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子岛扇贝5年跑3次没关系,根据《后汉书》,它还能跑回来

这几年,獐子岛的“扇贝”非常吸睛,总是“跑了”,或是“饿死了”。

如果是前者,那么它是有了主体性的、已经形成自觉意识的运动员型扇贝,如果是后者——

那它就太可怜了……扇贝界的赵武灵王啊(赵武灵王在沙丘之乱中被幽禁饿死)……

希望扇贝能正视自己应有 的命运

其实贝类跑路的事情并不是个案。比如历史记载,在汉代的时候,广西合浦的珠贝们就发生过集体跑路事件。这个事件记录于《后汉书》中。

合浦本不产珍珠,但由于上层贵族的喜爱,合浦也慢慢发展出采珠业,到了汉代时,合浦已经是盛产南珠的著名海港。汉末杨孚《异物志》存《南裔异物赞》其三《贝》所咏叹的很可能就是珠贝:

“乃有大贝,奇姿难俦。素质紫饰,文若罗珠。不磨而莹,采耀光流”

实际上珠贝没那么好看啦

在之后的百千年里,“合浦珠”的名声始终很响亮。这就是形成《后汉书·孟尝传》“珠还合浦”故事的现实土壤:

“(合浦)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阯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这段话的意思是,汉代的合浦郡,产珍珠但是不产粮食,靠与交阯(今越南一带)等地的贸易买粮养活郡里的人口。早先的郡中长官贪得无厌,逼人采珠,毫无节制,于是珠贝们就跑路到交阯去了。合浦人采不到珍珠,客商都不来了,也就没钱买粮,穷人因无粮饿死于道。直到孟尝到合浦之后,改革弊政,不到一年时间,珠贝们就又跑回来了,百姓得以重操采珠旧业,客商也回来了,商贸复兴。

广西北海市排演的《珠还合浦》音乐剧

《珠还合浦》连环画

珠还合浦的故事在古代非常有名,成为古代文学作品中很常用的典故:

唐朝有位状元尹枢,曾作《珠还合浦赋》,曰:“偶良吏兮斯来,遇贪夫兮则闭”,指的便是孟尝一事;

另一唐代诗人令狐楚《珠还合浦赋》说:“孟君来止,惠政潜施。……不召其珠,珠无胫而至。不移其俗,俗如影之随。

宋朝陶弼的《合浦还珠亭》说“合浦还珠旧有亭,使君方似古人清。沙中蚌蛤胎满,潭底蛟龙睡不惊。”《题廉州孟太守祠堂》说“昔时孟太守,忠信行海隅。不贼蚌蛤胎,水底多还珠。”可见当地已经有好些纪念孟尝的建筑。

汤显祖《阳江避热入海,至涠洲。夜看珠池作,寄郭廉州》“为映吴梅福,回看汉孟尝”等句也涉及该故事。

广西涠洲岛上的汤显祖雕像,汤显祖曾在广西居留

要注意的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珠还合浦”故事是民间传说,其情节和《后汉书》的记载有较大差别,此处不再赘述。

根据广西“珠还合浦”的历史经验,珠贝、扇贝都是贝,大小相似,习性应该也是相似的。因此,獐子岛的“扇贝跑路”事件仍有挽回的余地:

首先应该树立信心:珠贝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能回到广西合浦,那獐子岛的扇贝很可能也有重回家乡的愿望;

其次,根据“合浦经验”,珠贝返回的根本原因是后任合浦长官孟尝君能够“革易前敝”。如果獐子岛的高管也可以“革易前敝”的话,獐子岛的扇贝即使没有跑回来,大约也不会忙着跑出去。

再次,獐子岛越早解决问题,越好。如果獐子岛旧习不改,说不定扇贝们会跑成习惯,2019年万一再跑一茬,股民们就哭了……

希望扇贝们能够体会到广大群众的良苦用心,多吃、快长、不跑,为餐饮事业发挥自己应尽的力量!

注: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