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钦点六元及第状元 为何被朱棣做成“草人”斩首

(说历史的女人——第829期)命运是一种神秘的东西,谁也难以把控。笔者上次(本号826期)讲述了一对兄弟“双状元”的故事,那兄弟俩尽管人生坎坷,但大体上还是颇有喜剧成分,哥俩的人生还是丰富多彩的;而今天要讲到的这个状元则命运更加曲折离奇。他可谓是中国千年科举史上最霸气的一个状元,是朱元璋钦点的大明朝唯一的六元及第状元,为何自杀后惨遭灭门,又被朱棣做成“草人”斩首?此事数百年之后,想来仍令人唏嘘不已!然而这位霸气的状元为何会出现这种悲惨的人生结局?今天笔者就给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主人公出场之前,咱们先谈一下什么叫六元及第(熟悉者可以跳过阅读)。自宋代开始,科举考试被正式定为三级,即乡试、会试和殿试,如果在这三级考试全部考了第一,即解元、会元、状元全中者,被称为“三元及第”。历史上能三元及第者非常少见。中国1300年科举史上,共出现数百万举人,近11万名进士,而中状元者有名有姓的仅600人左右,而连中三元者更是凤毛麟角。据专家考证,自唐至清,三元及第者共17名,其中唐朝2名,宋朝6名,金朝1名,元朝1名,明朝3名,清朝4名。

而六元及第者,一千多年来,仅有两名,明清两朝各一名。那么问题是,既然科举制只有三级,何来的六元及第?六元包括大三元和小三元,大三元指乡试、会试、殿试。而小三元是指县考、府考、院考,都是考取秀才的考试,这三场考试的第一名为案首,如果在这三场考试均获第一名,则是连中三元,但只是小三元。考取秀才之后,才有资格参加乡试,乡试过关后称举人,举人第一名是解元;然后再参加会试,会试过关后称贡生,第一名叫会元;最后是殿试,殿试是皇帝主持的,过关后称进士,进士第一才叫状元。

这个过程跟如今的小升初、初升高、高中考大学,进而学士、硕士、博士一样的复杂。总之你小三元和大三元全部获得第一名者才称六元及第。所以这个难度极大,在一千多年科举史上仅两人而已。一个是咱们今天的主人公,明朝初年的黄观,一个是清朝的钱啓。这两人当是历史上最霸气的状元。但钱啓是在48岁才中状元的,而黄观在27岁便完成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所以说他才是霸中之霸,没有异议吧。

一、朱元璋钦点的六首状元

黄观(1364—1402),字澜伯,又字尚宾,池州府贵池县清江金墩(今安徽省池州市)人。他的父亲名黄古,也是出身书香门第,后来家道中落,入赘贵池上清溪的许家,做了上门女婿。所以黄观自幼从母姓,叫许观。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黄观请奏于朝廷,经皇帝恩准才恢复黄姓。

黄观天赋异禀,自幼勤奋好学,他的老师是元末学者翰林待制黄冔。元末明初,天下大乱,黄冔辞职到贵池,开馆讲学,黄观便从其读书。当时的黄观之才就很受黄冔的赏识。黄观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学霸,自小不论参加什么考试,基本都是第一名。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黄观以贡生入太学。同年八月,在南京应乡试,黄观考中第一名解元;次年三月应会试,又中会元;同年四月,黄观参加由明太祖朱元璋主持的殿试,朱元璋出的考题是一道策论,主题是关于边疆的防御问题。黄观在策论中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国中无扰,边境无虞”,此文深得朱元璋的嘉许,于是他被皇帝钦点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这时他才27岁。

黄观创了一个奇迹,他从秀才到状元,在县、府、院三级经过六次考试(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获第一名,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位连中三元和唯一连中六元的状元。时人赞誉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黄观可谓霸气到了极点。

二、黄观成为朝廷股肱之臣。

学业有成的黄观,在仕途、事业上也不遑多让。风华正茂的他,官运一路畅通。他深得明太祖朱元璋赏识,1396年,黄观被朱元璋授予礼部右侍郎(属正三品,相当于副部级),成为朝廷股肱之臣。

朱元璋去世后,由其孙朱允炆继位,即明惠帝,因其年号为建文,所以史称建文帝。建文帝这人性情宽厚,不喜武力,他欲仿效汉文帝,搞仁政,于是就重用文人,他当时重用的文人最著名的有四位,即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兼翰林学士黄子澄,翰林侍讲方孝孺,还有就是右侍中郎黄观。这四人都是名满天下的大才子。

然而建文帝的以文治国的纲领很快就泡汤了,因为他的叔父朱棣早就对之继位不满,有篡逆之心了。朱棣是朱元璋四子,此人胸怀大志,文武全才,朱元璋生前,他被封为燕王,坐镇北方,经常参加战事,曾为边境的安全立下赫赫战功的。但朱元璋在其长子即太子朱标死后,并没有立朱棣为太子,而是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这样朱棣心中不服。于是在建文帝继位刚四年,1403年,他就起兵造反,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叔侄争夺皇位之战,即“靖难之役”。当然,最后手段强硬的朱棣战胜了文弱的朱允炆,篡位成功,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明成祖,史称永乐大帝。

不过朱棣起兵也是有借口的,也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清谁呢?当然是清建文帝周围的文人,以齐泰、黄子澄为主,朱棣列了一个50人的“文职奸臣”名单,其中黄观名列第六。因为朱棣对黄观也是恨之入骨的。

早在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改革旧制时,黄观任右侍中,经常参与重要国事谋划。当时,身为燕王的朱棣便自恃皇叔,并且居功自傲,态度蛮横,入朝竟不拜皇帝。群臣畏其权势,都闭口不敢言,唯独性格耿直的黄观敢当面顶撞朱棣,他曾公开称,“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就是让朱棣必须在公开场合对皇帝行君臣之礼,致使朱棣对之怀恨在心。

当然,做为皇帝的重臣,黄观跟方孝孺等人确实曾跟建文帝提过削藩的建议,建文帝也确实进行了一些削藩的行动,触动了朱棣等人的利益。黄观还曾劝建文帝扣留朱棣,但皇帝心软,没有听取其建议。这些都成为后来朱棣报复黄观的原因。

三、黄观遭灭门,自杀一次,被“斩”一次。

朱棣的军队跟建文帝交战之时,皇帝处于下风,于是黄观自请到长江上游招募军队,以解国家危难。但他带领一队人马还没有到京城,当船行至安庆下游罗刹矶时,消息传来,朱棣已经攻陷京城,说是建文帝已死,朱棣登基称帝。黄观顿时痛哭失声,自知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于是投江自杀,大义殉国。

建文帝重用的一干文臣,包括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他被灭的最惨)等都惨遭杀害,有的被剥皮,有的被下油锅;朱棣还把他们的女眷罚到教坊司当官妓,所有男丁全部被屠戮,等于是被灭门了。黄观的妻子不堪受辱,带着两个女儿投河自杀了。

对大明朝来说,黄观绝对是个大忠臣。事实上,很早的时候,他的老师黄冔已经给他做出表率了。当时朱元璋攻陷元朝都城,元朝灭亡时,忠臣黄冔就仰天长叹:“我以儒致身,累蒙国恩,为胄子师,代言禁林。今纵无我戮,何面目见天下士乎?”于是跳井自杀殉国。这时黄观也随其老师为国尽忠了,只是他们尽忠的对象不同而已。

黄观死后,朱棣余怒未消,把黄氏灭门九族,亲朋受监禁连累者达百余人。就这,朱棣还不解恨,还让人做了个草人,带上黄观的帽子,将其再度斩首示众。所以说,黄观可谓是自杀一次,又被“斩”一次。还没完,朱棣还令人修改登科录,把黄观从当年的进士名额中一键删除,抹掉了黄观的状元身份!你说这朱棣有多狠,对黄观是如何的恨之入骨?不过事实就是事实,历史岂容篡改?到近200年之后,即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黄观终于被朝廷平反昭雪,补谥“文贞”,历史还给了他一个公正。

人生如梦。黄观一生可谓坎坷,不管过程之辉煌还是结局之悲惨,他都无愧于一个状元的头衔!(文/一米暖阳)

参考资料:《明史》《立斋闲录》《名山藏卷》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