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人潮州人客家人,谁先来到广东?

如今广东绝大多数人口为汉族。汉人进入岭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代。始皇帝统一岭南后,推行“移民实边”政策,先后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和三十四年(前213)两次将“尝逋亡人、赘婿、贾人”和“治狱吏不直者”强徙岭南,“与越杂处”。其后,其又应带兵官赵佗之请,将15000名“无夫家”之女子徙至岭南,“以为士卒衣补(妻子)”。秦末,南海尉任嚣临终前跟赵佗分析形势时,有“南海僻远,东西万里,颇有中国人相辅”之语,可见当时在广东的中原人已经不少。

不过,当代广东的汉族基本上由广府、福佬和客家等三大民系组成,这几个民系的形成主要与历史上的大规模自发移民有关。广府人居住在珠江三角洲及其以西的广大地区,对于自己家族的来源,普遍存在一个“珠玑巷”的传说。明末清初有“广东徐霞客”美称的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就写到,“吾广故家望族,其先多从南雄珠矶巷而来”。这是因为入粤移民多取道大庾岭,途经南雄县珠玑巷,或者在珠玑巷稍住然后继续南下。于是入粤各姓均称来自南雄珠玑巷。由于珠江三角洲由于泥沙淤积,河岸成滩,河道变浅,沼泽地多,自然条件比南雄山区优越得多,吸引南迁移民从南雄珠矶巷南迁到此,围堤造田,唐时珠江三角洲每平方公里仅有1.2户。到宋时己有4.8户。随着明初改路为府,广州府辖南海、番禺、顺德、东莞等1州15县,“广府”之名遂成为以广州府为中心的操粤方言的汉族俗称。广府人最终在珠江三角洲形成汉族在岭南的一个重要民系。

在今天粤东的潮州、汕头地区,生活着福佬民系。顾名思义,“福佬”与“福建”有关。潮、汕由于莲花山-阴那山山脉自东北向西南斜贯其中,将其东南部之潮汕地区与珠江水系隔断。而其与毗连的福建省则无山川阻隔,却兼有水陆之便。尤其是福建漳州漳浦县盘陀岭以南,与粤东地区在行政建制上长期属于同一个行政区。直至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潮州才分属岭南道(漳州仍隶属江南东道)。福建人多地少,唐代以降,汉族移民从水陆两路涌入,令潮州户口骤增。光是在北宋初期的99年中,潮州户口就由5381户猛增至74682户,上涨了13倍之多。宋元时期迁入潮汕的62个家族除少数江西、江苏、浙江家族外,大部分都来自福建泉州和莆田。明代又有大量移民迁入潮汕,如榕江流域236个聚落,明代建村的聚落有107个,其中福建移民占2/3。故而明代人王士性在《广志绎》说潮州“与汀、漳平壤相接,又无山川之限。其俗之繁华既与漳同,而其语言又与漳、泉二郡通”,已然形成了与闽南人关系密切的福佬(潮汕)民系。

福佬人常年滨海而居,靠渔业为生,既习惯了惊涛骇浪,又能忍受台风肆虐。因此又有一部分闽南移民由东至西迁入雷州半岛,有的直接从闽南走海路迁入;有的先迁入潮汕的陆丰、海丰地区再辗转迁入雷州。北宋苏辙曾任海康令,他在《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劝农诗》的引言中说:“予居海康,农亦甚惰,其耕者多闽人也”,这些迁民落籍后大都聚族而居,保留原有的语言和习俗,成为福佬民系的另一分支雷州人的祖先。电白县旧俗人死叫“回福建”,许多民居对联也写“源从闽海,泽及莆田”,也都说明雷州人与福建的渊源。

至于剩下的客家民系的出现与发展都较前两者简单,基本上是宋、元时期集团性移民的结果。不过,他们进入广东的时间最晚(故而被称为“客”),彼时“广府、潮汕两大民系已基本形成东、西分布的态势,留给客家人的,只有粤北、粤东的两片相连的山区地带。因此,这两块相连的地区也就成了广东境内客家的基本分布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