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最头痛的弟子—宰我,作为负面典型为何又那么优秀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他的弟子也是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这不,他有一个著名的学生就个性鲜明,他就是宰我。宰予(前522年—前458年),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期鲁国人。宰我能言善辩,曾经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出使齐国、楚国。

快人快语,情商不在线

宰我随孔子游学到齐国。当时齐景公的宠臣梁丘据被毒蛇咬伤,很长时间才得以治愈。朝廷上下无不弹冠相庆,一些人竞相进献药方。宰我当场就讽刺道,药方是用来治病的,如今梁大夫的病已经好了,你们此时献药方,是希望他被毒蛇再咬伤一次,还是另有其意?众人沉默了,气氛很尴尬。宰我当时应该是看不惯这些人阿谀奉承,事后良策的表现。不过宰我这种有话就说,快人快语的性情孔子并不喜欢,因为孔子认为君子应该讷于言而敏于行。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宰我虽然能言善辩,但“情商让人捉急”。

宰我实话实说,孔子既往不咎

宰我说话逻辑性非常强,很毒舌,可他那直肠子的性格却比较容易得罪人。有一次鲁哀公问宰我,祭祀土地神都用什么?宰我有话直说:“说夏朝用松木,商朝用柏木,周朝用栗木。之所以要用栗木,就是要让老百姓颤栗。” 暂且不论宰我是否怂恿鲁君对待臣下要强硬。但是宰我在此毫无隐瞒的揭露了原来伟大的周礼还有这样的阴暗面。周礼是周公定的,鲁哀公就是周公的后代,在周公后代面前揭其祖先的短,这个宰我虽然算得上是个纯爷们,但是不是太没眼力见了?

孔子最推崇的就是周礼。宰我瞎说大实话,竟然说周朝“使民战栗”。孔子听说后,自然有点不高兴,就说宰我:“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意思是:凡事已成定局就不必说了。已近完结的事情就没必要再去匡正挽回。过去的事情就没必要再去追究它的得失与责任了。孔子这番话比较温和。我个人认为是一语双关:首先,可能孔子想给周王遮羞?毕竟周礼是孔子效法的对象。所以既往不咎,过去的事情就没必要再去追究了。其次,宰我不合时宜的瞎说大实话还是很不妥当的。孔也没有过分责备,体现了孔子待人宽厚、仁爱,同时不忘循循善诱给弟子以警戒,不让弟子难堪。

井有仁焉,宰我问“仁”,夫子头大。

宰我这种没情商的性格,让他的人缘变得非常差。他又因为巧舌如簧,能言善辩,所以经常喜欢和老师辩论,挑老师的错。孔子主张“仁”,比如学生问“仁”,普通学生就是问“什么是仁”,优秀学生会问“我应该怎么做到仁”,可是宰我作为资深的调皮捣蛋学生,他是怎么问的呢?宰我问孔子:“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会跟着下去救人吗?”孔子听了,明显有些激动:“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死,并非遭人陷害;君子可以被欺骗一时,但不可能糊涂一世。”看来,孔子还是有大智慧,处事理性。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说到这里,关于“媳妇和妈同时落水你救谁”的大难题不就有解了:不扯那些没用的,两个都救起来,必须的。君子可欺不可罔也。

礼坏乐崩,质疑老师的学说

宰我思想活跃,个性张扬的性格,不仅体现在问问题上,还体现在对老师学说的质疑上。周礼规定父亲去世需要守孝三年,而宰我就认为三年之丧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所以要我看守上一年就可以。”孔子无言以对,因为宰我的理由很正当,逻辑也十分清晰。孔子这辈子最害怕的就是礼坏乐崩。宰我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孔子最害怕的事情去挑战孔子,这让孔子很是头痛。孔子只好问他:“一年就开始吃好的、穿好的,你心安吗?”宰我回答很坚定:“安”。孔子:“既然你心安,就那样做吧”。等宰我出去后,孔子又跟其他学生说:“这个宰我,不仁呀。小孩子生下来,三年才能离开父母怀抱,难道他宰我就没有这三年的仁爱吗?”

宰予昼寝,朽木不可雕也

宰我虽然善于雄辩,却好像不懂得为人处事,一张大嘴把四周的人都给得罪个遍。同学不喜欢他,老师不喜欢他,所以他在学校一天到晚也很没劲,只能睡懒觉。这下麻烦又来了,请看。宰我大白天睡觉,被同学举报到老师孔子那里。孔子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说出了又一千古名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意思是:腐烂的木头不可以雕刻,用脏土垒砌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话说的很重,特别是针对读书人。这次孔子为什么发这么大火呢?古时人们普遍认为应当遵循太阳的起落来调整自己的作息规律,做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孔子认为白天时光短暂,应该努力奋发。因此,他把对宰予白天睡觉这一违背正常作息的举措看做是懒惰和愚昧的表现,并加以严厉的斥责。

孔子又进一步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这就是:“听其言而观其行”的由来。其实孔子不过是以宰予的事情为例来教育大家,要求我们多做少说,言行一致罢了。

孔门十哲,先贤宰予

宰我有质疑精神,通过怀疑传统礼教、怀疑权威的方式表现出他个性化的反叛色彩。他喜欢质疑老师,经常让老师下不来台,这反而迫使老师讲课更加认真。正是因为有宰我督促,才能够让孔子少犯错。宰我善发怪问的求知风格,其提问方式蕴涵着对形式逻辑矛盾律的应用。以今天的眼光看,宰予的独立思考、绝不盲从,恰恰是当代学生所需要的品质。同时,他的质疑和观点并非是无理取闹,相反可以从中看到他对儒家思想的深入思考和旺盛的求知欲。

宰我作为孔子最早一批学生,虽然孔子并不喜欢他,但是也承认了这个学生在口才上的特长,将他归入“孔门十哲”“言语”科之首,“孔门十三贤”之一。唐开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为“齐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临淄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再进封为“齐公”,明嘉靖九年改称为“先贤宰予”。孔子最头痛的弟子,被作为负面典型的宰我,竟然也如此优秀。同学,你怎么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