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时期的文治武功与经世之道

一、舜帝生平:

舜帝,出生于姚墟(今河南濮阳范县),以地为姓姚氏,名曰“重华”,字都君。为帝颛项的后裔,自小家世寒微,以孝行闻名天下。

二、主要事迹:(表现归纳+史实佐证)

1.孝顺父母,友于兄弟,才德高尚,不计前嫌。舜虽然是帝颛项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也很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嚚、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身边,尽可能给予帮助。尽管所处环境如此恶劣,舜却能表现出非凡的品德,处理好家庭关系,这是他德行高尚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2.任用贤良,除恶扬善。任用尧帝时期早有贤名但未能起用的“八元”、“八恺”,让“八元”管土地,使“八恺”管教化。对于恶名昭彰的“四凶族”(帝鸿氏的不才子浑敦、少皞氏的不才子穷奇、颛顼氏的不才子梼杌、缙云氏的不才子饕餮),尧帝时期未能处置,舜将之流放到边远荒蛮之地。这些措施的落实,显示出舜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才干。

3.完善政治体制,明确政治分工。尧帝在位期间,舜帝开始摄政。有一系列政治动作。尧死以后,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兴革。原已举用的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人,职责都不明确,此时舜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弃担任后稷,掌管农业;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担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但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还规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由考察三次的结果决定提升或罢免。通过这样的整顿,“庶绩咸熙”,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面貌。上述这些人都建树了辉煌的业绩,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他尽心治理水患,身为表率,凿山通泽,疏导河流,终于治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乐业。当比之时,“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

4.注重基层考察,实行巡狩制度,加强对地方的联系与管理。舜执政以后,传说有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行动。他重新修订历法,举行祭祀上帝、祭祀天地四时,祭祀山川群神的大典;把诸侯的信圭收集起来,再择定吉日,召见各地诸侯君长,举行隆重的典礼,重新颁发信圭。他即位的当年,就到各地巡狩,祭祀名山,召见诸侯,考察民情;还规定以后五年巡狩一次,考察诸侯的改绩,明定赏罚。

5.创新刑罚制度,宽严相济,争取民心。传说中舜的治国方略有一项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在器物上画出五种刑罚的形状,起警戒作用;用流放的办法代替肉刑,以示宽大。但又设鞭刑、扑刑、赎刑,特别是对不肯悔改的罪犯要严加惩治,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欢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驱逐到三危,把治水无功的鲧流放到羽山,坏人受到惩处,天下人心悦诚服。

6.知人善任,赏罚分明,选贤举能,唯才是用。舜即帝位后,广泛征求四岳等大臣的意见,惩罚奸佞,举贤任能。一方面,他把共工、欢兜、三苗三人分别流放到北、南、西三方,又在羽山处死了鲧,使得边疆皆服,民族和睦。另一方面,他启用皋陶等二十二位贤人,使其各建奇功,百业兴旺。其中最重要的,要数启用大禹治理洪水。舜不避前嫌,启用禹子承父业去治理洪水,也想借此验证一下四岳的话。禹深感信任,力图报答,治理洪水时不辞劳苦,兢克业业。他经过长期实地考察,确认仅用父亲堵决口的办法根本不行,而必须以疏导为主。他就率领人民开山通泽,疏浚河道,不仅消除了洪灾,大致确定了九州的区划,更使各州恢复了生产,人民安居乐业。

三、后世简评:

论曰:据史籍记载,尧舜皆为明君,注重民生,选贤举能,除恶扬善,勤政爱民。这也符合儒家“内圣外王”的治国理想。尽管很多内容可能出于后世的理想化重构,但作为执政治国的基本理念,对于今人仍有很多的可鉴之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