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与李鸿章的关系史:从师生之谊到同级官员

曾国藩与李鸿章,都是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都是晚清重臣、封疆大吏。二人的关系,经历过复杂的演变过程,由师生、到上下级再到同级,关系的变化,自然会在交往过程中引起微妙的变化,既要践行师生之伦,又要维护官场逻辑,处理起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纵观两人的交往经历,虽然也产生过矛盾,但都处理得十分融洽,更多的是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曾国藩与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有“同年”之谊,都是戊戌年(1838年)进士,因着这一层关系,李鸿章早年与哥哥一同拜在曾国藩门下学习,二人的师生关系,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对于曾国藩这个老师,李鸿章是十分敬慕的,他曾在给母亲的信中,说自己“以诗文受知于曾夫子,因师事之,而朝夕过从,求义理经世之学”;对于李鸿章这个学生,曾国藩也极其赏识,曾对别人表示过李鸿章“其才可大用”。

李鸿章是个志向远大且心高气傲之人,不想久居人下,而是想自己独立开创一番事业,所以,出道之后,他并没有投靠曾国藩,而是在太平军兴起之际,回到老家安徽帮办团练,想以此为契机发展自己,哪知事与愿违,他和太平军打仗,几乎每仗必败,几年下来,竟然几无立足之地,在落魄潦倒之际,他才打算投靠曾国藩,便来到曾国藩大营求见曾国藩。

自己的得意门生来投,应该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更何况曾国藩一向很赏识李鸿章,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曾国藩却给李鸿章来了个闭门羹,以种种理由推托、不予接见,李鸿章无奈,只好请人说情,曾国藩对说情的人说:李鸿章才大志高,我这里只是小水沟,恐怕容不下他,他应该回京城就职啊!说情的人将此话传给李鸿章,李鸿章深感惭愧,如果放在以前,他可能一气之下抬腿走人了,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但经过这几年的失败,李鸿章的傲气已被消磨掉了,所以能够理性地看待曾国藩对自己的奚落,继续托人求见。

见李鸿章态度如此坚决,曾国藩便在李鸿章到来的一个月之后接见了他。把李鸿章晒了一个多月,也真够可以的了;受到如此冷落,李鸿章没有一走了之,可见其人胸中有大格局。见面之后,二人相谈甚洽,于是,李鸿章便于1859年成为曾国藩的幕僚,二人正式开始合作。曾国藩之所以如此冷落李鸿章,并不是他不想收留李鸿章,其实,他是一个爱才之人,对李鸿章又欣赏有加,巴不得将李鸿章纳入帐下为自己效力。那他为什么又要冷落李鸿章呢?其实是缘于对李鸿章的爱护,因为他非常了解李鸿章,知道李鸿章虽然有才,但心高气傲,所以要借此机会打压一下李鸿章的傲气,让他的性格能变得沉静些。他对李鸿章的冷落,纯粹是一片好心。

作为老师,曾国藩潜移默化式的教育对李鸿章影响非常大,晚年的时候,李鸿章还曾感慨道:“我老师文正公那真是大人先生,现在这些大人先生简直都是秕糠,我一扫而空之⋯⋯别人都晓得我前半部的功业是老师提挈的,似乎讲到洋务老师还不如我内行,不知我办一辈子外交,没有闹出乱子,都是我老师一言指示之力。”

李鸿章所说的曾国藩对他的“一言指示”是什么呢?李鸿章当年就任直隶总督即将参与外交事务时,曾就此向曾国藩请教,曾国藩没有直接回答,反问他道:“你有什么主意呢?”李鸿章回答道:“门生也没有打什么主意,我想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我只同他打痞子腔。”曾国藩听罢,沉思良久,问道:“呵!痞子腔,痞子腔,我不懂如何打法,你试打与我听听。”李鸿章见曾国藩如此说,便知道他是不满意自己的回答,便连忙说:“门生信口胡说,错了,还求老师指教!”曾国藩便叮嘱他一个字,就是“诚”字,让他在与洋人交往时,谨记这个“诚”字,李鸿章将曾国藩的告诫牢记在心,以后一直遵照曾国藩的告诫行事。

成为曾国藩的幕僚后,李鸿章尽心竭力辅佐曾国藩,为曾国藩出谋划策,成为曾国藩的得力干将。曾国藩既是他的老师,又是他的领导,所以李鸿章对曾国藩非常尊敬。但李鸿章毕竟是一个有主见、有个性的人,因此,二人之间的冲突就不可避免了。在争执过程中,年轻气盛的李鸿章几次产生想要离开的念头,但最终还是留了下来;但在李元度事件中,二人争执得非常激烈,李元度曾是曾国藩的幕僚,早年全力辅佐曾国藩,曾国藩兵败欲自杀时,是李元度劝阻他的,因此,可说是有恩于曾国藩。但李元度这个人,经曾国藩保举成为安徽宁池太广道后,不听曾国藩的命令,以致被太平军杀得大败;回到曾国藩身边后,不久又擅自离去。曾国藩因此要弹劾他,以整军纪。

李鸿章便对曾国藩说:“果必弹劾,门生不敢拟稿。”你如果要弹劾他,我不能写这个奏稿。曾国藩则说:“我自属稿。”你不写拉倒,我自己写。李鸿章又进一步表示:“若此,则门生亦将告辞,不能留待矣。”如果你偏要这么做,那么学生就不在你这干了,我走人。但曾国藩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态度,他说:“听君之便。”愿走就走,随你的便吧。两个人都在气头上,说的也都是气话,但因为谁都不肯退让,所以事情便没有回旋的余地了,李鸿章因此负气出走江西。见李鸿章真的走了,曾国藩特别生气,认为李鸿章不应该在自己困难之际离开自己,因此得出“此君难与共患难”的结论。

由是观之,曾国藩并非真的希望李鸿章离开自己,当时说的就是气话,所以,李鸿章真的走了以后,他又特别伤心;而李鸿章经过此事,也对曾国藩有了很大看法。但后来,双方因此都开始反思,都感觉自己当初太冲动了,曾国藩产生了把李鸿章重新召回来的念头,李鸿章也有了重新回到曾国藩身边的想法;但两个人都很有个性,谁也不肯主动表示。

既然双方都有捐弃前嫌之意,那么只需要一个适合的机会,双方就会言归于好了。不久,这个机会来了,曾国藩进攻安庆取得胜利,李鸿章得知消息后,便有了主意,他趁机写信给曾国藩,对他表示祝贺。虽然这封信中没有提要回来的意思,但曾国藩是何等聪明?他马上就看出这是李鸿章在试探自己呢,便就着这个台阶,回信邀请李鸿章回营,李鸿章收到信后,便兴致勃勃地再度回到了曾国藩身边。

两人虽然不在一起共事了,但在家国事务上却仍然联系紧密,在李鸿章遇到挫折时,曾国藩还出手相助,1863年,朝廷命李鸿章的淮军前往南京增援曾国荃部,但李鸿章却迟迟按兵不动,因此受到了朝廷的严责,曾国藩便替李鸿章辩解说:“李鸿章平日任事最勇,进兵最速,此次会攻金陵,稍涉迟滞,盖绝无世俗避嫌之意,殆有让功之心,而不欲居其名。”

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病故,得知消息后,李鸿章悲痛万分,他写信给曾国藩的两个儿子痛表哀悼,说:“鸿章从有几三十年,尝谓在诸门人中受知最早、最深,亦最亲切。”他写了这样一副挽联悼念曾国藩:“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在挽联中,依然对曾国藩以师相称,足见对曾国藩的尊重之心。

文化的理想国,有温度的历史,有态度的写作。感谢您的关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