攻略》,乃至待上映的《大宋宫词》《大明皇妃》,类似的题材,类似的情感和宫斗套路,不同的主角和变换的朝代,却为何可以一直被津津乐道,每每搬上荧幕都会火上一阵?

这其中,必定有它和当下时代相和的东西,这种“东西”也许可以称之为“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和梦想、拼搏、善良、智慧、女性的价值等等有关。

这些故事的主角,无一不是或善良或智慧或活泼或体贴或坚强,甚至集多种技艺于一身的女性。这既迎合了社会为女性正名的意愿,又为当下社会女性成为独立的精英女性提供精神给养,乃至方法策略。

古代的后宫女子为了自身的生存与荣华,用点心计,使点手段,如果我也可以,哪怕是在维护爱情婚姻关系上,只要不触犯法律底线,那又何妨。在事业上,职场的拼杀从来不输后宫群芳争妍,为了升职加薪,可以拼尽全力。女性的压力既来于职场也来于家庭,如何维持二者的平衡,是当代女性必须要面对的事。如果没有巧思妙计,又如何能在坚持事业的同时照顾家庭?

图/《大明皇妃》剧照 张艺兴饰朱祁镇

04/

人的短短一生中,什么是最珍贵的?

生命吗?或许是吧。就像无论遇到什么事,孙若微都没有想到要死,可生又何其脆弱。她有数次被迫入险境,栖霞山两次坠崖,北上的航船失火,被关入地牢,被囚入冷宫流产……她是幸运的。如果你也曾经历千难万险才活至今日,不好好珍惜生命,又该当如何?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幸运的。

爱情吗?可能吧。虽说帝王的爱情让人莫测,可在某一刻,他也是有真心的。朱瞻基对于孙若微,赵恒对于刘娥,唐明皇对于杨玉环,唐太宗对于长孙皇后,刘秀对于阴丽华……谁人能否定他们不曾有过爱情。

爱太少了,易生猜忌和生疏,爱太多了易遭妒,情深不寿,慧极必伤。就像张太后对朱瞻基说的那样:你若对她发乎情止乎礼便罢了,可你偏偏独宠她。言外之意是,她独得一人专宠,那我们搞搞她也挺正常的,我阻碍你逼迫你也是合情合理的。

如果你们相爱,却只能发乎情止乎礼,这算得上挚爱吗?

帝王家的真情何其少又何其珍贵,专宠一人的结果可能是杨玉环被赐死马嵬坡,红颜祸水最为忌讳,皇家要的是众多女人为同一个男人生儿育女,越多越好,后代子嗣的繁荣代表着这个王朝得上天庇护,要么已是盛世,要么盛世可期。

但一人一生只爱一个人,可能吗?大多时候是不可能的,这世界有渣男,也有渣女,情之纯粹,何其珍贵。

权力吗?也可能吧。否则,赵王朱高燧、汉王朱高煦不会倾其一生,为皇位而违背传统祖制,为那个至尊之位费尽心机、用尽手段。有人命好,生来就是天之骄子,得以世袭王权,拥号令天下之权。而大多数的人,也仅仅是一介草民,一辈子能得个出头日,也只有参加科举,或者从军获得军功。

权力是个好东西,也是朱瞻基登上皇位,有了权力,才有资本与太后争取孙若微的名分,为了她在后宫的地位,权力着实发挥了一场作用。

在统治阶级如此分明的中国古代,作为个体,最重要的其实是本分。守本分,君守君的本分,臣守臣的,皇后嫔妃守她们的,士农工商阶层也守他们的。而在守本分的同时,有所作为就更难得了。

朱瞻基算得上二百多年明朝史中一位明君吧,史载:"仁宣之治,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这“仁宣之治”可比肩于汉的“文景之治”,虽是短短的十年,也备受史家赞叹。

而历经五帝六朝的孙若微,更是见证了永乐盛典、仁宣之治,经历“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皇后不干政的传统之下却功在社稷。能为人所津津乐道的,除了她和朱瞻基二人的帝后爱情,还有二人对于江山社稷的责任,对于黎明百姓的仁德之心。

2019/06/09于STU当归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