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隐公:父亲欺负他,弟弟欺负他,就连臣子也欺负他

春秋时期的某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一天本该是鲁国公子姬息姑的大婚日子。然而由于命数的错综复杂,由于姬息姑的老爹鲁惠公的好色,这一天的夜里却成了了鲁惠公自己的洞房花烛夜。这是怎么回事呢?事情是这样的……

话说这鲁惠公的第一任嫡妻叫孟子,孟子死的早,于是随同孟子一起陪嫁过去的声子之后就被扶了正,成了鲁惠公的继室。而姬息姑正是鲁惠公和声子所生的儿子,虽然声子的出身卑微了一些,但怎么说也被扶了正。按理说,姬息姑自然成了鲁惠公的合法继承人。

恐怕当时鲁惠公本人也是那么认为的,要不然他也不会在姬息姑成年后,为这个继室所生的儿子求取宋武公弟弟的女儿仲子为妻。如果一切都能够顺理成章的善始善终的话,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单调至死。就在鲁惠公派人将仲子迎娶到鲁国后,鲁惠公见了仲子的美貌后,竟然情不自禁的将其据为了己有。

这种事在中国历史上,在春秋战国时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无论怎么说,在文明社会这都是一种背德行为。作为一国之君,抢走了儿子的未婚妻,鲁惠公做的确实不咋地。然而站在权力的上端,见色起意的鲁惠公最终还是将未来的儿媳妇变成了自己的媳妇。

对于父亲的行为,姬息姑持什么态度,这个历史没有记载。不过根据人之常情的推测,任何一个男人面对如此羞辱都应该是怒火中烧甚至忘乎所以的。鲁惠公夺走了仲子后,后来仲子为鲁惠公生下了一个儿子姬允。父亲夺走了姬息姑的未婚妻,并且日后还将仲子的儿子姬允立为了太子。

如此来看,鲁惠公对姬息姑确实太刻薄了。然而尽管如此,鲁惠公和儿子姬息姑之间还算保持的比较平静。鲁惠公死后,按照宗法制度太子姬允应该登基继位。然而由于当时姬允还是个孩童,而姬息姑当时已经成年并且在群臣中间也比较有威望。所以在群臣的建议下,考虑到鲁国的稳定,后来姬息姑就代弟弟姬允成了实际上的国君,代行国君执政,这就是鲁隐公。

鲁隐公并不是篡位,他只是暂时的先代替年幼的弟弟姬允做国君。将来姬允有了执政的能力后,鲁隐公还会还政的。鲁隐公当时是这样想的,姬允长大后他也是打算要这样做的。然而事与愿违,就在鲁隐公准备让位还没让给弟弟姬允的时候,姬息姑却糊里糊涂的被乱臣贼子羽父给杀了。

根据历史的记载,羽父是鲁国的大夫。由于几次带兵打仗有功,后来成了鲁国实际上的执政大臣。羽父曾劝说鲁隐公除掉姬允,做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君。并且羽父还向鲁隐公保证,如果鲁隐公点头,羽父愿效犬马之劳。可是鲁隐公并不想那样做,羽父好说歹说,最终还是被鲁隐公彻底的拒绝了。

估计当时羽父也并非全然为了鲁隐公考虑,或许羽父劝鲁隐公杀姬允的背后还埋藏着更大的祸心。幸好鲁隐公是个重情重义之人,才没有让羽父轻易得逞。然而蛊惑鲁隐公不成,羽父又跑到了姬允的背后嚼舌根子。羽父对姬允说,鲁隐公为了成为真正的国君将要除掉他。最终姬允由于年轻气盛,被羽父成功挑唆。

鲁隐公姬息姑,本来打算好了在菟裘(今山东泗水)这个地方修建一所房子,然后把君位还给弟弟他好在哪里颐养天年。毕竟代替弟弟做了十几年的鲁国国君了,姬息姑这一辈子也算是巅峰过了。可是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羽父来,最终姬息姑的计划被这个人彻底打破,姬息姑本人也最终殒命在了羽父之手。

​而作为一国之君,鲁隐公那么轻易就被羽父所杀,这跟他重情义的性格也不无关系。鲁隐公早在还是鲁国的公子时,曾带兵和郑国打过仗。不幸的是兵败被俘,后来通过贿赂郑国的大夫尹氏才得以逃脱。所以,回国后鲁隐公就把尹氏的家神供奉在了一个园子里。经常去祭拜一番,祭拜完了他总是习惯性的先住在附近的大臣蒍氏家里。

而羽父当时正是抓住了这个可趁之机,最终了结了鲁隐公的一生。而且羽父和姬允谋划杀死了鲁隐公,后来还冠冕堂皇的将罪名都推到了蒍氏身上。鲁隐公考虑不足被乱臣贼子所害也就罢了,蒍氏最后也成了替罪羊跟着鲁隐公一起去了。说到这,不得不为蒍氏叹一声冤枉。

有了蒍氏这个替罪羊,羽父的弑君之罪自然成了子虚乌有的事情。鲁隐公死后,姬允自然而然成了新一代的鲁国国君即鲁桓公。鲁桓公继位后,羽父继续大富大贵得了善终。而鲁桓公就不然了。话再说回来,鲁隐公的父亲、弟弟欺负他也就算了了,鲁隐公做鲁国的代理国君时臣子也跟他过不去。

话说当时鲁国的棠地有个很会捕鱼的人,鲁隐公听说后就打算去现场看看此人是如何捕鱼的。但却遭到了老臣公子区的极力反对,公子区叽里咕噜说了一大堆,说的鲁隐公哑口无言。但鲁隐公还是放不下心中的好奇心,最后来了句:观看捕鱼是次要的,微服私访才是主要的。

尽管公子区极力反对,最终鲁隐公还是去了棠地。关于这棠地今天的具体地理位置,由于历史的缺失不得而知。不过根据相关记载,至少在今天山东鱼台县的周围。因为今天的鱼台县的县名,就是根据鲁隐公观鱼台的遗迹而来。

而又不得不说的是,鲁隐公之所以最终身死名败,这和他不果断的性格不无关系。鲁隐公代行国君执政十多年,让鲁国的政治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这也让鲁隐公自己变得很矛盾,做事不那么果断。当断不断必受其乱,鲁隐公最后也可谓自食其果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