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小人,远贤臣——齐桓公如何一步步走上不归路?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纵观历史,亲小人,远贤臣,是所有国君走向覆灭的必经之路。今天就来谈一谈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如何一步步走向不归路。

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隰朋、高傒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史记·齐太公世家》

即位之初的桓公,可谓励精图治。虽然自身毛病不少,但有管仲、鲍叔牙等一干贤臣辅佐,所以齐国日益强盛。

尊王攘夷

在为君前期,齐桓公对身边的大臣,尤其是管仲,可谓言听计从。桓公五年,齐鲁交兵。鲁国战败,割地求和。订立盟约的宴席之上,鲁国大将曹沫以匕首挟持了齐桓公,要求归还鲁国的土地。人在屋檐下,怎敢不低头。无奈之下,桓公答应归还鲁国所割之地。可转身之际,匕首离项,曹沫离身,桓公就想反悔不认账,还打算杀曹沫以报自己受辱之仇。这时候,管仲挺身而出,劝告桓公说,受劫持您就答应人家,重获自由您就反悔。虽然可得一时之快,但天下诸侯可都看着我们齐国呢!孰轻孰重,可要慎重考虑。桓公一听,有道理,马上就把三次交战得来的土地全部还给鲁国。其他诸侯国一听,齐国强大且如此信守承诺,全都纷纷归附齐国。桓公七年,桓公在卫国甄地大会诸侯,开始拥有霸主之名。

齐桓公像

此时的桓公,对管仲还是相当尊重,说不杀就不杀,说还地就还地,二话不说。

桓公三十五年夏,桓公会诸侯于葵丘。周襄王派来使者宰孔,带着祭祀过文王武王的祭肉、红色的弓箭等贵重礼品,还特许桓公不用跪拜迎受。依着桓公本意,自己对周王室功劳甚大,不跪拜也应该,“欲许之”,他就打算答应。可管仲说,“不可。”就《史记》的记载来看,管仲也没有说更多的话,就两字,不行。于是桓公“乃下拜受赐。”这件事,虽然桓公听从了管仲的建议,估计心里不是很痛快。天子都说不用下拜了,我这个为君多年的人还得一直听你的?这也不是笔者的无端揣测,看后边的故事就知道了。

桓公之时,周王室日渐衰微,诸侯国中实力强大的有四个,齐、楚、秦、晋。第二次葵丘会盟后,晋献公去世,晋国内乱。秦国远离中原,不来参加中原诸侯会盟,楚成王刚刚收降了荆蛮之地,认为楚国是夷狄外邦,也不来参加中原会盟,齐国就成为名正言顺的中原盟主。而此时桓公其德正盛,其他诸侯国也都甘愿俯首听命。

于是桓公称曰:“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而还。诸侯莫违寡人。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异于此乎?吾欲封泰山,禅梁父。”管仲固谏,不听,乃说桓公以远方珍怪物至乃得封,桓公乃止。

这是要干什么?封禅泰山!久居霸主之位的桓公骄心日盛,可能其僭越之心都有了。虽然管仲固谏,态度很坚决,不可以这样,但桓公态度也很坚决,“不听。”见硬的不行,那就迂回一下,管仲以远方珍奇宝物未至为由,把封禅这件事朝后推了推。

葵丘之梦

可这一推,桓公就再也没有了机会。桓公四十一年,管仲病重,桓公问,群臣谁可相者?您撒手后,谁能接替您?桓公连续说了三个人,易牙、开方和竖刁。管仲一一否决。管仲说,易牙能够把自己幼小的儿子蒸熟了给您吃,卫公子开方十几年不回国看完父母,竖刁为了能在您身边都自宫了,这几个家伙所做的事都不近人情,违背了基本的人伦道德,所以这三个人都不能重用,早点让他们离得远远的。

可管仲去世后,桓公却没有听从管仲的建议,结果导致易牙、开方和竖刁三人专权。最后,桓公只落得,饿死宫中无人管,停尸床上恁多天。诸子只知争君位,谁人来把老父殓。

桓公这个悲惨结局,也可谓是自作自受。一国之君,亲小人,远贤臣,除了这个结局,还能怎样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