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维亚纪行:走过历史、战争与和平

1

在贝尔格莱德第一晚后,我们驱车前往北部的伏伊伏丁那自治区首府诺维萨德。

诺维萨德,也是塞尔维亚第二大城市,城市位于潘诺尼亚平原的南部,巴奇卡运河和多瑙河交汇处,1694年建城,当时居民主要是由从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的军事战略要地彼得罗瓦拉丁要塞穿越多瑙河的塞尔维亚商人组成。在经历了1848年欧洲大革命的动荡之后,城市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并在那个时代成为了塞尔维亚文化中心,并获得“塞尔维亚的雅典”的美誉。历史上诺维萨德一直保持着多民族混居和多文化并存的特征,塞尔维亚人、匈牙利人和德意志人是城市的主要族群,今天也是如此。

1748年,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女皇特蕾莎援予该城皇家自由城的地位,并被命名为今天的名称。诺维萨德,意思为“新农场”。

与南斯拉夫其他地方一样,诺维萨德也一样经历动荡、种族大屠杀和战争轰炸,遭受过种种不幸却也依然屹立不倒。这座“塞尔维亚的雅典”城市20多万人口相对其他地方,比较优雅和恬静,东正教徒和天主教徒也能和谐相处。本城没有伊斯兰教存在,可能也是一个原因。

彼得罗瓦拉丁城堡是城市重要的标志,也显示该城在当年的重要战略地位。城市天主主教堂在市政厅广场,与市政厅对望,最好看的可能就是那个钟楼的马赛克尖顶。

穿过步行街,不远,便是城市主东正教堂,外表平凡,里面却富丽堂皇,耐人寻味。

诺维萨德的伏伊伏丁那博物馆陈列着历史、考古和人种学展览,涵盖了伏伊伏丁那从旧石器时代到19世纪末的历史,镇馆之宝是那金属铜盔甲。

2

贝尔格莱德,这座多瑙河与萨瓦河交汇处的城市,是原南斯拉夫的首都,也是后南联盟的首都,现塞尔维亚共和国的首都。

松者与赵林教授

北接多瑙河中游伏伊伏丁那平原,南接老山山脉的延伸舒马迪亚丘陵,居多瑙河和巴尔干半岛的水陆交通要道,是欧洲和近东的重要联络点,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被称之为“巴尔干之钥”。

这应该是是世界上发生战争最多的首都吧?先后被匈奴人、萨尔马提亚人、东哥特人、阿瓦尔人征服,在塞尔维亚人到达之后,又被罗马人、拜占庭人、保加利亚人、匈牙利人、土耳其人、奥地利人等占领统治过,不幸的被侵略史。

卡莱梅格丹城堡是贝尔格莱德最著名的景点。它既是一座城堡,也是一座公园,它是历史最好的见证。

这座要塞的防御工事始建于凯尔特时代,之后罗马人在定居“Singidunm”期间又将这座要塞扩建到冲积平原上。而“Singidunum”也就是贝尔格莱德的罗马名字。现存主体建于17世纪,但在其内也有一些中世纪的大门、伊斯兰风格的坟墓和土耳其浴室。

由巨大石块建成的要塞城堡,之前是重要的军事基地,却也无法阻止侵略战争的发生,它见证了115次战争,在筑堡以来的几百年间,这座要塞曾遭受40余次破坏。

隐蔽在城堡内的军事博物馆露天展出包括缴获的科索沃解放军武器、炸弹和导弹,少量枪炮等。如今城堡是塞尔维亚最著名的城堡,在顶部可见萨瓦河和多瑙河两河交汇。

公园内蜿蜒曲折的小路,绿荫下的长椅,精致的户外喷泉,随处可见的雕塑(尤以纪念一战胜利象征塞尔维亚精神为荣),以及波澜壮阔的历史建筑而闻名于世。

希望人类不再有残酷的战争,不管是用什么名义。可是,我们真的能阻止那些刚愎自用的愚蠢自私的政治家嘛?

3

贝尔格莱德共和国广场上的塞尔维亚国家博物馆令人惊喜。

博物馆不大,共三层。一楼是史前史和古代史展品,主要是考古文物、石雕、陶器、青铜器等,大量古希腊、古罗马的遗物。

还有一个小单间是塞尔维亚货币展,从早期的银币到南斯拉夫时期的纸币,有印有铁托头像的面值5000元第纳尔的纸币。

二楼是中世纪展品,有我很感兴趣的不少中世纪修道院的湿壁画,壁画中带有明显的东正教和当地帝王皇室特色,非常独特,与其他地区的绘画有很大的不同。

这里的人往往会认为当时乔托是在塞尔维亚学会了湿壁画技艺,回意大利后才有巨大的成就,开启了欧洲的文艺复兴。

当然,二楼除湿壁画之外,主要是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与天主教的表现手法也看不出有什么很大的不同。

三楼是当代艺术,主要是印象派大师们的作品,如埃德加·德加、卡米耶·毕沙罗、雷诺阿、克劳德·莫奈、梵高、高更,还有现代大师毕加索等…

与其说是国家博物馆,更像是国家美术馆。

虽然每位大师的作品数也并不多,但也比较齐全了。更难得是参观的人寥寥,可以安静地与作品零距离交流。这也是我这个行程中意外的惊喜。

4

在塞尔维亚的历史上,圣萨瓦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12世纪塞尔维亚尼曼雅王朝创立者斯特凡·尼曼雅一世(1113~1199年)的三儿子,被称为“启蒙者”。

年轻时的萨瓦对父亲的江山社稷和开疆拓土漠不关心,只对宗教情有独钟。1192年离开故土,前往希腊的阿索斯圣山成为一名僧侣,取名萨瓦。1198年,在父亲的资助下,在阿索斯圣山修建了希利安达里乌修道院,这里后来成为了塞尔维亚人最重要的宗教和文化中心。

1219年,萨瓦被册封为东正教首位塞尔维亚总主教,同年,他编撰了塞尔维亚已知的最早的一部宪法,以确保宗教和政治的独立,同时,萨瓦还被认为是塞尔维亚中世纪文学的奠基人。

1196年,父亲尼曼雅一世在斯图代尼察修道院宣布退位,将王位传给二儿子斯特凡·尼曼雅二世(1165~1228年)并宣誓皈依东正教,取名西蒙,1199年逝世并被封圣。

父亲去世后,萨瓦调解了两位兄长的王位之争,使塞尔维亚尼曼雅王朝保持了稳定。1235年在保加利亚途中染病去世,先是葬在保加利亚的圣四十人教堂,1237年遗体被迎回塞尔维亚,重新安葬在米列塞瓦修道院中,被封圣。1774年,圣萨瓦被宣布为所有塞尔维亚人的守护神。

到了1594年土耳其人统治时期,塞尔维亚人在东正教主教的领导下,在巴纳特村举起圣萨瓦头像的战旗奋起反抗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最终被镇压。作为对起义的报复,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者下令将圣萨瓦的遗体从米列塞瓦修道院中起出,由从大马士革来的护送队高举伊斯兰绿旗秘密“押送”到贝尔格莱德,沿途杀死所见之人,以免走漏风声。1595年4月27日,在附近的山丘上焚烧遗体,并抛撒骨灰,以求彻底摧毁反叛者的士气。

1895年,圣萨瓦遗体被焚300年后,贝尔格莱德成立了建造圣萨瓦教堂协会,提议建造新教堂以纪念这位塞尔维亚的精神领袖。1935年,在圣萨瓦遗体焚烧处,开始修建现在这座世界上最大的东正教教堂之一、巴尔干最大的东正教教堂——圣萨瓦教堂。

因为战争而延误的建设,现在教堂内部的修建工作仍在继续,外观已完成。地宫已开放,精致而富丽堂皇。这里,始终是塞尔维亚人的精神家园。

5

如果说圣萨瓦是塞尔维亚的精神领袖,那约瑟普·布罗兹·铁托绝对是南斯拉夫的政治领袖,对整个巴尔干地区的所有南斯拉夫人的历史影响巨大。

铁托(1892.5.25~1980.5.4),克罗地亚人,参加过十月革命,1920年加入南斯拉夫共产党,1937年成为南斯拉夫共产党总书记,1941~1945年,领导南斯拉夫各族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法西斯战争。1945年当选为南斯拉夫联邦总理。从1953年起,铁托连续当选南斯拉夫联邦总统。同时,他是世界不结盟运动的创始人之一。

铁托是我比较佩服的政治家之一,他在坚持共产党原则下,反对苏联的霸权和殖民,用自己的威望强行保护了国家的利益,并且成功的躲过了斯大林的反击和制裁。

他把马列主义原理与本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制定了社会主义自治路线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坚持实施私有经济和市场经济,取得了卓越成效。

铁托时代的南斯拉夫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民族团结上,甚至是在世界的地位上,都是很令人瞩目的。在巴尔干各族的仇恨和不同宗教之间的恩怨冲突,也只有在铁托时期,南斯拉夫人相互之间是最和谐的。这是现在已经分裂的巴尔干各国关系无法想像的。

无论分裂出去的国民怎么评价,今天的塞尔维亚人只要提起铁托还是会夸他是南斯拉夫的民族英雄(他可是克罗地亚人),这一点与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对社会主义时期的领导的评价完全不同。

作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铁托已经厄为了一个符号,成为经历了战火与动乱的前南斯拉夫人对和平与尊严向往的一个精神图腾。

铁托的墓地,也称为“花房”,属于南斯拉夫历史博物馆。我恰好拿着切·格瓦拉的布袋,笑称“带着切·格瓦拉去看铁托同志”。

博物馆内有各国领导赠送给铁托的礼品,象牙精雕球形是我国毛主席所赠。铁托的葬礼参加的有我们当时的最高领导,也有英女王和查尔斯王子。

6

兹拉蒂博尔是塞尔维亚和波黑接壤的边境小城。其中一座因电影《生命是个奇迹》而成为网红的木头村,吸引了众多游人纷至沓来。就是导演Emir Kusturica的乌托邦,他把心中的理想之国真实地还原在现实之中。

兹拉蒂博尔并不是游人常去的目的地,主要还是欧美游客,据说冬季是滑雪圣地。由于大陆和地中海气候和空气流,这里最合适的树木只能是松树、云杉等,所以这里也有著名的称呼:“金松岭”。

这里的河流和小溪,未受污染的空气,草地树木繁茂,确实是适宜安静度假的理想之所。

兹拉蒂博尔还是一座众所周知的美食之城,它的特色美食与山区特色相似,火腿、奶酪、烤羔羊…我们在此品尝了巨好吃的烤猪蹄。

遗憾的是兹拉蒂博尔全城的酒店所有房间都没有空调设施,在这样的季节让人情何以堪。

战争与和平,对比是如此鲜明。

下一站——萨拉热窝。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