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的婚姻会传给下一代?看看张爱玲的父母爱情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这样说道:“结婚若是为了维持生计,那婚姻就是长期卖淫。”

写《倾城之恋》时,张爱玲不过才23岁。此时的她还不知道自己将在一年以后,遇到自己的范柳原——浪子胡兰成,更不会相信她将嫁给这个有妇之夫,并与之纠缠半生,在往后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仍在无数文人的笔下逸出绯闻。

此时的她,能说出这样的话,一方面是少女天真烂漫的幻想,另一方面,一定是她目睹了父母爱情之后的有感而发。

虽然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张爱玲出生于没落贵族之家,但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张家的府邸,依旧是贵不可言。她祖母是被慈禧太后称之为“再造玄黄之人”李鸿章的长女,祖父是晚清名臣张佩纶,而她的母亲是七省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黄逸梵。

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和母亲黄逸梵结婚时,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在当时广为人所羡慕。然而,两人的性格却十分不和。

张志沂是典型的满清遗少,满脑子封建贵族的旧思想。认为出去工作是下贱,整日无所作为,仗着祖辈留下来的家产坐吃山空,还常常抽鸦片、嫖妓、搞外遇,老想着娶姨太太。

而黄逸梵虽然裹了小脚,但是思想却极为开化。其多次出国,到后来长期定居国外,受民主自由氛围所熏陶,追求独立自主、男女平等,是一个了不起的新式女性。

这样的两个人,自然走不到一起。争吵、争吵、再争吵。再浓厚的深情也在这样一次次相互伤害中遗失殆尽。

黄逸梵不愿意像数千年前以来无数女子那样逆来顺受,再遭受这样的悲剧。她受够了这样的日子,她要去追寻自己的自由天地,为自己而活。

1924年,张爱玲4岁。这一年张志沂的妹妹出国留学,黄逸梵借此机会出走国外。从此张爱玲和小她一岁的弟弟张子静,逐渐失去了母爱。

再后来,父母离婚。父亲新娶了妻妾,从此,连父爱也于他们变得奢侈了。

即使在衣食无忧的豪门里,不幸的婚姻对于下一代所造成的悲剧仍是难以估量的。张爱玲虽然有各种佣人阿干对她很好,温暖着她的童年,但是她最在乎的父母却成了她生命中的阴影。母亲的飘忽不定、父亲的喜怒无常,让本就敏感的女孩更加脆弱。

她没有安全感。

很难说她在意气风华的青春年华,迅速委身有妇之夫的胡兰成,与这种安全感的缺失有多大联系。但毫无疑问,她觉得胡兰成懂她,她得到了她渴望的爱。

不论在上海滩众人眼里,她多么有才华,多么地高傲。骨子里,她仍是个缺爱的女人。

所以她才会在给胡兰成相片背后写道:

"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但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某种程度上,母亲黄逸梵的悲剧在张爱玲的身上得到了重演。新旧时代交织下人们,总要受到双方力量的拉扯,母亲对于命运的抗争,也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这种独立与抗争的意识,也写进了她的血液。

所有小小年纪的她,当看到弟弟昨天挨了一巴掌今天又被父亲的好处收买时,她没由来地生出一股气。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缺没有意识到弟弟还只是个小孩子。她恨弟弟的懦弱,也恨自己的无力,所以在遭受父亲折磨时,她敢于抗争!

多么像她妈妈啊!

也许她的父亲也这么看。张志沂一想到那个女人,张爱玲便得到了更大的惩罚。

父亲因婚姻的不幸,不愿也没有给到张爱玲想要的爱。张爱玲想到了那个生疏的、摩登的、散发着光芒的母亲来。

一个小女孩,在病重中、在父亲的虐待中,绕过保姆、躲过警卫,小心翼翼却又坚定地逃出了家。

当她终于来到大街上,得到了自由时,她看着身后那熟悉的巨大的阴影,内心一定是自豪又喜悦的,她这样写道:

"当直立在人行道上,没有风,只有阴历年近时寂寂的冷,街灯下只看到一片寒灰····我在街沿急急走着,每一脚踏在地上都是一个响亮的吻。”

相聚的欢愉是短暂的。婚姻的不幸令黄逸梵没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女儿身上,她不知道如何和这个熟悉陌生的女儿相处。

她没学会当母亲,是啊,终其一生,黄逸梵也不过是一个努力挣脱牢笼的女孩罢了。

张爱玲更不会,她内心脆弱敏感,刚遭受父亲的虐待、继母的陷害,在亲生母亲面前,她依旧无所适从。

陌生的两个人,需要磨合,需要接触,需要吐露心声。

但偏偏,两个都是多么倔强的人。

1957年8月,母亲黄逸梵病重。身在美国的张爱玲,连买一张去伦敦的机票的钱都没有。一个月后,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在伦敦去世,享年61岁。1995年9月8日,张爱玲在洛杉矶西木区家中寓所死后一星期才被发现,享年75岁。

母女两在异国他乡漂泊半生,最终伶仃孤苦,死时身后无人。这一悲剧的最终根源,在于她们幼年缺爱,未尝被人好好爱过,便学不会好好爱人。

她们曾经有机会被拯救,可惜选错了人,踏入了一开始就是悲剧的婚姻。

黄逸梵与张志沂如此、张爱玲与胡兰成、赖雅皆如此。

父母们的悲剧,不可避免地传给了下一代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