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黄药师讥讽孟子说起:在鲁昭公被赶出鲁国时,孔子在做什么?

话说黄蓉因被裘千仞打成重伤,在瑛姑指使下,由郭靖带着前往一灯大师隐身处寻求治疗。一路上,他们俩遭到了一灯大师四个贴身侍卫渔、樵、耕、读多次刻意阻扰。在胜过书生后,书生佩服黄蓉的文才,心中却暗有不服,指摘了一句:“姑娘文才虽佳,行止却有亏。”

黄蓉听了,不解为何。

书生说道:“《孟子》书中有云:‘男女授受不亲,礼也。’瞧姑娘是位闺女,与这位小哥并非夫妻,却何以由他负在背上?……这样背着、抱着,实是大违礼教。”

心气高傲的黄蓉听了,大为不服,就回了一句:“孟夫子最爱胡说八道,他的话怎么也信得的?”

书生大怒道:“孟夫子是大圣大贤,他的话怎么信不得?”

黄蓉却不慌不忙,笑着吟出了一首“打油诗”:“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得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打油诗”的前两句,原本不过是孟子拿来说理的比喻,虽不合情理,倒还好辩驳;可后两句讥讽孟子不去侍奉周天子,却积极求仕齐、魏两国,未免大违圣贤之道——毕竟,儒家是极为讲究忠孝之礼的。

所以,书生在听了这首“打油诗”后,顿时呆在当地,半天作声不得。黄蓉吟出的这时诗,按《射雕英雄传》之说,是桃花岛主黄药师所写。因为黄药师号称“东邪”,平时就喜欢“薄汤武”、“非孔孟”,因此写出了这首诗时时吟唱,没想到被黄蓉给记在了心里。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后人称他为“亚圣”。

黄药师这首“打油诗”,虽然只讥讽了孟子,但实际连儒家祖师爷孔子也一块稍带上了:孔子在世时,周天子也在,可孔夫子除了在作鲁国大夫时曾经到周王室访问过,在他周游列国时,却从未想过到周王室出仕,不也是言不由衷吗?

从黄药师观点出发,孔子作人的缺失还不仅仅是不去辅佐周天子;他人生中遭遇的另一件事,也许更让他难以自圆其说。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父亲是叔梁纥(音hé),为鲁国陬邑大夫,也是鲁国有名的武士。叔梁纥嫡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能给他生下儿子;小妾虽然为他生了个儿子孟皮,却不幸脚有毛病,不能继承叔梁纥的功业。于是,老大不小的叔梁纥又娶了颜氏家小女儿颜徴在,生下了孔丘。孔丘出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出生后大约三年,父亲叔梁纥就去世。

叔梁纥一死,嫡妻施氏就无情地将颜氏母子逐出家门。无依无靠的颜氏被迫带着孔丘和他的庶兄孟皮离开家,来到了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然而,孔丘一家虽然生活清贫,但还是能接受教育。这主要应该归功于他的父亲:叔梁纥虽然在鲁国地位并不算太高,但他毕竟是大夫;他的儿子再穷,依照宗法制,也能得到一个士人身份。鲁国是继承周礼最为完整的诸侯国,因此传统的乡遂制度直到春秋晚期都还大致保存着。乡遂制度下,士人在“籍田公社”里地位相对平等,而且能“相保、相授、相葬、相救、相賙、相宾”,能保证孔丘接受正常的教育以及过上温饱的生活。所以,即便是被嫡母赶出了家门,但颜氏母子还能在鲁国生存。正是因为小时候这段不寻常的经历,孔丘才更体会到“周公之典”的可贵之处,终身都以维护周礼为己任。

公元前535年,孔丘母亲去世,这是他人生中第二次失去至亲之人。但母亲的去世,对十六岁的孔丘而言,也许还不是最大的。这一年,位高权重的季氏家族设宴款待士人,孔丘腰间系着丧孝麻绳前往赴宴。可季氏家臣阳虎见到他后,却禁止他进门:“季氏设宴是款待士人,可没请你啊!”作为鲁国大夫叔梁纥之子,根据宗法制,再怎么都应该是士人。可阳虎公然拒绝他参加,明显就是瞧不起孔夫子。

向来心比天高的孔丘,二话不说就退出去了。

十六岁,正是人生的花季之年。可孔丘的十六岁,不但母亲去世,还遭遇到了权臣家臣的羞辱,可谓是双重打击。


不过,人生最为低落之时,也就是人生转折点之时。虽然孔丘在花样年华遭受了双重打击,但他命运的转折点也悄然在这一年发生了。不过,此时的孔丘还感觉不到转折点的到来——十七年后,后人才意识到这一年对孔夫子意味着什么。

也是在这一年,他生命中的贵人遭遇了一些麻烦。这位贵人不是别人,恰恰就是“亚圣”孟子的祖先。

在杀死侄儿篡位成功之后,楚灵王对外频繁会盟诸侯,并多次讨伐吴国;对内则穷奢极欲,大建各类豪华宫室。公元前535年,楚国章华台建成。好大喜功的楚灵王四处邀请各国诸侯前往楚国,参加章华台的落成典礼。在楚国太宰蒍启强暗带威胁的邀请下,鲁昭公不得不答应前往楚国捧场。

3月,鲁昭公启程,“三桓”家族的孟僖子作为陪同,共同前往楚国。孟僖子,名貜(音jué),又称仲孙貜,是鲁国司空。孟僖子的父亲,就是孟孝伯,即仲孙蔑。孟孝伯以孟僖子之兄仲孙速为继承人,但仲孙速无嫡子,就把弟弟孟僖子定为继承人。由于孟僖子年龄幼小,孟孙氏一直由仲孙速的庶子羯(音jié)代为持家。直到公元前542年,羯去世,孟僖子才得以正式坐上了孟孙氏的家主之位。

因为缺乏历练,孟僖子对周时礼仪了解得都不多。这次随同鲁昭公出访,算是他人生的第一次外交旅程。

鲁昭公到达郑国之时,郑简公特意到新郑城门处迎接,以慰劳远道而来的同盟国之君。可是,初次出访国外的孟僖子作为鲁昭公副手,却不懂相礼,呆呆地站在一旁,不知所措。当一行人到达楚国时,孟僖子再一次出丑:他又不会答谢楚人郊外的慰劳。

初次外交出访,却接连两次出丑,让孟僖子羞愧不已。在回到鲁国后,知耻而后勇的孟僖子四处寻找精通礼仪之人,虚心地向他学习。


公元前531年5月,孟僖子与邾国国君在䘲(音qin)祥(今山东曲阜境内)会盟,修复两国外交关系。

从䘲祥回来后,孟僖子直接来到了自家的别邑薳(音wěi)氏。之前,某泉丘(今山东宁阳与泗水之间)人的女儿作梦,梦见用自家帷幕覆盖在孟氏的祖庙。因此,这女子就与她的同伴私下投奔了孟僖子。孟僖子接纳她们为小妾,并与她们在清丘之社盟誓:“如果生下了儿子,不要抛弃我们!”后来,孟僖子就把她们安顿在薳氏。

䘲祥盟会之后,泉丘女刚好为孟僖子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儿子:何忌和阅。何忌即孟懿子;阅即南宫敬叔。孟僖子得知多了两个儿子,所以才匆匆赶来探望儿子。此后,孟懿子就被定为嗣子。

公元前518年3月,孟僖子病重,临终前叫来两位儿子以及家族中的大夫,慎重地嘱咐道:“礼,是人生立世的根本。不懂礼,就无法立身。我听说有位贤达之人名叫孔丘,是圣人后裔,家族在宋国灭亡了。”孔子之祖是商汤,商汤作为仁德之君,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圣人。但孔子六世祖孔父嘉,却因为支持宋殇公,被华督所杀。其后人为华督所逼,被迫逃亡鲁国。从此,孔氏一族,在宋国灭族。

孟僖子接着说:“他的祖先弗父何,将国君之位让给了宋厉公;到正考父之时,他辅佐了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代国君,作了三命上卿却更为恭敬。臧孙纥曾说:‘有明德的圣人,如果不做国君,其后代必定是精通礼的人。’这大概就要应在孔丘身上了。如果我能善终,请一定要让何忌、阅二人跟随孔丘,让他们学习侍奉他,学习礼仪,以稳固他们的地位!”正考父就是孔父嘉的父亲,孔父嘉在宋穆公时担任司马一职,也是卿士。孔丘祖上也曾辉煌过,可无奈命运多舛,最终孔氏一族在权力斗争中落败,不得不逃亡他国。

十七年前的出丑,让孟僖子耿耿于怀,临终前还留下遗命让两个儿子拜孔丘为师。能得到鲁国“三桓”家族的重视,足见孔夫子花季之年虽然是他人生最为低潮的年份,却也是他的人生关键转折之年!

人的一生,有低潮必然有高潮;人生的转折点,往往就在无意识中,悄然间到来。


孟僖子去世时,孔夫子三十三岁,已过了而立之年。

这一年,“三桓”叔孙氏家主叔孙婼被晋人扣押了一年,晋人放他回国了;周王室的王子朝内乱正进入高潮期,王子朝把周敬王赶出成周,节节取胜。

孔夫子则在这一年被孟僖子看中,礼聘为两个儿子的老师。被鲁国权贵家庭看中,这应该是他人生第一次高潮。

不过,世事难料。

仅仅一年多后,孔夫子就迎来了对他的人生和学术观点形成巨大挑战的事件。

公元前517年9月,因为季平子行事不得人心,季氏族人季公亥联合鲁昭公讨伐他。鲁昭公突然发动,公室大军攻入季氏家中,将季平子围困在一处高台之上,眼看就要取得最后胜利。

就在这时,鲁昭公派郈昭伯去联络孟孙氏家主孟懿子。鲁昭公在这时派人联络孟孙氏,毫无疑问是希望孟懿子能与公室站在同一阵线,共同来对抗季孙氏。

这年孟懿子十四岁,作孔夫子学生已有一年多。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忠君之道。作为孔子门生,孟懿子本该毫不犹豫地与鲁昭公站在同一战线,讨伐专横跋扈的季平子。

可见到郈昭伯郈,孟懿子却犹犹豫豫,迟迟未能表明态度。他派人站在家中西北角的高处,观望着公室与季氏这场战斗。突然,下人前来报告,叔孙氏军队居然在攻打公室军队!收到了这一消息,孟懿子立刻命人将郈昭伯杀死,然后命令家族军队去攻打鲁昭公!

最终,“三桓”家族联合起来,将鲁昭公赶到了齐国。

作为孔子学生,孟懿子不但不协助国君,还公然率军攻打国君,这简直就是乱臣贼子之行!有人为之辩解,说因为孟懿子年幼,这主要是他手下家臣所为。可两年后,鲁昭公在齐景公支持下回到了鲁国郓邑(今山东郓城东)。可这时已十六岁的孟懿子居然与季氏家臣阳虎一起,再次率军讨伐鲁昭公!

孔夫子教出的学生,竟然背叛自己的国君,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讽刺?


俗话说得好,“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教导学生,但学生能学到多少,关键还在于学生自己。孟懿子背叛国君,虽然是孔门之耻,但并非孔夫子本人之错。

那么孔夫子本人在这次鲁国内乱期间,又在做什么呢?

史料记载,这次内乱后不久,孔子也奔赴齐国去了。鲁昭公也带着一群大夫逃到了齐国,孔子是不是跟着鲁昭公一块逃跑了呢?如果这样,说明孔夫子是在践行自己的忠君思想,不愧为一代忠臣。

可孔子到齐国,却没有留在鲁昭公身边,却做了齐国太师高昭子的家臣,想借机接近齐景公。五年前,齐景公与晏婴访问鲁国,曾经与二十九岁的孔夫子有过一次交谈。当时两人谈及秦穆公何以称霸的问题,孔夫子的答复令齐景公颇为称叹。因为这次交谈,孔夫子认为齐景公是位想有作为的国君,所以在鲁国内乱后果断地前来投奔齐景公!

这次内乱,让已过而立之年的孔夫子对“君不君、臣不臣”的鲁国政局彻底失望了。他来到齐国,并不是因为他要追随鲁昭公,而是觉得自己已过而立之年,不愿再为鲁国浪费光阴,试图到齐国找到新的发展机会!

黄药师讥讽孟子“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孔子在鲁昭公落难时到齐国出仕,那他又会如何评价?

不过,虽然孔夫子对齐景公充满期望,但在齐国大夫多次阻扰之下,齐景公还是没能重用他。“跳槽”没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孔夫子,只能灰溜溜地回到鲁国去了。


《史记·管晏列传》中说:“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太史公猜测其中原因,大概是因为管仲不能劝勉齐桓公辅佐周王室复兴,却仅令齐国称霸,有失臣子之道。

后人“非孔孟”,孔子则“小管仲”;可真正事到临头,谁都能找出无法言说的苦衷为自己辩护。黄药师武功盖世,他为何不在大宋危难之际救宋,却对着一位腐儒的头颅毕恭毕敬呢?这难道就不是虚伪吗?孔子“小管仲”,那他为何在鲁君遭难时,宁愿到齐国出仕,也不愿去辅佐危难之中的鲁昭公呢?

由此可见,否定别人容易,自己实践则困难重重。不亲身经历,又怎能理解历史人物在当时所作的无奈抉择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