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自何处来?困扰人们多年的城洋青铜器之谜,正在逐步揭开


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陕西汉中城固、洋县交界的湑水河两岸,陆续出土了700余件青铜器。


湑水河鸟瞰


这些青铜器,数量可观,器形多样,包括各类容器、兵器、工具、仪仗等。考古学家从形制和纹饰推测,认为它们大多数应是铸造于商代中晚期。如此多的青铜器分布在城洋两县的湑水河一带,这里难不成曾是某个古国的国都遗址所在?

带有传奇色彩的发现过程

城固一带盛产生姜,当地的村民因此常常要挖地窖来把生姜存放起来。

上世纪70年代的一天,城固县宝山镇苏村的一位村民在挖姜窖,几锄头下去,竟然挖出了一个“老地窖”。他跳下去一看,窖两边的洞里,还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铜碗和梭镖。他凭直觉判断,这可能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于是便把这事汇报给了县文化馆,文化馆随之派人前往现场进行清理。

在这个器物坑中,发现出土了多达410件青铜器,其中包括2件方罍,97件兵器,32件面具及280多枚青铜泡钉。


青铜人面具


在中国历史上,青铜器的地位之重不言而喻。它不仅仅是财富的象征,也是礼乐制度中身份、等级和地位的一种表达。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之精美享誉世界,代表着中国4000多年金属冶炼及铸造领域高超的水平。


青铜罍


从1955年到2004年的49年之内,临近湑水河狭长的地域内共计出土了700多件各类青铜器,其中,达到国宝级别的就有9件。在城洋出土的青铜器中,有一些重器与殷墟妇好墓出土的方罍形制几乎一样(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这似乎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位墓主人身份地位不一般。

查阅史料后,学者们发现,其实早在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记载了“湑水河两岸埋藏有大量青铜器”的事实。

“婿水又东径七女冢。冢夹水罗布,如七星,高十余丈,周回数亩。元嘉六年,大水破坟,坟崩,出铜不可称计。”“婿水”,指的就是今天的湑水河,七女冢则是沿河交错分布的七座土丘。


七女冢


困扰古代金石学家、现代考古学家的城洋青铜器之谜,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出土了700多件青铜器的城洋地区,很多人期待会有重要的遗址发现。然而上世纪90年代之前,人们在整个汉中地区,都没有发现与这批青铜器同期的商周时期遗址。

极致的田野调查

城洋青铜器究竟是何人在何时铸造?属于哪一个势力所有?最终又为何被埋藏在这里呢?

带着这些疑惑,当时还是西北大学考古专业研究生的赵丛苍毅然决定以此为选题,去找到一个与此相关的商周遗存。


发掘现场


在田野调查中,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注意到湑水河东岸的一处低缓山丘——宝山。在宝山上出土的灰陶,令赵丛苍感到激动不已。在商、周时代,灰陶被广泛使用。这与城洋青铜器的年代正相吻合。而后,赵丛苍又在宝山台地上发现了一个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的人类聚落遗址。


宝山远眺


在五次关于宝山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人们发现了窖穴、灰坑、陶窑、墓葬、环壕、烧烤坑以及上百平方米的房屋基址。一些陶器的窖藏也不断涌现:有造型新颖、烧造精致的陶器高颈小底樽、折腹杯等。此外,出土的成年男女、幼童墓、直肢葬、屈肢葬等给研究当时人们的生活和葬仪葬俗都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其中,这里出土的四棱体铜针,是迄今我国出土古代文物中最早的青铜针实例。


发掘现场


科学考古逐渐证实:宝山遗址,是一个商代的居民聚居地;宝山人,正是城洋青铜器的使用者。在当时拥有如此众多青铜重器的宝山人,也一定有诸多超乎想象的神秘故事。

探索·发现

《城洋青铜器之谜》

播出时间:6月13日 21:58


监制 / 闫东 主编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张兰 李思奇 麦馨元(实习)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