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为中国寻找“文化自信”的国学大师,却在愤怒中绝食而死

1968年初夏,国学大师熊十力面对不断的冲击和拷问,怒不可遏,决定绝食明志。期间,他不停写作,写成了又烧掉,烧掉了又重写,生命的最后关头,这位“民国狂士”绝望地呼喊:“中国文化亡了”,溘然长逝,享年83岁。


1、

放牛少年的逆袭

1885年,湖北黄冈的农村,熊十力出生了。他家里穷,父亲是个穷教书先生,一年坐馆赚不了几个钱,熊十力年幼时不得不去帮别人放牛补贴家用。等长大点了,熊十力也跟着父亲念书识字,读的是四书五经和二十四史这样的传统经典。

但这样的穷读书人,在当时的中国太普遍了。吴敬梓的那本《儒林外史》里,就写过许多迂腐穷酸的童生、秀才,考了半辈子也每个功名,沦为乡里的笑柄,后来鲁迅先的《孔乙己》,也用辛辣的笔法表达了对这种人的同情。

如果一个人家里穷,却不务生产,只想着读书考个功名就大富大贵,那么等待他们的一生的悲剧。中国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中,一共只录取了10万名左右的进士,绝大多数人没机会“一举成名天下知”。

生在这样贫穷的家庭,给熊十力的成长带来了许多挫折。15岁那年,熊十力被送到外地去读书,因为家里穷,总是被同学嘲讽,一怒之下,熊十力辍学回家,继续放牛务农,闲时就自学经史子集,尤其喜欢读船山先生王夫之的书。

其实不仅仅是熊十力,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都很喜欢王夫之。

谭嗣同说:“万物招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王夫之是衡阳人,南岳一声雷,就是说他的思想如一声惊雷。

章太炎说:“船山学说为民族光复之源,近代倡义诸公,皆闻风而起者,水源木本,瑞在于斯。”王夫之的学说,是汉族光复的本源,革命的指导思想。

1902年,早就想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17岁的熊十力,终于如愿加入了革命军,成为了武昌新军凯字营的一名士兵。此后,他在武昌起义、二次讨袁运动中冲锋陷阵,为推翻满清政府和讨伐独裁者袁世凯奋不顾身。

革命成功,民国建立,一夫已死,卸甲归田。

33岁的熊十力,想要用另一种方式来继续革命,那就是研究学术。他说:“党人绝无在身心上做工夫者,如何拨乱反正?”革命党人都没有好好研究思想的人,要怎样做人民的表率呢?


2、

一生为中国寻找“文化自信”,

愤怒中绝食而死

熊十力一生的学术研究,最终目的是在为中国寻找“文化自信”。

当时,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思潮的涌入下,已经毫无招架之力。代表着先进、科学、民主的西方思想,虏获了大多数青年的心。

熊十力是读经史子集长大的,他是懂中国文化的。对于中国文化日渐式微的现象,他感到自己责任重大。

他说:一个民族要生存下去,必须要有自己的哲学,自己的文化。



他闭门研究儒家学说,要在里面找到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文化自信”。他将儒家经典彻底解构,与诸子百家和佛法结合,独创一种具有现代哲学思辨精神的新儒家哲学,著书《新唯识论》以阐述之。

正是这本书让熊十力在学术界名声大噪,被请到南京中央大学、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哲学。新中国成立之后,熊十力以中国文化专家的身份,经常被国家领导人请教事宜,参与中国文化的建设。为了让他安心住在北京,国家特意给他分配了一套在后海的小四合院,一时间各路名流如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郭沫若等纷纷前来看望,熊十力感到振兴中国文化也指日可待。

但是,这种理想没过几年就幻灭了。

熊十力已经不能在北京待下去了,只好搬到上海居住,闭门著书,以为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但风暴终究没有绕过这位与世无争的老人,偌大的中国,已经没有可以让熊十力安静著书的书桌。

1966年,熊十力在上海的宿舍被查封。

此后,他常常穿着一件褪色的灰布长衫,腰间胡乱地扎一根麻绳,在公园、大街上盲目行走,并自言自语:“中国文化亡了!”

1968年,在受尽了摧残侮辱之后,熊十力决定绝食而死,绝食期间患病不肯服药,于当年5月23日抢救无效,与世长辞。

一代名士大儒,就这样远去了。




3、

见了那么多国学骗子,

我非常怀念熊十力

直到今天,我依然非常怀念熊十力。尤其是在我见到今天那么多国学骗子之后。

经过几十年的文化断层,中国国学大师已经凋零殆尽,而市场的巨大需求又催生出一大批打着国学大师名号的骗子,扮演着虚假可笑的国学繁荣热潮。

所谓的“读经班”,将本来活泼可爱的小儿训练成呆若木鸡的诵经机器。

所谓的“论语新解”,用心灵鸡汤强行解释孔子的思想,不管遇到了多大的问题,总是拿出万能的解决方案:“要问一下你们的内心”来麻痹众人。

所谓的“传统女德”,将封建文化中压迫女性的三从四德说成新时代女性的美德,要求已经生活在男女平权社会的中国女性,继续去做男人的附属品,忍受一切男权的暴力并以此为荣。

所谓的“国学大师”,不过是精心打扮的商人,将国学当成他们的生意来做,将传统文化当成沽名钓誉的捷径。

大师不是硬造出来的,更不是只要有钱就能培养出来的,几十年来,我们在科学技术上确实有着巨大的进步,但是在人文思想上,依然举步维艰。

这就是我们怀念熊十力的原因,有些东西远去了,就真的远去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