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批判性的思维探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真相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了能够更好地的统治秦王朝,秦始皇做了一件事——焚书坑儒。秦始皇为何要“焚书坑儒”?他这样做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01为何焚书

公元前213年,在咸阳宫的一次酒宴上,仆射周青臣对秦始皇阿谀奉承,在秦始皇面前赞扬秦始皇是多么的神圣,平定天下,人人安居乐业,不用受到战争的迫害,又实行郡县制。周青臣的这番奉承自然是令得秦始皇龙颜大悦。

但是在一旁的博士(秦朝官职,掌通古今)淳于越听了周青臣的话之后,便站出来向秦始皇进谏,大肆吹捧分封制的好处,还举了周王朝的例子,说周王朝之所以能够延续这么长的时间,是因为周王朝实行了分封制,周王室有了危险,诸侯们就会出手相救,又转而批评秦王朝已经在实行的郡县制,反对秦始皇为了维护统治而实施的各项措施,甚至提出了“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的观点。

秦始皇画像

这时候,丞相李斯听了淳于越的话后十分不服气,便反驳道,“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非其相反,时变异也。”李斯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如果总是遵循一项制度不变的话,有可能会停滞不前,甚至会出现倒退的后果,故要学会变通。事物不断在变化,历史也不断在发展,故而实施的政策也要发生变化,以适应历史的发展潮流。他认为这些儒生们不好好研究学习当下的事物,只会拿古人旧事来议论当今世事,惑乱百姓。于是李斯便建议秦始皇烧掉除秦纪外的史书,非博士者,不准私藏诗书百家之言论,留下的只有秦纪,医药,卜筮,种树之类的书。

李斯画像

臣(李斯)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史记》卷六《秦始皇纪》)

02为何坑儒

坑儒一事,虽然是因为方士引起的,但是这些方士的罪名是“惑乱黔首”,与焚书的性质是一样的,均束缚思想,钳制舆论。

坑儒

公元前214年,卢生和身边的儒生们说“秦始皇天性刚戾自用,专用刑法害人,天下大小事情,都由他来决定,如此贪恋权势之人,还是不要为他寻求长生不老的仙药了”。于是逃亡而去。。秦始皇知道后,顿时火冒三丈,他原本是想让这些方士炼制“仙丹妙药”,可以让自己活久一点,于是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却万万没想到这群儒生居然欺骗了他,正应了那句话,先前的希望有多深,此时的失望就有多大。于是派了御史将这些方士捉拿归案。最后这些方士落得个“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的下场。

03秦始皇为何要“焚书坑儒”

若是要细细探究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原因,我们还是应该站在秦朝统治者的角度上看待问题。

时任秦朝丞相的李斯认为人们称颂古代,非议今事,都是因为儒生们学习了诗、书、礼仪、百家语的原因,儒生们个人的见识与观念各有所不同,有的可能会赞同秦朝实施的郡县制,有的可能赞同实行周王朝时期的分封制,但是已经立下法规实行郡县制了,这和一部分儒生心中所想的不一样,儒生心生不满,便会到处传播他们的思想观念,若是这种观念被越来越多的百姓所得知,谁能保证他们的思想观念不会改变?谁又可以保证他们不会为了旧制度而反抗秦朝的统治呢?

再者,若是越来越多的百姓熟读诗、书百家语等,他们便会知道以前的社会状况是什么样的,以前实行的制度是什么,和现在相比,孰优孰劣?为了束缚百姓的思想,控制住一切对秦朝统治不利的舆论,为了更好地巩固秦朝的统治,于是李斯便建议秦始皇焚书。

不仅如此,秦朝统治者还动用严刑酷法对待百姓,下令若有敢私下议论诗、书的,处死并把尸体丢到闹市上去,以古非今的要全家灭族,采取连坐政策,官吏知情却不检举,官吏也要被处死。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一类的书不用焚烧,人们若是想学习法令,就得向官吏学习,拜官吏为师,不得私下找其他书学习,违者处以死刑。看看,秦朝统治者为了束缚百姓思想,钳制舆论,采用的是何其残酷的刑法!

结语

秦始皇以为焚了书坑了儒,加之对人们使用那般残酷的刑法,就不会再有人敢站出来反对他了,以为这样便能确保他的秦王朝能够延续千世万世了,殊不知,“焚书坑儒”已经悄悄成为了加速秦王朝灭亡的“催化剂”。以焚书坑儒为标志的秦朝文化高压政策,它的基本出发点无非就是为了能够通过政治上的统一达到文化方面的统一,学术方面的统一,从短期效果上看,还是有利于秦王朝的统一和稳定的,因为反对的人、反对的声音少了,实施政策也就更方便了,但是从长远来看,秦王朝的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是极为错误的!

焚书坑儒,只是是秦王朝实行文化高压政策的一个缩影罢了,与其性质相似的还有秦朝禁止私学的开展以及“吏师制度”的实行,导致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退步。所焚烧的书籍,大部分都是具有相当宝贵的历史价值,对于我们而言,这无疑又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我们现在能做的,唯有深刻吸取古人教训,以史为鉴!切莫再出现那样的历史事件!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