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名县清朝蒋道一修盐路

作者:蒋林魁

清朝中后期,蒋道一出生于甘庄村书香世家,五世之中四人皆有功名。他自幼聪慧异常,好学不倦,又兼家学功底深厚,颇得真传,自不必说。年甫弱冠,五经四书,早已了然于胸。参加数次县试,俱皆不售。家底本就不厚,拿不出余钱可作它用。只得把家中的过冬之粮粜卖了两布袋,换得了龙洋一块,购置了一些日常生活小用品,摆在了水旱码头龙王庙闹市的街头路旁,练起了地摊。



由于他善于经营,管理得法,生意起色很快,没过几年就迅速聚集了巨额资金。在龙王庙老十字街以南最繁华之街区,购置了大批的店铺房产,经营杂货海盐,生意越发红火。

为了不忘根本,由最初的一块大洋白手起家,很快繁荣昌盛,商号的名字就叫作“一元昌”。“一元昌”这个蛋糕越做越大,像滚雪球一样,愈滚愈重,银根亦愈加雄强。蒋大官人购置木制大船数艘,组建了船队,主船高高的桅杆顶上插着鲜亮的两杆旗子,一面旗上大书“一元昌”,另一面旗帜白月光里斗大一个“蒋”字,两杆大旗迎风飘扬,喇喇作响,好不威风。“一元昌”从此又增加了运河木船运输的生意,上至新乡下至天津,来往穿梭不停。除本号运输海盐、海货、杂货外,也给其它商行运输,这样更增加了红利的赚取。

当时大名盛产山药蛋(即红皮土豆),尤以一溜李茂堤所产者最佳,口感好,质量优,曾数次作为贡品输入大内,深得京津人士喜爱。



水路既畅,很多天津老客(即客商),乘坐“一元昌”的大船,慕名而来,高价收购山药蛋,运至京津一带,加价销售。大名山药蛋品质虽优,但个头不大,产量低,解放后大多停种,时至今日,早已难觅其宗。

一天下午,蒋道一正在店铺里盘点账目,伙计忽报有客来访,蒋掌柜忙道:“有请”。伙计把来客延至后堂客厅落座,丫鬟献上香茗。蒋大官人抬头观望来客,只见此君青衣小帽,年龄大约四十上下,高个无须,白面浓眉,面色略有憔悴,似有病容,粗大的辫子垂向腰后,眉宇间隐隐透着英武与书卷之气,虽然初次相见,似乎又有些相识的感觉。大官人抱拳揖礼道:“尊驾何来,光临敝号?”来客忙回礼谢道:“敝人姓鲍,名谢,字君恩,东鲁人氏,游学至此,特来拜望官人,不知打搅否?”宾主落座,品茗聊天,聊着聊着,二人互有倾慕之意,越发谈的投机,不觉间已金乌西垂,玉兔东升。接着又摆酒宴叙谈,从诗词歌赋谈到诸子百家,从三皇五帝谈到宋元明清,从天南地北谈到天涯海角,孰料东方鱼肚早已发白,两位竟谈了个通宵,了无倦意。此时山东客才不好意思地说道:“实不瞒兄台,在下初到贵宝地,因染病耽搁日久,盘缠用尽,囊中羞涩,无法到达磁州游学,已拜会过多人,皆说店小本薄,腾不出钱来周济于我。众人都言“一元昌”的蒋大官人仗义疏财,好结交朋友,此事非他不能为也。故此,不揣冒昧,唐突而来。”大官人笑道:“吾道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哦,些许小事,兄长不必为难”。大官人又留山东客盘桓了几日,把身体将养好,临走时让账房封了五十块大洋,交予山东客,道:“兄长收好,如不够再说”。山东客接过大洋谢道:“今蒙兄长厚资,大恩不言谢,我到磁州后,定当加倍奉还。”说完转身骑驴,向西官道上长揖而去。



大官人蒋道一自从那日资助山东客后,已过数月,并未放在心上,早把此事忘却,照常打理盐局、杂货铺,正指挥伙计从船上卸下大批盐包,往后仓房里搬运。忽听远处鸣锣开道之声震天价响,数十名皂隶举着肃静、回避长柄木牌蜂拥而至,后边一员显官骑着高头大马,大队威风凛凛杀气腾腾的兵勇紧随其后。龙王庙因是水陆码头,常有上任、述职的官员过往,蒋大官人瞥了一眼,并未在意,回头正欲进屋,耳边突然响到:“兄长那里去,为啥躲避小弟?”大官人听声音好生耳熟,回头看看却不认得是哪家官员,细一打量心中疑惑:“这不是落难的山东先生吗?何时成了朝廷命官?”上前两步拉住对方的手说:“原来是鲍兄到了,欢迎,欢迎。”说着就把鲍君恩请到了厅堂落座,先茶后宴,欢叙别后之情,自不必说。



你道这鲍老客是哪个?原来这位鲍谢鲍先生是大清的两榜进士,文武双全,朝考后以优等的成绩外放青州任知州,清廉而勇武。青州地方原有数股悍匪,危害甚大,前任知州数剿而不能平。鲍谢到任后,智剿群贼,一一捕灭。因卓有政声,再升调磁州任知州,兼理镇标磁州营协统。真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军政大权一身独揽。青州卸任时,当地父老拦住去路极力挽留,并且赠送万民伞。他只身骑驴一路西行,将近龙王庙时,突遇大雨浑身湿透而感染风寒,大病不起。央告店家延请郎中,调理多日方才初愈,但早已花干了盘费,还欠店家许多店钱,无法上任。身在他乡,举目无亲,多亏蒋大官人仗义资助,才得顺利到达磁州。到达磁州后,先把积压已久的悬案一一理清,又清洗了两员贪墨兵血的游击将军,官威大振,军稳民安,这才亲赴龙王庙感谢蒋大官人。



磁州之彭城、观台,自唐宋以来盛产瓷器,为宋代“八大名窑”之一,所产瓷器多次供选皇宫大内,款识有“内府”、“官”字者,可为凭证。此窑产量巨大,千年不衰,远销北方大多数省份,历来为磁州的税赋主要来源,是最大的支柱产业。鲍知州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打开销路,联系了京、津、冀、鲁等大运河沿岸各地市场,计划在龙王庙设立经营部与中转站。鲍知州为了感谢救命之恩,任命蒋道一为磁州窑龙王庙经营部与中转站的全权总管大掌柜,负责彭城至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一线的水陆码头一切买卖出进事务,不但给他高额的俸禄,另外还给他干股分红,正式成了官家的人。在龙王庙成立官盐局名叫“吉恒丰盐场”,经营大清官盐。《大名县志》上册453页有记载。每天从彭城至甘庄的官道上拉瓷货与盐货的大车小辆,辋蹭辔冲。存放瓷货的南大货场,设置在甘庄村东头南部蒋常柱家南邻,蒋林魁等多家的小片荒地里,规模宏大,方圆数百亩。存放盐货的北大货场设置在甘庄村东头北部,蒋林魁家东邻河堤内蒋道一的闲地上。南北两货场的盐包、瓷货都堆积如山,西向的大车拉的是海盐,东转的车辆运的是瓷货,河里的帆船顺水北向运的是瓷货与大名土特产,逆水南来装载的为盐包、海货。

诺大的水陆码头,船载车装,蒋道一居中调度,指挥若定,有条不紊,忙而不乱,充分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与出类拔萃的经营理念,大批的财富流向磁州,鲍知州对大官人而更加倚重和信赖。



“一元昌”旗下的杂货铺、盐局、瓷货场等数处生意益加兴隆,蛋糕越做越大,车马运输量逐日增加。甘庄至彭城的官道本来就不宽,平日里交通已很拥挤,突然猛增了许多车马,如何能吃得消?运输队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原来三日就打个来回的路程,现在就是十天也没个准,严重影响了“一元昌”经济的发展。



大官人蒋道一就此事与鲍君恩知州进行多次磋商,最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出乎大家意料的决议,抛开官道不走,自己投资修建一条专用于运输盐瓷的道路,取名盐路。做出这样的决议,是需要何等的胆识和魄力啊?充分显示了蒋道一异于常人的聪明才智,和高瞻远瞩的商业眼光。盐路的走向是,由甘庄村南大货场起始向西,经一溜李茂堤、邱邸南地、徐楼、逯堤北、旧治、魏县马河村、临漳、磁县,一直向西到彭城(峰峰)。再从邯郸南部马头一带分出两股,一股向北至苏曹(邯郸北部),一股向南到彰徳(安阳),总长方达四百余里。李茂堤、邱邸、逯堤、旧治等村的部分路段,至今仍在使用。此盐路由蒋道一做大股东,管理经营为总裁,其它一些盐商参与小股为董事,共同修建盐路。

修条四百多里长的运盐马路,可不是说话的,需用大批银钱为后盾,为了优化组合更好的发展,大官人毅然把所有船只全部卖掉,腾出资金,才能快速的把盐路修好。



从此后蒋道一的“一元昌”集中发展杂货铺、盐局、瓷器店,而没有了船只。

大官人办事干练,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大名段是家乡段自不必说,最早建成通行车马。磁州、邯郸段有鲍君恩知州与当地协商征地赔款事宜,也并不太难,地方官绅都给他面子,所以这两段与大名段几乎同时通车。

最头痛的是魏县、临漳、彰德段,当地人个个都不买账,你出多少钱都没用,愣是不同意,盐路迟迟修不好,生意就没法正常做。此事愁坏了蒋大官人,思虑多日,苦无良策。最后多亏回隆、彰德一带的绿林头领孟大虎,外号“撑破天”。“撑破天”生的五大身材,满脸络腮胡,从小练就一身好武艺,行侠仗义,爱打抱不平。一个泼皮强抢民女,刚好被他撞见,气愤不过,一通拳脚,竟失手打死了泼皮无赖,官府四处缉拿于他,走投无路时,听说大官人仗义疏财,又爱结交英雄豪杰,就投奔了蒋大官人。



大官人不但收留他,还出重金托人替他把官司摆平,从此以后,蒋、孟二人成了莫逆之交,过命的朋友。撑破天颇重义气,回隆、临漳、彰德一带的绿林豪杰,莫不归附于他,麾下数百之众,唯他马首是瞻,现如今又有官府暗中通款,说话办事腰杆更加坚挺。先摸清几个为首不签字的刺儿头难办户,分别对待各个击破,先把几个软硬不吃者臭揍一顿,打的鼻青脸肿,再派人骚扰于他家,往他家扔砖头,点他家的麦秸垛,闹得他全家日夜不得安生。第二天如有不服气的再接着打,直打得他们低头告饶,乖乖的签字领钱,才算完事。大伙一看为首者都签了字,也都同意了,纷纷签字领钱,短短数日,即告结束。至此,征地工作一马平趟,修路工程也迅速展开,不多久东西南北的整条盐路全线贯通。



甘庄至彭城、彰德、苏曹之拉盐运瓷器的大车小辆,首尾相连,一路上因有孟大虎的保驾护航,个别剪径高手,远远看见大车上插着“一元昌”的旗号,也都退避三舍,莫敢近前者。交通既畅,货流吞吐量迅速膨胀,运河东西,码头上下,装船卸车,日夜忙个不停,南北两大货场码放堆积,像蒙古包一样,山岳相连。甘庄龙王庙,水东河西,都有“一元昌”的店铺与货场,一眼望不到边的盐路,车马相连,彩旗飘飘,上书赫然都是“一元昌”。庙镇的商家少说也有数百家,论规模,论资财,论影响,无出其右者,业压群芳,万花丛中一枝独秀,要说日进斗金,一点也不为过。“一元昌”的生意迅速达到全盛阶段,如日中天。靠一家商铺的能力,因运输一种商品,就修建一条四百余里的盐路,专用道路,在全国也不多见。在冀鲁豫三省间,更是创举。别说在古代,就在现在国家投资筑路,也不是小事。

甘庄村1979年搬迁,人物皆非,能见证原来的码头货场辉煌的,就剩一棵大槐树。

(选自《大名府》杂志2017年秋季卷)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