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何将大儿子扶苏派去修长城,为何这一去竟成父子间的永别

在我国秦朝那段短暂的历史中,出现过很多相当著名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诸如统一六国的秦始皇,焚书坑儒等等,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人和在他身上发的事情,在历史中并没有过多记载,但他却是秦朝历史一位关键人物,因为他几次做出的决定,都关系着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这个人就是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

公子扶苏画像,画中扶苏站在长城上

扶苏这个人,司马迁在《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中给予的历史评价是:“扶苏为人仁。”,而另一位秦朝重要历史人物赵高对他的评价是:“刚毅而武勇, 信人而奋士”。可见大家对于扶苏的评价都是非常高。

《史记》

扶苏,秦始皇长子,自幼聪明好学,深得秦始皇喜欢。因为仁心宅厚的关系,扶苏喜欢结交文人和忠义之士,放下自己皇长子的身份与文人墨客秉烛长谈,倾听他们对于世间万事的看法,并在其中找寻良好的治国方针策略,深得民间文人尊敬。而且身边还有蒙恬蒙毅两位刚正不阿的将军好友。

蒙恬雕像

秦始皇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12年,因有文人术士讥讽、评议秦始皇,说秦始皇政治暴戾等一系列有损秦始皇坏话,而为首的文人术士说出的话不但被传到秦始皇的耳中,自己还怕丢了性命逃跑而去。秦始皇闻讯勃然大怒,既然为首的文人没有办法短时间内抓到,于是干脆下令在咸阳城内弄了一次专门针对文人的专项整治活动,命令御史拘捕审讯咸阳城文人术士并严加拷问。结果却是,被抓的文人术士们彼此相互告发,更多的更不好听的坏话传到了秦始皇耳中。秦始皇大怒,于是亲自下令将四百六十多人全部在咸阳活埋,并且将很多书籍进行了焚烧。这个事件在历史上也被称为“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画像

而公子扶苏,听闻以后,多次进谏秦始皇。史书上面记载,扶苏见到秦始皇后,便向秦始皇进谏,天下才稍微安定下来,很多边远地区尚未归附,而那些儒生们全都诵读并效法孔子的言论,属于手无缚鸡之力,而今陛下却用如此严厉的刑法处置他们,担心天下会因此不安定。希望陛下明察。而此时因为秦始皇正直心里不爽,所以对待自己这个平日里疼爱的儿子也就不那么有耐心了。

最后,秦始皇因为此事将扶苏发配,让他前往上郡监督大将军蒙恬的军队,协助蒙恬修筑万里长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骚扰。关于此事,历史上的争议还是比较多,有认为秦始皇这样做是为了让扶苏到军中历练,让扶苏在边境之地看看形式严峻,以反思自己发妇人之仁,顺便通过军功建立扶苏在军中威信,因为秦始皇非常了解自己这个儿子,所以这样做;当然有人也认为,秦始皇这样做,是因为烦扶苏总跟自己唱对台戏,有损自己的威望。当然说法千千万,但最后扶苏的确是去了边境,并且和蒙恬一起管理边境事宜,修筑长城抵御匈奴,也见识了边境情形危急。但是他和自己的父亲秦始皇绝对不会想到,这一去就是父子之间的永别。

长城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东巡的途中去世,而陪秦始皇一同东巡的赵高、李斯、胡亥等人却隐瞒秦始皇去世信息,并且还假造了遗诏,让胡亥继承了皇位,俗称秦二世。赵高深知扶苏不除,必有后患,而自己凭着对扶苏的了解,与胡亥、李斯等人又假造了一封秦始皇诏书,其意思就说例举扶苏和蒙恬种种不是,命二人自刎谢罪。

史籍记载,当扶苏接到诏书看完以后,当即不顾蒙恬的反对,更没有考虑其中有炸,就自刎了。

秦朝时候的兵马俑

千古一帝和其大儿子就这样消逝于历史的长河,给后人留下无数的谜团和猜想。而秦朝也只存在短短的两代就消逝,不过尽管短暂,秦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朝代。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