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海军成笑谈,其空军又如何?居然没一架固定翼战机

作者:风千里

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

关于“蒙古海军”的段子曾经在国内网络上成为人们热炒的话题,这支被戏称为“七武海”所谓的内陆“海军力量”,虽然在现实中仅仅承担库苏古尔湖上运送石油的任务,蒙古国本身也并无海军这一正式编制,但这些却丝毫不妨碍这个仅有数人在编的队伍成为网红。谈到水上游的,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天上飞的。在人们传统印象中,蒙古国的国防重任应该主要由其陆军力量担当,所谓的海军不过是人们用于消遣的谈资,那蒙古国的空中力量呢?这支极少出现在人们视野之内的军事力量又是什么样的?它又经历过那些有趣的历史呢?

事情还要从上世纪20年代说起:彼时的中国深陷于军阀混战的泥潭,时局动荡,战乱频仍。建立统一的机构尚属奢望,游离于管制范围之外的外蒙地区更是令当时的北洋当局无暇顾及。刚刚成立不久的苏联趁机派兵进入外蒙古地区,并积极策动外蒙分家。尽管北洋当局在苏联出兵不久与苏联签署协定,再次获得对外蒙古的主权,但随着中国内部各军阀派系相互倾轧,苏联的背信弃义,该协定根本没有得到落实,苏联扶持的蒙古国还是于1924年正式成立。

一个新国家的成立,总伴随着新的国防力量的产生,就在第二年的5月25日,一架德制容克F-13(Junkers F 13)型运输机降落在库伦附近的一座简易机场上,这架原本隶属苏联空军的飞机随后被编入新成立的“蒙古军民两用飞行队”,并成为这支空中力量拥有的首架飞机。不久,又有2架波利卡尔波夫设计局的P-1C型双翼轻型轰炸机加入进来,紧接着2架Po-1教练机也被运了过来,这就是蒙古国空军的雏形。这支军民混编的飞行队起初规模很小,而且限于蒙古的实际情况,并没有多少空防与空中运输任务可执行,飞行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日常训练中度过,其间仅执行过寥寥几次针对叛乱部队的空袭任务。

“蒙古军民两用飞行队”成立之初的蒙方飞行学员合影


“蒙古军民两用飞行队”装备的苏制P-1C型轻型轰炸机(仿制自英国的Airco DH.9A),该型机曾参加过几次平叛行动,对叛军阵地实施过轰炸。

直到后来苏军大批进驻蒙古,苏联人发现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与荒漠中,空中交通线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成批的苏联飞机与飞行员纷至沓来,成为驻蒙苏军的空防与运输先锋,而依靠苏联提供装备与训练的“蒙古军民两用飞行队”也在1937年正式摆脱军民混用的状态,成为蒙古空军。有了正式的军事编制,蒙古开始成批地接受来自苏联的空军装备,苏军在二战前夕装备的主力战机,蒙古空军都可以获得,比如波利卡尔波夫设计局的P-1C型和伊-15型双翼机,以及伊-16型单翼机等等,蒙古手中的空中力量开始逐步壮大。不过由于其装备,弹药,训练乃至燃料全部由苏方提供和掌握,连军徽都长年使用苏联的红五星,而指挥权更是间接地掌握在苏军参谋部里——蒙古空军从一开始就像是驻蒙苏军旗下的地方空中力量。

蒙古空军成立后,获得苏联援助的伊-16型战斗机

1939年,远东局势骤然紧张,日本扩张势力开始进逼蒙古边境。虽然在诺门坎一战驻蒙苏军给日本人以巨大杀伤,令日本从此不敢轻举妄动,但苏日之间的军事对峙并未中止,随着世界大战脚步的临近,亟需稳住远东局势的苏联全面接管了蒙古的军事力量。苏德战争爆发后,不少蒙古官兵还直接加入苏联红军,开赴战争前线与德国作战,蒙古空军不少旧式战机也被抽调到苏德前线。到了1943年,蒙古小呼拉尔主席团主席冈奇金·布曼增迪(Гончигийн Бумцэнд)更是提议直接将蒙古空军划出一部分并入苏联空军体系。这一提议正中苏联人的下怀,并于当年以一部分蒙古空军主力为基础正式成立“蒙古阿拉特中队”(эскадрилья «Монгольский арат»,在蒙古语中“阿拉特”就是人民的意思),由苏联空军全权指挥,并由苏联空军军官担任中队长,不同于抗战期间具有志愿性质的苏联援华航空队与美国来华作战的“飞虎队”,该中队的成立多少有苏方半强制性的色彩。

提议成立蒙古阿拉特中队的冈奇金·布曼增迪(左)与阿拉特中队指挥马约罗夫中校

该中队一成立就获得了12架拉-5战斗机,并在苏联空军中校亚历山大·马约罗夫(Александр Майоров)率领下奔赴苏德前线,在战争剩余的两年里参与了多次重大战役,比如1944年夏的巴格拉季昂行动,和1945年的柏林战役。因战功卓著,马约罗夫本人在战后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也得益于阿拉特中队的成立,蒙古也从苏联手中获得了更多的战机:包括雅克-7,雅克-9,以及拉-5,拉-7等,此外还有各型运输机,侦察机和教练机。在二战结束前,蒙古空军一度拥有180架作战飞机和1231官兵,还拥有一个专门的航校。

战争后期蒙古空军装备的伊尔-2型攻击机,此时蒙古空军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标识


蒙古空军航校的一名女飞行学员与一架Po-2型教练机合影

二战结束后,蒙古国获得国际承认,但冷战的大幕又随之降下,虽然本身并不处在东西方对峙前线,但因与苏联的特殊关系,蒙古还是源源不断地获得来自苏联的军事援助,蒙古空军在冷战初期也追随苏联空军进入喷气时代。米格-15,米格-17等一批人们耳熟能详的初代喷气机也进入到蒙古空军的序列里。在相对和平的年代里,蒙古空军力量虽薄弱,在保卫一个仅200万人口的国家还是绰绰有余的。

蒙古空军在1950年代接收的米格-15型喷气式战斗机

不过很快,周边局势的变化就将蒙古推到了军事对峙的前沿。随着5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逐渐破裂,中蒙关系也降至冰点。到了1968年中苏爆发边境冲突后,原本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中蒙边境也骤然紧张起来,苏联处于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开始重新派兵进驻蒙古,此举在之后的几十年一直严重威胁着北京的安全。一同进驻蒙古的还有苏联空军主力,到1976年驻蒙苏军全盛时,苏军在蒙古一共部署了两个歼击机团(即隶属264歼击机师的104与126歼击机团,装备米格-21比斯和米格-23M型战斗机)和两个歼击轰炸机团(即隶属29歼击轰炸机师的43与266歼击轰炸机团,装备苏-17与米格-21PFM型飞机),而这一时期蒙古空军仅有两个歼击机中队(驻纳莱赫),一共装备有12架米格-21PFM型和12架米格-17型飞机,外加寥寥数架米-8直升机。可见此时驻蒙苏军空军的力量远在蒙古空军之上。

1976年驻蒙苏军空军各作战单位番号与部署位置


部署在乔巴山的苏军第43歼击轰炸机团所装备的苏-17型战斗轰炸机

然而,到了80年代末,随着中苏关系正常化,苏联开始逐步从蒙古撤兵,这些曾部署在中苏对峙前线的苏联飞行精英也全部撤回国内。1991年苏联这个庞然大物轰然解体,强烈依赖苏联军援的蒙古空军彻底“断了顿”。以蒙古落后的工业基础,不要说飞机零配件与弹药无法得到补充,就连燃油都无法获得。蒙古手头上的米格17与米格21很快就陷于停飞状态,在停机坪上赤身裸体地遭受蒙古草原风吹日晒的侵袭,直至21世纪初全部报废,剩余的几架直升机与运输机只得依靠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协助才能勉强维持堪飞的状态。到目前为止,蒙古空军已经没有一架固定翼作战飞机,全部的空中力量仅剩下担负运输任务的3架安26中型运输机,5架米-8与两架米17直升机,以及担负防空与侦察任务的10架米-24武装直升机。

90年代中期,因燃油与零件不足而陷于停飞的蒙古空军米格-21型战斗机与米-24型武装直升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