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光绪崇陵」居然是这样建造而成的

光绪皇帝的崇陵实际上是中国最后一座帝陵,开始建造于清末,完工于中华民国时期。崇陵规模虽不见得有多么宏大,装饰雕刻也没有多少豪华,但是它的空间之阔、工料之精、造艺之高、耗银之多,十分可观。

崇陵位于梁各庄西部偏北的一块平坦谷地。这里丛山环抱,背阴朝阳,约5里见方。当时名叫魏家沟,也叫绝龙峪,但王大臣们认为这两个名字都不好,前者太土,根本不像天子吉地,后者更糟,一点也不吉祥,于是大家商量后改称为九龙峪。有人提出光绪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九代真龙天子,九龙之后,当然希望传下去,所以这个名字也不够好,带有绝后无续的意思。如此一说,大家点头称是,反复商量后,最终定名为金龙峪。

光绪死后,梓宫从北京奉移到西陵梁各庄行宫正殿内停灵。尽管那时国敝民贫,内忧外患,这次丧礼仍然豪华铺张,总计耗银438400多两。虽然北京至西陵已通火车,但光绪棺椁仍用人抬,前有卫兵,后有皇亲国戚和王公大臣,再后面是跟了1400多辆轿车。棺椁抬至阜成门,才走了10里,就撒掉纸钱90万个,重1000斤,用银260两。北京至西陵240里,共走了4天3夜。



光绪朝服像

图为光绪皇帝的灵柩出城

图为沿途老百姓向光绪皇帝的灵柩跪拜

这是中国古代帝陵修建唯一一个有影像资料的。

该组照片是记录了崇陵工程修建过程,是唯一的影像资料记载的帝陵修建,所以弥足珍贵。

白色柱体是标示之后陵寝建筑位置和高度的线墩




下面是陵寝临时建筑芦殿和戗桥。芦殿位于方城明楼前,也称芦棚。是为了让帝后棺椁更好更平稳进入地宫,也是为举行仪式而搭建的临时建筑,可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过度场所。

芦殿一般由竹木框架和布幔捆扎。芦殿分为前殿和后殿,前殿是停放帝后棺椁和举行仪式场所,后殿分东西次间,梢间,都是皇帝太后临时休息的地方。

芦殿前搭有戗桥,就是一个木坡道,是施工期间方便人员上下和运送材料的设施,不止芦殿前有戗桥,像隆恩殿,隆恩门前等地方也会有戗桥。

清代帝后的奉安仪式一般是三天,第一天帝后棺椁由暂安奉殿移送到隆恩殿。第二天由隆恩殿转送到芦殿,期间举行仪式,第三天芦殿奠酒后引入地宫安放。奉安仪式结束后芦殿和戗桥这种临时建筑会被拆除。




19世纪40年代照相术传入中国,崇陵也因此得以留下其建造过程中的珍贵影像。

百余年后,我们再从同样的角度记录崇陵,时间的威力跃然眼前,悄无声息,势不可挡。新照片记录着老崇陵的沧桑,老照片定格了新崇陵的诞生。

崇陵全图正面

隆恩门

东配殿

隆恩殿

琉璃花门

明楼正面

宝顶

金券门


1938年,一伙不明身份的兵匪盗掘了崇陵地宫,这些人显然有备而来,他们对崇陵的结构相当熟悉,巧妙利用松干木片拨开各道石门的自来石,进入地宫,多数随葬品被劫走。



1980年考古工作者对地宫进行清理时发现:光绪皇帝的棺椁正面被锤斧凿开一个大圆洞,光绪皇帝的脚被拖到棺外,遗体已腐烂,骨骼尚连为一体,贴身穿的衣服腐烂不堪,残留两节发辫,脚上没有鞋,头上没有冠。


图为光绪棺椁上的盗洞

随身佩戴的装饰以及棺内的所有随葬品全部被盗掘一空,只有左手握有一件翡翠套环和两件玉石。地宫石门上的菩萨雕像依然精美,却保护不了光绪死后的安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