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此才女教子有方,五个儿子四个考中进士,其中三个官至尚书

在一些古典戏剧中,经常有女扮男装高中进士、状元的故事。比如杂剧《女状元辞凰得凤》中的黄春桃、黄梅戏《女驸马》中的冯素贞以及《再生缘》中的孟丽君。这些女状元个个都是才貌双全,在科举考试中独占鳌头,也在观众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影响深远的戏剧无疑会给人们一个错觉,既然有女状元,那很多人就认为科举考试是允许女性应试的。实际上,一千多年的科举史上,应考者只有男性,绝对没有女性,这是科举制度报考最为严格的限制条件。不过,在科举文献中,我们找不到明令禁止女性应考的条文,这是因为科举是选拨官员的考试,而在中国古代的官僚体系中不设女性官(除少量的宫内女官外),因此,禁止女性应考是理所当然的,不需要明文规定。

有人会问,笔者难道不知道太平天国不是有女性应考的例子吗,还出现了女状元,这是有史可查的。值得注意的是,太平天国不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严格意义上算不上是一个封建政权,所以不列其内,何况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执行的非常不严谨。

​回过头来说,古代女性即便是可以通过各种关系报考,但在进入贡院之前搜检制度也能将其排除在科举考场之外。从唐代开始,历代科举都有十分严格的搜检制度,而且随着科举制度地位的逐渐提高,搜检也越来越严厉,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

明清时期,乡、会试搜检时,每个考生需要两个士兵搜检,士兵会“上穷发际”,也就是头发都要解开;“下至鞋袜”,鞋子和袜子都要脱出来,身上的衣服更要全部解开。要通过女扮男装进入考场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历史上有没有女性通过代考或者跑关系进入考场的呢?这种可能性还是有的,不过大多是笔记小说,道听途说为多。如《续南笔谈》中就记载了乾隆六年(1741年)发生的一件舞弊案。

​扬州一位王先生不学无术,但他却有一位才貌兼备的妻子张氏。张氏看到丈夫整日游手好闲,觉得不能指望他通过科举来改变家庭的命运,于是决定自己女扮男装去应考。可惜还没进考场,就因为他小叔子的举报而被抓了。按照清代科场条例,张氏本该处死,好在乾隆帝大发慈悲,认为这样一位才女,杀了真是可惜,更何况她是因为恨自己的丈夫不争气,才做出这样的舞弊行为。念在她用心良苦,死罪可免,但最终还是将她发配到边远地区。

正因为严格禁止女性应试,使得不少有才华,有理想的女性只能对天长叹。唐代女诗人鱼玄机曾叹息说:“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上名。”不少女性知道自己没有参加科举的可能,便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子弟或晚辈,希望金榜题名的梦想在下一代人身上实现。

​《儒林外史》中鲁编修的女儿鲁小姐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她天资聪颖,十一二岁时就将“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而且能背诵三千篇八股文范文。要做到这一点,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十分困难的。据统计,“四书五经”大约有41万字,范文按照每篇六百字计算,就有180万字,没有超强的记忆力和勤奋的学习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这位鲁小姐有了这样的知识基础,她写出来的八股文也就十分优秀,假如她是男儿身,中进士想来不是难事。由于制度的限制,鲁小姐不能亲自参加科举考试,可她偏偏又十分痴迷科举,对自己丈夫不愿意全力应试十分失望,只好将科场夺魁的希望寄托在自己儿子身上。当然,鲁小姐不过是吴敬梓笔下一个虚构的人物,现实中有没有这样的女性呢?

还真是有的,《明史》中记载了浙江余姚人杨文俪,对她有很高的评价:“盖有明一代,以女子而工科举之文者,文俪一人而已。”杨文俪自幼受其父亲、工部员外郎杨应獬的教导,精通八股文写作的奥妙。在嫁给孙升座继室后,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培养孙升的五个儿子身上,亲自教导他们做举业文章。

​后来这五个儿子有四个考中进士,其中三个官至尚书,另外一个担任太仆寺卿。尽管杨文俪自己没有办法参加科举考试,但她的理想在儿子们身上得到了实现,这也是《明史》特意提到她的原因。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