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所后炮台:刘公岛炮台之首、地阱炮之先

刘公岛西部航拍(红箭头处为公所后炮台)摄影\邹本东

北洋护军在刘公岛共修筑了6座炮台,其中东泓炮台、黄岛炮台、公所后炮台为永久性炮台,旗顶山炮台、迎门洞炮台和南嘴炮台为临时性炮台。公所后炮台是北洋护军在刘公岛上修筑的第一座炮台,因为装备了当时最先进地阱炮,因而也是威海卫基地的第一座“地阱炮台”。本期《刘公岛百年建筑》以详实的图文史料,带您走进公所后炮台,还原该炮台的历史脉络,一同领略其百年来的沧桑变迁……

公所后炮台座落在水师学堂堞墙北150米的小山上,最早称之为“刘公岛北炮台”,因西邻麻井子船坞,也称“麻井子炮台”。

公所后炮台练兵场旧貌(摄于甲午战争之前)

尽管威海卫基地被确定为北洋海军根本重地和第一重门户,但由于北洋海防经费拮据,要塞工程建设不得不待旅顺基地工程基本告竣后,才于1887年正式拉开序幕,并且率先修筑的是威海湾南北两岸海防炮台,也就是南帮和北帮炮台。

早在1886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就提出“以购炮筑台为先务,亟须预订巨炮以壮威势”,扩充防御力量,直到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他在察看渤海各口海防之时,才作出了刘公岛炮台建设的规划。

炮台建设主要体现在其上报的《察勘各口海防折》中,他提出“岛南须建炮台一座,岛北须建地阱炮台二座”。虽然规划有了,但刘公岛炮台建设并没有立即启动,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人少钱。当时,整个威海卫基地建设全面开花,戴宗骞率领绥巩军在岛外修筑南北帮炮台,岛内修建海军公所、丁汝昌寓所、医院等后勤保障设施,花费甚巨,而经费一时难以筹措。另外,构筑炮台属于技术工程,须有专业队伍。

刘公岛西部半山远眺公所后炮台(摄于甲午战争时期)

1887年,副将张文宣根据李鸿章调遣,率原驻旅顺黄金山炮台的亲兵正副两营移驻刘公岛,待修建完成公所、兵舍等设施之后,时间已至1889年。北洋护军这才腾出手来修筑炮台,并首先修筑的就是公所后炮台。李鸿章之所以调张文宣驻防刘公岛,并修筑炮台等海防设施,这里面有两层关系,其一,张文宣是李鸿章大妹婿张绍棠的侄子、天津军械局总办张士珩的堂兄,也就是李鸿章外甥,属于李鸿章嫡系;其二,早在1880年冬,旅顺设防之时,李鸿章调张文宣管带亲军副营,驻防旅顺,并修筑了著名的黄金山炮台,积累了丰富的构筑炮台经验。

公所后炮台修筑在岛西北部荒凉的小山上,由德国陆军大尉、要塞工程师,也是旅顺黄金山炮台设计者汉纳根担纲设计。

公所后炮台兵营(英租时期刘公岛明信片)

由于炮台按照地阱炮设计构筑,绝大部分属地下工程,在没有先进机械施工的条件下,完全靠炸药和人工开掘土层和岩层,砌筑坑道、弹药库、兵房等地下建筑,建造施工难度很大。

从现在留存完好的兵舍,仍然管窥当年施工之艰辛和设计之精妙。兵舍依坡而建,属于半地下结构,正面为石结构墙体,内部也是石材铺砌,通道和屋顶均为拱圈式结构,构筑方法和技术十分精湛。兵舍共14间,既相互连通,又相对独立,均可经坑道直接抵达炮位。坑道内设通气孔以及排水设施,以满足起居和生活之用。兵舍墙面为荣成“石岛红”花岗岩砌筑,石制檐口、立垛、腰线、排水口、门窗拱券等,外观呈明显的欧洲建筑风格。从整体看,兵营嵌入地下,颇为隐蔽。

公所后炮台兵营(摄于英租时期)

作为刘公岛上炮台构筑之首,在充分借鉴吸收西方要塞建设先进理念的同时,所用炮械也是购置了当时最先进的德国克虏伯后膛钢炮(又译为阿摩士庄或阿蒙士庄),这种新式克虏伯后膛钢炮,系德国克虏伯(Krupp)炮厂所独创。原来老式大炮以钢为内膛、熟铁为外箍,由于钢和铁的膨胀系数不同,发射炮弹时产生反复热胀冷缩,很容易导致“箍管松离之病,”于是克虏伯“始创钢管、钢箍之法,”从而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成为当时最先进的火炮。另外,炮身长度也由25倍增至35倍口径,“药多弹重,击力加猛,” 大炮射程和威力也大为增强,成为各国争相购置、装备海防的利器。尤为重要的是地阱炮蛰伏地下,以水机升降,见敌至则升炮轰击,发射后借弹药座力退压水气,降还地阱,使大炮升降自如,施放灵活,还可以圆转自如,四面环击,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和隐蔽性。公所后炮台共设置240毫米口径地阱炮2门,75毫米行营炮6门,速射炮8门。

修缮后的西炮位

历经一年多的艰辛施工,炮台于1890年竣工。山东候补知县萨承钰奉山东巡抚张曜之命,查勘南北洋各海口炮台,并于1890年9月4日来到威海卫,当时威海湾南北帮炮台工程已基本布置就绪。他实地查看了威海湾南北帮炮台及刘公岛炮台等工程,在次年12月间完成的《南北洋各炮台情形书》考察报告中,他对刘公岛炮台情况作了较为详细记录:“刘公岛北口建地阱暗炮台,台式系深掘地基,以为地阱形如满月,中藏阿蒙士庄新制后膛地阱钢炮二尊。岛之北有黄岛焉,山下筑一土堤,陆路可通;岛之南有日岛焉,四面环海,山势突兀,现建地阱暗炮台,安炮位二”。萨承钰提及的北口建地阱炮两尊,就是公所后炮台,也就是说,1890年的刘公岛上只建成了公所后炮台。

保留原状的东炮位

时隔一年后的1891年5月23日至6月9日,李鸿章与海军衙门大臣、山东巡抚张曜巡阅北洋海军,这也是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后的首次大校阅。李鸿章在上奏的《巡阅海军事竣折》中,专门提到自己的旁系姻亲、北洋护军统领张文宣和公所后炮台,他写道“副将张文宣所带护军于岛北新筑地阱炮台,凿山通穴,夹层隧道,安设二十四生特(厘米)后膛炮,机器升降灵速非常,能狙击敌船,而炮身蛰藏不受攻击,为西国最新之式。”

炮位坑道内现状

无论是萨承钰,还是李鸿章,对公所后装备的先进地阱炮均赞赏有加。然而,狡猾的日军从龙须岛登陆,先后包抄了南北岸炮台和威海卫城,将北洋海军围困在刘公岛上,并利用修复好的岛外炮台及联合舰队舰炮联合夹攻刘公岛,打破了威海卫基地岸防与舰防相配合的防御体系,而装备最为先进地阱炮的公所后炮台也无法改写北洋海军全军覆灭的悲惨命运,成为腐朽没落清王朝的殉葬品,屈辱悲惨地沉入历史深处。

炮台坑道现状

甲午战后,炮台遭到日军毁坏,但兵舍和坑道完好如初。有道是战地黄花分外香,每年暮春时节,公所后炮台四周开遍了朱红色的花朵,五个尖瓣,红红的一片,在微风中摇曳。据说这花儿是外地士兵从家乡带来的,只盛开在炮台周围。时隔百年之后,炮台早已坍塌,人迹罕至,惟有那些小花仍在绽放,而那些牺牲的将士早已化作泥土,滋养着这些花儿,悄悄地散发着幽香,这也算作对死难北洋护军将士们的无声慰藉吧……

1988年,公所后炮台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文保单位将西炮位进行了修缮,还原其历史容貌。

文\图 彭均胜 刘巍峰

网上购票

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

可网上购票哦~

刘公岛客运中心地址:

威海市海滨北路101-2号(威海二中老校区北邻)

刘公岛客运中心服务电话:

0631-5287807

爱来刘公岛:wh-lgdgwh

热门活动

1、回复“游船”查看游船时刻表。

2、回复“票价”查看刘公岛常规票价信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