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第一保镖:手握重兵而君不疑,他的善终比汤和更纯粹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大封功臣,其中,品阶最高的是6公28侯,我们常说的明朝开国功臣,一般就是指这34人。

这34位文臣武将,战功最多,贡献最大,是大明王朝的股肱之臣,但令人扼腕叹息的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没能逃过兔死狗烹的命运,真正善终的,寥寥无几。

不过,除了朱元璋的发小汤和,还有一个更值得一说的幸存者,他就是武定侯郭英。



(郭英画像)

郭英是朱元璋的老乡,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元末天下大乱,郭英与兄长郭兴一起追随朱元璋起兵,负责宿卫。正所谓树大招风,古往今来,但凡领导,身边都必须配备保镖,以确保人身安全。而这个宿卫,负责的就是警卫工作。所以,郭英堪称朱元璋“第一保镖”。

当然,郭英不只是朱元璋的保镖,史料记载,他身材魁梧,身手敏捷,有勇有谋,善于骑射,是朱元璋南征北战、争夺天下路上的左膀右臂。(出自《三世家典》:生有异征,沉毅多智。身长七尺,膂力过人,尤精骑射。)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到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这十一年间,郭英先随朱元璋夺取了滁州、和县等军事要地,后又随徐达、常遇春攻通州,破太原,累积了赫赫战功。

鄱阳湖大战中,郭英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仍坚持作战,最终于泾江口大败陈友谅,为朱元璋消灭陈友谅势力,统一天下打下了基础。(出自《三世家典》:上亲征伪汉陈友谅,大战鄱阳湖,相持连昼夜。英时疮未瘳,力疾乘海船鏖战,败贼于泾江口。)



(朱元璋画像)

大明王朝建立后,郭英仍常年南征北战,先后平定了云南、赤水河、曲靖、蒙化、邓川等地。直到晚年,郭英仍出兵金山,打降纳哈出,镇守辽东,守备陕西,平定了沔县贼寇高福兴。

可见,郭英在朱元璋身边几十年盛宠不衰,一直备受重用。

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也就是朱元璋驾崩的前一年,御史裴承祖弹劾郭英私养家奴150多人,滥杀无辜5人。众所周知,朱元璋晚年尤其多疑嗜杀,通常遇到这种事,当事人必定被满门灭族。但朱元璋对裴承祖弹劾郭英之事的态度却是“帝弗问”、“竟宥之”。也就是说,朱元璋对郭英是百分之百的信任,无需调查审问,直接赦免。

(本段内容梗概出自《明史·郭英传》:三十年副征西将军耿炳文备边陕西,平沔县贼高福兴。及还,御史裴承祖劾英私养家奴百五十余人,又擅杀男女五人。帝弗问,佥都御史张春等执奏不已,乃命诸戚里大臣议其罪。议上,竟宥之。)

朱元璋死后,郭英又帮助朱允炆讨伐燕王朱棣,靖难之役结束,朱棣登基为帝,但念及郭英功高,并未杀他,只是将其罢官回家。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郭英死于家中,终年六十七岁,善终。



(朱元璋剧照)

纵观诸多明朝开国功臣,就连徐达、刘伯温晚年都遭到了朱元璋的猜忌,而汤和之所以能平稳落地,完全是因为他懂得急流勇退,提前交出兵权,告老还乡。但郭英的情况却不同,他自始至终手握重兵,活跃在权力中心,却还能善终,这又是为什么呢?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简要分析如下,如有不当或不足,欢迎留言批评指正,共同探讨。

原因一:战功和性格。

郭英一生身历大小百余战,伤痕遍体,居功而不自傲,对朱元璋更是忠心耿耿。朱元璋曾评价郭英说:“唐之尉迟敬德不汝过也。”又说:“廷臣若某之忠诚朴实,诸人不及也。”也就是说,在朱元璋心中,郭英不仅战功和能力堪比唐朝的尉迟敬德,而且若论忠诚朴实,朝野上下更是无人能与郭英相比。

郭英之所以能成为硕果仅存的善终者,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决于朱元璋对他的信任,而这种信任则是源于他的忠诚和朴实。

另外,郭英为人低调,小心谨慎,侍奉朱元璋40多年,竟然做到了从未犯错。当其他功臣广置田产、生活奢靡时,郭英却保持着朴实无华的生活作风。对此,朱元璋曾多次公开赞赏。



(郭宁妃剧照)

原因二:宁妃的庇护。

为了拉拢功臣,朱元璋先后与诸多文臣武将都结成了姻亲关系,其中,除了让自己的儿子娶了冯胜、蓝玉、徐达的女儿,又把自己女儿嫁给了李善长、傅友德、胡海的儿子,另外,他自己还娶了郭英的妹妹(一说姐姐)郭宁莲。朱元璋称帝后,郭氏被封为宁妃,备受朱元璋恩宠。

马皇后死后,朱元璋终身没再立后,而郭宁妃常年统摄六宫,实际上已经是后宫之主。所以,在郭宁妃的庇护下,朱元璋更不会对郭英下手。

参考资料:《明史》、《三世家典》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