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守时”的男人:海关大钟守钟人28载未远行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如果你来过上海外滩,这个旋律对你来说应该并不陌生。这是上海的海关大钟在报时会播放的曲目《东方红》。

上海海关大楼大钟 供图

从1928年1月1日海关大钟敲响的第一声开始,海关大楼的钟声就成为了上海的标志之一,90多年从未中断。

海关大楼先后历经3次建设,现在在我们眼前的是由威尔逊设计的,于1927年建成。同年8月,由英国Whitchurch公司设计制造,总造价为5000多两白银的上海海关大钟,从伦敦运往上海。原包装木箱连同大钟共重6.25吨。当年,在把6吨多重的大木箱吊到72米多高的钟楼时,外滩马路行人都驻足观望着一吊装奇景。这座大钟楼,当时在亚洲名列第一,世界名列第三。

在悠扬的钟声背后,是几代守钟人的辛勤付出。今天,小新就和大家一同走近第四代守钟人——魏云寺。

守钟人魏云寺 供图

他是全上海最守时的男人

魏云寺是上海海关第四代守钟人,1982年进海关,从事后勤管理,1991年开始,他接替守钟工作。从此以后,大钟成为了他难舍的羁绊。

有一次,魏师傅白天忙完科室里面的工作,临睡觉的时候,忽然想起今天应该是给大钟上发条的日子,好像还没上,心里瞬间一紧,马上穿好衣服,骑着自行车赶到海关,爬上钟楼,当魏师傅看见三根沉甸甸的发条高高的悬在头顶上时,他才放松心情,回家睡了个安稳觉。这类似于“强迫症”一样的行为,在魏师傅接任初期发生过不止一次。

守钟人魏云寺 中新社 李秋莹摄

大钟需要每三天上一次发条,守钟的工作没有AB角,刮风下雨都只有魏师傅一人,这样的工作性质注定了魏师傅不能远离上海。

十年前,魏师傅被评为先进个人,单位奖励他去西安旅游。即便如此,魏师傅也差点放弃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最后还是他的师傅听说后主动顶班,魏师傅才得以成行,那也是魏师傅守钟的28年间,唯一的一次远行。

守钟人魏云寺 中新社 郭容摄

不能远行的工作,也让魏师傅的家人十分不解,魏师傅的儿子早年间也曾抱怨,“为什么别人的爸爸都能陪家人旅游,你就不可以?”

“不过现在长大了,也就理解了,有时候还会自豪呢。”魏师傅笑着回忆。

“你说我的工作繁重么?其实并不繁重,但是你必须要把它放在心上,这是一份考验责任心的工作。”

大钟齿轮 中新社 郭容摄

魏师傅守护大钟的28年里,大钟从未出过任何故障,大钟的时间的误差也从未超过2秒。有人称魏师傅为:全上海最守时的男人。

钟楼:历经风霜数年依旧

坐电梯到海关大楼顶楼,打开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沙坑,“沙坑的正上方就是大钟的3个钟锤,如果不小心掉落,重量可能会穿透海关大楼的天花板,于是当年的设计者设立了沙坑这一保险措施。”

空旷的房间中央,从上至下有117级钢制螺旋扶梯,一阶一阶,盘旋向上,仅容一人,小新跟在魏师傅后面直喘粗气,魏师傅却如履平地。

“爬了这么多年,早都习惯了。”

旋转楼梯 中新社 郭容摄

走进机芯房,房间的四面并不是墙壁,而是玻璃制的钟面。根据资料显示,这种玻璃是特制的,当时只有德国等极少数国家才能研制。

表盘的背面 中新社 李秋莹摄

房间正中央的楠木玻璃房内就是大钟的机芯了,大钟运行时,这里有成百上千的齿轮互相咬合。大钟的发条时三根巨大的吊锤,从右到左分别负责打点、走时和报刻乐曲。

钟芯 中新社 李秋莹摄

每周开钟上发条3次,每次要4人操作1小时左右才能完成。“不过后来在技术革新后,大钟就装上了电动马达,上发条的工作只需要15分钟就可以完成。”不过前一段时间,大钟有几个零件送回了英国原厂维修,现在我们听到的都是电子报时。

钟芯 中新社 李秋莹摄

继续上行,我们来到了大钟的扩音层,在这里,4只并排的小钟负责“敲打”报刻乐曲,巨钟负责敲响报点钟声。整点时分,发条带动重达135公斤的大方锤敲响大钟报点。

大钟的上面还刻着铭文“重建江海关之基石……”,魏师傅介绍,这是海关大楼的铭文,一般铭文都会在楼前面,但海关大楼的铭文刻在了这口大钟上。

大钟铭文 中新社 李秋莹摄

发音层里几乎垂直的小铁梯,是通往钟楼的制高点旗杆台,那里是外滩最高的一面五星红旗,解放军进上海后外滩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也在这里。早年间魏师傅每天都要到这里升旗,后面换成了电动升旗,魏师傅只需要定时检查、更换新国旗就可以了。

“我一般换新旗是有讲究的,一般劳动节、建军节、建党节…… 这些都是要换新国旗的。”

和魏师傅正聊着天,大钟的报刻声音准时响起,“你听,一刻的时候,听到的是一节音乐,半点的时候两节,三刻时三节,整点时就是完整的一首曲子。老上海人只要听乐曲的长短,就知道是几点钟了。”

大钟现在用的计时器 中新社 郭容摄

大钟的报刻的音乐声也随着国家的发展,几经变化。建成之初,英国人掌握海关大权,报刻声选择的是英国皇家名曲《威斯敏斯特》曲。1966年之后,报刻的《威斯敏斯特》乐曲改为《东方红》。1986年英国女皇伊丽沙白二世访问上海,应英国外交部要求,海关钟楼又响起了《威斯敏斯特》乐曲。香港回归前夜,海关大钟停放《威斯敏斯特》乐曲。后经专家论证,2003年5月1日起海关大钟恢复播放《东方红》报时音乐。

中新社张亨伟摄

“早年的时候,浦东还是一片农田,那时我最喜欢在钟楼上看日出日落,日出时朝霞的生机勃发,日落时的晚霞的熠熠余晖…… 一晃近三十年,浦东幢幢高楼拔地而起,风景虽然换了模样,但心情依旧……”

刘春红 摄

时光荏苒,黄浦江的两岸已经不复当年模样,海关大钟像是一位慈祥的老人、见证着上海滩的成长与变迁。而这位“老人”数年屹立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守钟人们的陪伴。钟楼故人,他们矗立在上海,仿佛对着所有人承诺——我在这里,家就在这里。

作者:李秋莹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