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家族耻辱,周恩来却对她万分赞赏,南开因她招收女学生

安徽的东至周家,乃是名门望族。自古人才辈出,声望极高。

但九十多年前,一位周家小姐离家出走的丑闻,一时间引起了各界的轰动,令周家人感到十分“耻辱”。

这位周家小姐名叫周莲荃,周馥的孙女,后改名周仲铮,仲铮,意为铁骨铮铮。

从此,正如她的名一样。

这位清末的名媛闯出了旧家庭,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结识邓颖超妈妈,远嫁德国,成就了一位绘画、写作大师。功成名就后,在国外的她,却心系祖国,不仅捐献了毕生了作品,还致力于中德文化交流。

她被周恩来亲切的称为:中西文化的使者


为了求学,她逃出旧家庭

周仲铮生于东至周家,祖父周馥是大名鼎鼎的大清两广总督周馥,协助李鸿章办理洋务运动达三十余年,是清末有名的擅长外交的人才。

四伯父周学熙,是近代民族工业创始人之一。父亲周学煇是清末举人,在清皇室有二品头衔,后弃政从商。

家族大,自然规矩多。例如:男尊女卑、长幼之序的规则,还有嫡亲庶出一堆复杂的人际关系。

看到母亲面对长辈时,处处小心,在祖母、伯母甚至男人说话时,从不敢插言,只能轻轻说声“是”,这一切都让周仲铮十分反感。

周家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思想,并不允许周仲铮读书。

小时候,在周仲铮的哭闹下,才被特许上家中私塾,但被要求只能读半天书。

到了周仲铮15岁时,父亲说《礼记》规定,男女授受不亲,你不能再进书房了。


东至周家

周仲铮不甘就这样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利,恰巧,此时中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新思潮冲洗了周仲铮的心灵,不甘心“闺门秀”的生活的她,决心冲出封建家庭的包围,要像男人一样到外面上学,闯出一片天地,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为了能进学校,周仲铮不惜和双亲之间展开了一场博弈。

1921年,在李峙山等人的帮助下,周仲铮乘祖父去世、父母忙乱之机离家出走,在朋友介绍下到北京大学当旁听生。

周家小姐出走一事,立刻引起了轰动。

为此,社会各界人士还在《新民意报》上展开了一番讨论,并将她出走一事称为“周仲铮事件”。


入南开,结识邓颖超

后来,在社会进步人士以及舆论帮助下,周仲铮终于和双亲达成了协议,平安回家,并获准上学。

但周父并不甘心,为此还给女儿出了一个刁钻的难题:如果女儿考试通过的话,就允许她读书,考不上就死了那份心。

不想,周仲铮以双“优”的中英文成绩,被北洋女子师范学校录取,开始了她的学生生活。

在学校与社会进步人士的影响下,周仲铮深感妇女地位的低下。

为此,她常常利用午间或放学回家时间跟随李峙山等逐户访问,宣传民主爱国、妇女解放思想并参加妇女运动集会等。可以说,她还算早期的“妇女运动者”。

在北洋女子师范学校的周仲铮对知识的渴求并未止步,时间一长,女师的学习让她感到不满,于是要转到南开大学。

遗憾的是,南开大学不招女生。为此,她不惜写下请愿书,并找来11名学生签名,寄给了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要求创办南开女子大学。

为此,南开大学开始招收女子。


民国南开大学

要入学周仲铮却因没有中学文凭,被拒之门外。

好在,心存不满的父亲还是关心着女儿,为她找来了南开的传办人严范孙。

1922年她如愿进入了南开大学当了一名旁听生,在南开,她幸运的结识了邓颖超,并在学习与斗争中,与邓颖超交情更加深厚。

周仲铮一边学习,一边参加抗日爱国运动。

在学习中,周家却给她安排了一门亲事。

为了逃避包办婚姻,周仲铮决定出国留学。1926年9月21日她从天津坐船到上海,后乘坐法国邮轮“草原号”经香港,到马赛后并接着和同学去了巴黎。

不久,在法国,她以优异的成绩被巴黎政治大学录取,成为学校中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女子。


40岁开始学习写作和绘画

在巴黎,周仲铮爱上了一同出国留学的校友。

留学十年,两人还育有一子。回国后,一家三口定居在了北平。但北平李家和她原本的家族一样家大业大。

周仲铮本就不愿做笼中鸟,自然和丈夫谈不拢。

时间一长,周仲铮为了自由,又回到了巴黎,并在巴黎找工作。在巴黎,她遇上了第二任丈夫克本。

两人成婚后,回到了德国柏林。

不想二战开始,在柏林的两人生活十分艰难。为了在异国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生存之路,周仲铮在好友的帮助下,开始学习辉煌。

在学习期间,她几乎每天笔不离手,潜心钻研,她的灵性和悟性得到充分发挥,巧妙融合中西画法技巧,自成一体。

在学习绘画时,还不忘写作。

五年地下室的生活,九死一生中,塑造了一个不一样的周仲铮。其代表作《小舟》畅销欧洲,并被翻译为中、英、法、德、荷文译本。

《小舟》主要记述了她自己童年、青少年时难忘的往事,从一个养尊处优的少女到反抗封建束缚的斗士,既写了她的执着追求,又写了她的软弱,也写了内心惨痛的煎熬。

不仅写作获得巨大成就,她还多次在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举办个人画展,1964年在巴黎获银奖,1970年在科隆国际妇女画展得银奖,1979年在罗马获得金奖。


周恩来:她是中西文化的使者

尽管,周仲铮在国外生活了60多年,但她始终热爱中国,思念家乡。

1972年中德建交,周仲铮欣喜若狂,从此没有了远离祖国无亲无靠的忧伤。

在国外,为了传播中国文化,她四处演讲多达300余次,写了大量反映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方面的文章,促进中德文化交流。

除此之外,她还非常关心和支持侨团工作。例如:1984年,使馆在波恩哥德斯堡的新址落成之时,她与其他华侨一起,为使馆定制了两个威武的石狮子放在大门两边。

1978年回国探亲后,她开始向国内赠送书画,支持祖国文化教育事业,以报答祖国的养育之恩。为此,邓颖超大姐两次亲切接见了她。

1982年,她把自己300幅画作送给了天津艺术博物馆。

1993年,85岁高龄的她把100幅画作运到北京炎黄艺术馆收藏,她还设立了周仲铮奖学金。

她的丈夫克本先生也是一位热爱中国的外国专家,他辛苦一生,每月拿出2000马克购买中国大陆需求的外文图书,寄赠给北京图书馆,捐赠已有上万册。

邓颖超曾对周仲铮说:“你的先生是爱中国的,为中德文化作了贡献。”

1996年,周仲铮与世长辞,长眠于北京万安公墓。


周仲铮的一生可以用“辉煌”来形容,她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国女性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海外赤子的爱国情怀和一个艺术家为中西文化交流孜孜不倦的努力,受到后人的称道和缅怀。

她是一个传奇的女性,对旧家族的“离经叛道”,却活出了真正的自我。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