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

常看古装电视剧的老铁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节:一位英雄好汉叫上一坛好酒,切上两斤牛肉,然后再甩出几锭银子,霸气侧漏。




但这样的情节在古代并不靠谱,要知道在古代黄金白银都是贵金属,夏商周时候的交易还大都以物换物,或者用贝壳、盐、茶等稀罕物作为交易货币,到了冶铁炼铜技术成熟时,铁制铜制钱币开始作为主要的流通货币,所以古代大部分的交易场景,还是已这类货币为主。

其实古代的银价并不是固定的,那这些不靠谱的电视剧场景背后,古代的银子实际上等价于多少现代的人民币呢?

汉代银价

朱提银,重八两为一流,直一千五百八十,它银一流千。(《汉书·食货志》)

根据《食货志》记载,汉代的朱提银成色好(产于朱提山,包括今昭通、鲁甸、永善3县沿金沙江、牛栏江流向的山脉),8汉两为1流,价值汉五铢钱1580枚,其他的银子8汉两,价值1000汉五铢钱。

从已发现的海昏侯墓出土的黄金重量可知,汉代一斤为16两,则1两=15.43克或15.625克。朱提银1两=197.5五铢钱,其他银子1两=125五铢钱。



不过,从汉代一直到唐宋,白银一直不是流通货币,只是一种贵金属,这种贵金属的官定价格,实际上与实际流通计价的铜钱的“购买力”是直接挂钩的,而铜钱的铸造流通量,哪怕在一个王朝的几百年内,也是不同的。

所以,除了用米价进行约略折算,没有任何可以贯穿2000年的一般等价物,而历史记载的米价又和货币量、地区、丰欠、消费人口直接相关比如:

汉文帝时,粟至十余钱。(《史记·律书》)今张掖以东,粟石百余,刍藁粟数十……本始中,金城湟中,谷斛八钱。(《汉书·赵充国传》,宣帝时事)元康四年,比岁丰,谷石五钱。(《汉书·宣帝纪》,宣帝时事)永光二年,是时岁比不登,京师谷石二百余,边郡四百,关东五百。(《汉书·冯奉世传》,元帝时事)

需要注意的是,汉文帝时用三铢钱,汉武帝后才行五铢钱,而五铢钱铸造了一百多年才280亿枚。在宣帝、元帝时代,五铢钱的货币供应量实在不多,边地谷价便宜,很大成分上来自于“钱荒”,即“钱贵物轻”。



如果按照宣帝时面临羌人战争时的标准,张掖以东的粟价,则1两它银也不过买1石粟罢了。

汉制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一石为120斤,则汉代一石粟相当于今天30千克,也就是60市斤小米,三解到京东上搜了一下,最便宜的小米1市斤(500克)价格是6.8元。

也就是说,汉代1石粟=408元人民币,当然,这是精小米,古人算一般称量为原粮,还要削掉一定比例,此处先忽略了。

由此大体上可知,西汉1两白银=408元人民币,1克白银约为25.5元人民币。

同样的算法,以宣帝丰收时粮价为准。则1两银=125钱=25汉石=1500市斤小米,则为10200元人民币,1克白银约为661元人民币。要注意的是,上述价格等于差了25倍,这种数据的差距,在相关记载中毫不少见。

唐、五代银价

唐代用银的记载和考古发现的银饼、银铤不少,不过主要是皇室赏赐和折算“轻货”(体积小、价值高,利于长途运输的货品)顶租庸调,使用时也往往是以重量计量,也因此成为一种财富储备。

黄金一斤为饼,百饼为簉,至有百簉。银五倍之。(《南史·武陵王纪传》)

这种熔金为饼的储藏财富,这是汉晋南朝以来的传统,只是考古所见的唐代银饼要小得多,最大的约为唐代50两,小的也有10两规制的,可见并没有形成固定形状的银币,仍为“轻货”用。



至于具体的与商品挂钩的银价,则记载更少,只能以唐之后五代十国的后蜀为例了:

伪蜀广政中,凡银一两, 直钱千七百。(《续资治通鉴长编》)

此时的后蜀也通行的是唐代开元通宝钱的规制,粮价如下:

孟昶广政十三年,是时蜀中久安,赋役俱省, 米斗三钱。(张唐英《蜀檮杌》)

10斗1石,则蜀国1石米为30钱,五代一斤合596.82克,一两合37.30克。1700钱可换56.67唐石=6800唐斤大米=8116.752市斤大米。假如以500g大米最便宜的是4.8元,则总数为38960.41元人民币。

即唐代、五代十国时1两白银约等于38960.41元人民币,1克白银约为1044.51元人民币。

北宋、南宋银价

咸平中,银两八百,金两五千。(《续资治通鉴长编》)(景德四年)诏河东路所辞戍兵白金每两直以一千为限。(同上)(熙宁八年)蜀州。银每两官折二贯三百文足,市价一贯六百文,九年,银每两官折二贯二百文足,市价一贯四百文。(政和六年)官中支钱此曹,每两请官价钱一贯四百文足。

这是从北宋真宗朝到北宋徽宗朝选取的几个数据,基本上,银价在不断上涨,当然,北宋的货币投放量也不断增加,仍面临“钱荒”。



看看米价:

景德四年,诸路丰稔,淮、蔡间麦斗十钱,粳米斛二百。熙宁七年,以上等粳米每石为千……中等粳米斗为钱八十五文,零粜与贫民。政和五年,白米市价为百二十。

真宗朝,1两银子只够买米4——5斛,最多716.18市斤,*4.8元/市斤=3437.664元人民币,1克白银=92.1625元。

神宗朝,1两银子只够买中等粳米2.7石,386.73市斤,*4.8元/市斤=1856.304元人民币,1克白银=49.7668元。

徽宗朝,1两银子够买白米1.16石,139.2宋斤,166市斤,4.8元/市斤=796.8元人民币,1克白银=21.3619元。



南宋的折银价相对稳定,绍定元年(1228年)前,银1两折钱多为三贯三百文。

德祐元年(1275年),银每两一十四贯二百八十五文,银每两价钱七贯三百六十文。

再看米价:

嘉定十六年(1223年),和籴米石,每石计官会三贯七百五十文。

德祐元年,麦每石三贯七百三十。

也就是说,南宋宁宗、理宗时代,银1两,折米1石左右(以纸币会子计价,实际上,白银比纸币吃香),也就是说,1两银子够买米1石,143.23市斤,*4.8元/市斤=687.504元人民币,1克白银=18.43元。

南宋末年,银1两,折麦3.8297石,548.55市斤,京东的小麦粉是3.7元/市斤,即2029.64元,1克白银=54.4142元。

当然虽然已经尽量寻找时间贴近的对应物价数据,但是以上数据仍没有考虑上述几个时代粮食计量单位的“石”和重量计量单位的“石”的具体区别只是简单计数,同时,在古代其实没有标准的一两银子,因为古代银锭都是要现称的,并非标准两,没有标准的银元。所以以上只能算是一个估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