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不同年代的结婚三件套,看看你见过几样?

客家地区以前的年代,人们结婚都买些什么呢?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印记。作为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三大件”,随着时代的变迁,也有所不同。但是,“老三件”的历史不会被忘记,还在父母、老人们的记忆里,还在光影中追溯。下面就一起来回顾每个家庭的生活变迁吧。

50年代:没有嫁妆

50年代还没有三大件概念,结婚基本上不用准备什么,两个床单卷到一块儿,亲戚街坊四邻凑到一起热闹一下就算结婚。条件好的,会简简单单摆一桌酒。

60年代:嫁妆是奢侈品

60年代,虽然物质生活还较差,但结婚开始有点讲究了,按老一辈人的话说,"上的确,下的确,房中要有26只脚". “上的确,下的确”意即上穿的确良衫,下穿的确卡裤;所谓“26只脚”就是房间中要有床、办公桌、茶几和靠背凳等五大件,合起来总共就有26只 "脚" 。

70年代:“三转一响”好风光

70年代的爱情是相濡以沫、含蓄忠贞的爱情,能有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是当时每个结婚的新娘最羡慕的结婚嫁妆。

这经典的结婚三件嫁妆,是那个时代留下的美好的回忆。当时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另外,算上收音机,合成“三转一响”。

手表要“上海”牌,缝纫机要“蜜蜂”牌、“西湖”牌,自行车要“飞鸽”牌、“永久”牌。有了这样的陪嫁,在亲朋好友面前才有面子,才风光。

那时候一家有好几个孩子,买一件新衣服,老大穿完给老二穿,依次轮流穿下去。

那时候的女孩子大多都会自己做衣服,扯一匹布,量了尺寸,比出样子,就可以自己动手了。

所以缝纫机是那个时代的新娘子最想得到的物件。

80年代:电视、洗衣机、冰箱

说起“三大件”,相信很多中老年朋友都会想起那段已经流逝的岁月。

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人们收入的明显增加,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这些曾经让一代人为拥有它们而倍感骄傲的“三大件”早已变得不再稀奇。

家庭建设开始向电气化迈进,曾经备受推崇的“老三件”在上世纪80年代中悄然退位。取而代之的是“新三件”,电视机、洗衣机和电冰箱,即便冰箱只是单门的,电视机是黑白的,洗衣机是双缸的,人们的生活也是比蜜甜。

那时,如果谁家的柜子上摆上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90年代:彩电、影碟机、音响

到了20世纪90年代,家庭建设又向新的现代化目标迈进,大件又变成了彩电、影碟机、音响等生活家电。

那时一部部经典的港片成为那个年代人最深刻的记忆,那时候,谁家的孩子放着碟片听小虎队、张学友,对那时那些只听磁带的小男生们只能羡慕死了。

00年代:电话、电脑、空调

二十一世纪来临,“三大件”又逐渐变成了电话、电脑、空调,“当时主要的电器是空调、电话,然后男方准备些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等首饰,房子搞个简单装修,如果新房里再有台电脑,绝对算是豪华迎娶了。

近年:房子、车子、票子

由于家庭消费也随之向科技化和高消费迈进。现在三大件没有一个公认的版本,可谓见仁见智,不过要说现在的三大件,说的最多的当数“房子、车子、票子”了,尤其是房子,更是重中之重。没有一套像样的婚房,结婚日期就可能会一推再推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