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古老的供应链实践(下)

今天,我们将接着上一期,继续深入了解在惨烈至极的长平一战里,到底秦国是如何玩转供应链策略,从而一举歼敌的!

Chapter 3 战国最大的供应危机

在赵王All in的时候,秦王也在忙着偷换底牌:

赵王用赵括替换廉颇的同时,秦王也秘密地为王龁找了个替代者:战国第一名将白起。

如果还有人不认识白起,那今天你一定会牢牢记住他!从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开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0年)为止,在这136年中,秦军一共歼灭了大约200万敌军,这其中至少有100万(50%)是白起的战绩!

话说白起来到长平后,并没有立即与王龁办理工作交接的手续,而是命令王龁继续在军前指挥,自己躲在背后出阴招,还跟秦军高级将领们签了一个简单粗暴却又行之有效的NDA:

“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

(注:武安君,白起的封号)

因此,赵军上下对白起的到来没有丝毫的察觉。

真是白起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在接下来的战事中,白起是玩得风生水起,先指挥秦军主动挑战,然后诈败,从而达到诱使赵括出击的目的。

而赵括这边厢,眼见初战得胜,再加上老板给他定的KPI写明了要速战速决,便决定尽起全军,走出百里石长城这一要塞,扑向秦军大营。期望着一举歼敌,旗开得胜!

殊不知,却一头扎进了白起早就为他挖好的坑里!

逢此时,白起又恰到好处的命令三军升起他的帅旗。传奇主帅的到来令秦军士气大振。

白起先是命令一支2万5千人的精锐骑兵奔袭赵军大本营-百里石长城的背后,随后又派遣第二支精锐骑兵5千人袭击泫氏城,彻底隔断了赵军前方主力和后方粮草辎重部队的联系。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白起的战术核心正是攻击赵军的软肋:供应链。

当赵军后勤部队和前方失去联系的时候,赵括正率领着主力冲击秦军大本营,然而面对秦军坚固的防御工事,赵军无功而返。

等赵括再想掉回头来重夺辎重,竟又遭遇了秦军两支精锐的阻击!面对不利的地形、精锐的秦军,再加上粮草物资的供应断绝,此时的赵军一时间进退无路!

之前还兴奋自信的赵括转眼间就迎来了战国最大的供应危机,45万赵军被瞬间推到了全军覆没的危险中。

Chapter 4 从险地到死地

身处险地的赵括没有选择强力突围,而是命令全军原地坚守待援。

在军事上,也许赵括的选择有他的道理,我们无法评判。但是!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他犯了大忌:

当供应危机发生的时候,身处漩涡中心的团队不在第一时间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强力推动供应改善,而是消极地汇报通知,幻想领导、同事、供应商能够给出解决方案,单纯的把希望寄托在他人的赐予上,很容易坐看供应问题不断升级扩大,直至彻底无解。

长平一役,赵括交出的,除了失败的战绩,还有45万将士的性命。

赵孝成王很快就收到了赵军被围待援的战报,但是此时赵国在供应链上的不足开始结出恶果:赵国已经没有足够的资源进行支援了。

史书上关于赵国君臣的援救努力没有留下只言片语。而士兵最怕的,或许正是赵王的反应和所有不靠谱的高管团队一样:没有任何反应。

当严重的供应危机到来的时候,采取如此消极拖沓的措施,是要遭雷劈的!

而即将砸向赵国的这个雷,已经在路上了:

当赵王无可作为的时候,秦王正在采取一切可能的积极措施,担得起一堂危机处理课的典范:

当他收到白起的战报时,立即意识到赵军虽然入围,但仅靠60万秦军不一定能吃掉包围圈里的45万赵军。一旦赵国或他国的救援抵达,秦军就当真吃不了兜着走了。

这位秦王继承了他的母亲,秦宣太后羋月的果敢作风,立即赶赴前线,在刚刚占领的野王郡(今河南沁阳)征发15岁以上的全部男子当兵。由他自己带着这支部队直扑长平,增援白起!

依靠临时拼凑的部队进行作战增援,秦王的这一行动其实有着很大的风险。但是他的决策却非常符合我们在工作中处理危机的原则:第一时间反应、充分利用就近资源、不完美的资源好过没有资源!

在秦王的到来之前,长平就好像一个皮薄馅多的大饺子,60万秦军组成的饺子皮随时有被饺子馅捅破的风险。

秦王援军一到,就像立刻在饺子皮外又裹了厚厚一层面皮!至此,秦军在丹河河谷中成功包出了一个三角形的大饺子。

赵括的拖延等待,终于把赵军从险地拖进了死地。

赵国45万大军的丧钟敲响了。

Chapter 5 最后的冲锋

苦苦等待的赵括没有看到赵王的一兵一卒,却等来了秦王援军这个晴天大雷。

被雷得里嫩外焦的赵括急了,他将部下分为四队,每天轮流冲锋,近乎癫狂地攻击秦军的包围圈(作者写到这里不禁要愤叹一声,早干什么去了?!!!)。

燕赵之地多豪杰,赵卒向以勇猛剽悍闻名,史有明证:“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也就是说秦和赵5次大战,比分是2:3,直到长平之战,秦军才扳回一分。赵军的英勇善战由此可见。

被包围的赵军抱着向死而生觉悟,给凶悍的秦军造成了惨烈的伤亡,但秦军终究还是守住了阵地。

公元前260年9月,赵军断粮的第46天,绝望的赵括“出锐卒,自搏战”,集中全军精锐开始了最后的冲锋。

这个经验不足、不断犯错的年轻人在这场注定要失败的战役的尾声,终于拿出了军人的血性,在秦军漫天的箭雨中奋战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倒在了冲锋路上。

赵括的阵亡成了压倒赵军最后一根稻草,残余的赵军随后放下了武器。面对40多万的赵军俘虏和长平百姓,白起下令屠杀全部40万俘虏和百姓。

至此,一幕老流氓暗算新人的职场肥皂剧演变成了好莱坞也拍不出来的史诗级灾难片。

尾声

2278年前的长平之战可以说是冷兵器时代最大规模的歼灭战。自那一役后,还需要再等待2200年历史才会再次在基辅导演同等规模的歼灭战。

在长平之战之前,数不清的诸侯国混战了近500年,离中国统一依然遥遥无期。而长平之后,随着45万赵军的覆亡,赵国国本已被掏空,亡国只是时间问题。

经此一役,秦帝国统一中国的进程已无人可挡!

然而鲜有人知的是,整个长平之战实际上也是秦赵两国供应链博弈的过程。对供应链的考量深刻影响了双方的战略思维和战术选择,尤其是秦国大将白起的战术完全是围绕着打击赵军后勤供应这一核心思想展开的。

秦军正是因为精确地把握了赵军的供应链缺陷,利用赵军善速战而不善持久战的弱点,先诱敌出击,再截断供应,从而一举逆转了战事局面。

尽管在战国时代还没有像现代供应链这般成熟的系统理论,但是供应链作为战场因素之一,和军事、外交、谍报、政治起到了至少同等重要的作用。这场双方赌上国运的转折性战役既是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也是供应链实践的经典案例。

一点题外话:

当赵国战败已成定局,面对40多万的赵军俘虏和长平百姓,秦国战神白起展示了他魔鬼的一面:下令屠杀全部40万俘虏和百姓。

对于这场屠杀的经过、被杀的人员构成和数量等,史学家们历来有争议,本文不详述。而关于大屠杀的原因,历来也有三种观点:

第一是白起希望通过大屠杀恐吓威慑赵国;

第二,大屠杀旨在消耗赵国的有生力量。在农业社会,人口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源;

第三种观点认为,大屠杀是因为缺粮,秦国无法供应突然多出来的40万人。因为此时的秦国也已经竭尽全力,秦昭襄王这个大地主家里也没有余粮了,而秦国在长平之后30年没能发动大战役可以佐证这一点。可以看到,后两条原因全和供应链相关。然而,不论什么原因,都不能成为屠杀俘虏和平民的理由。

关于白起:

白起,正统史官给他起名“人屠”,网上人送花名“人形核弹”、“战国原子弹”,说的都是此人杀戮无数。

惜墨如金的司马迁在《史记》中不厌其烦地罗列了白起一生的杀人记录,从沉降卒2万,到斩首5万,再到13万,直到长平坑杀40万的骇人顶点。他写下这一长串屠杀的意图,我认为是谴责,是为了彰显白起和秦军的罪恶,是以笔鞭尸。

在战国时代,中国人尚没有不得屠杀俘虏和百姓的道德观念,对罪行的认定确实应该考虑时代背景,但是对罪恶本身的谴责却有理由跨越时空,因为这种谴责仅仅事关人类的善良本性。

同理,对于供应链的工作,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把良知放在第一位,不能不择手段地追求经济利益,否则供应链就极易沦为人类贪欲和兽性的角斗场和地狱。

这也是为什么“合规度”这个概念在供应链发达的国家和企业里备受重视的原因。

也许依然会有人崇拜白起、秦王这些胜利者,但历史终究没有放过恶魔。

长平之战后的第三年,功高不赏又桀骜不驯的白起被他的亲密战友秦昭襄王处死于咸阳郊外四十里处,死前他高呼:“我该死啊!我在长平屠杀数十万赵卒,这是报应啊!”

或许遭报应的不止白起。

五十多年后,秦帝国最后一支30万人的精锐部队投降了西楚霸王项羽,随后项羽屠杀全部秦军,然后攻占咸阳,在阿房宫冲天的大火中,嬴氏灭族;

四年后,乌江边,和白起一样凶残的项羽迎来了和白起一样的结局:死无葬身之地。

历史的轮回不禁让人感慨!苍天放过谁?

而穿过这些腐尸与故事,中华民族吸取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训,逐渐建立起了宽容而又辉煌的文明!

【全文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