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三下江南巡游扬州,为何执意要带年迈的陈后主遗孀沈皇后?

古都洛阳夜景

隋炀帝剧照

隋炀帝下扬州

扬州景色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八月十五日,隋炀帝人从众由东都洛阳起航,拉开了颇受后人争议的“三下江南”巡游江都(扬州)之旅。

一声令下,只见新开通的“京杭大运河”上,千船竞发,百舸争流,彩旗招展,威武雄壮,庞大的船队沿着“通济渠”向扬州浩浩荡荡、铺天盖地驶去。

“舳舻相接二百余里,照耀川陆,骑兵 翊两岸而行,旌旗蔽野(《资治通鉴》)。”

1

史书记载,此次“巡游扬州”,隋炀帝命令“左武卫大将军郭衍为前军,右武卫大将军李景为后军(《资治通鉴》)”,负责护卫船队安全,跟随的将官、士卒总人数不下二三十万。

然而,在这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和众多随从人员中,有一个身份特殊的“老妇人”,却让人不得不佩服隋炀帝的雄才大略和眼光长远!

她就是被大隋朝灭掉江山的陈后主的皇后、遗孀沈婺华。

(陈)后主薨,(沈婺华)后自为哀辞,文甚酸切。隋炀帝每所巡幸,恒令从驾(《陈书·卷七·列传第一》)。

在无可辩驳的史实面前,所谓“荒淫无度、不理朝政”的暴君隋炀帝,巡游扬州纯粹是为了“观赏琼花、物色美女、挥霍享乐“等颇为后代文人、小说诟病的荒诞不经之谣言,堪称不攻自破。

想想也是,如果单纯是为了排场奢华、“纸醉金迷”的游玩享乐,隋炀帝为何“吃饱没事干”、多此一举,非要特意带上陈后主遗孀沈婺华,这位苍苍年迈老妇的亡国皇后呢?多带几个年轻貌美、善解风情的妃嫔、宫女岂不是更好?!

从这个耐人寻味、意味深长的“历史小细节”镜头中,可见杨广虽然是个“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滥用民力、不知体恤”的暴君皇帝,但他仍不失一个“眼光长远、深谋远略”的大政治家、抑或是一流战略家。

出土的皇后凤冠

隋炀帝陵墓出土的文物

2

事实上,隋炀帝三下扬州之壮举,犹如“一石二鸟”,实乃“恩威并施、刚柔相济”治国安邦之精彩妙招。

一方面是为了笼络南方人感情,更好怀柔江南士族;另一方面当然是通过展示、炫耀强大武备军力,震慑南方那些虽已归降,但却存在不安定因素的力量(譬如南陈的降臣旧将势力)。

01 陈后主的遗孀沈皇后威望极高,获取新朝皇帝下江南重要随从的荣耀,无疑是释放了一个积极的政治示好信号。

陈后主沈皇后沈婺华是出身江南名门的大家闺秀,品行貌端,知书达理,谨守礼法,很重感情,史书记载陈叔宝死后,沈皇后“自为哀辞,文甚酸切”,在江南士族大姓中威望很高,影响匪浅。

《陈书》称她“后性端静,寡嗜欲,聪敏强记,涉猎经史,工书翰”;“后澹然未尝有所忌怨。而居处俭约,衣服无锦绣之饰,左右近侍才百许人,唯寻阅图史、诵佛经为事。”

隋炀帝几次南巡,都没忘记带上沈婺华,给她很高的地位和荣耀,此举无疑在江南士族心目中被“打了高分”,也无形拉近了南人与千里之外北方朝廷的心里距离。

02 在扬州宣布对江南免除数年租赋,应得民众好感。

隋炀帝兴冲冲下江南、巡扬州其实并非突发奇想的一时兴起,而是筹划良久的有备而来,刚到江都(扬州),下车伊始,便迫不及待递给江东人民送了一个让人格外欣喜的“大礼包”。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十月初二,隋炀帝在江都下诏宣布“大赦江淮以南,扬州给复(免除租赋)5年,旧总管内给复3年(《隋书》)。”

彼时这种休养生息、安抚百姓的“重磅优惠”政策,很快使受到战乱兵燹破坏的江南地区,在短时间内恢复了“鱼米之乡”、“帝国粮仓”的可喜生机和面貌。

03 纳陈后主第六女陈婤为贵人,对南陈贵族子弟“量才任用”。

南巡扬州的诸多大事中,最令江东父老深感荣幸的是,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初),隋炀帝摆下隆重礼仪,纳陈后主第六女陈婤为贵人,虽说是不折不扣的政治联姻,但却大大疏通、密切了大隋皇室与江南士族的感情,让这些曾经倍感失落的旧陈遗老一时间感恩戴德、好感爆棚,有力地融合了南北士人齐心协力,效忠国家的观念和意识。

《陈书》记载隋炀帝对臣贵人“绝爱幸”,并特诏灭陈时被隋文帝流放边陲的陈朝皇室子弟“尽还京师,随才叙用”,江南陈氏子弟因此还在政治上“打了个翻身仗”,“升为守宰,便于天下”。

一项统计表明,隋炀帝大业年间,陈朝宗室子弟纷纷得到提拔重用,当上县令的有21人;担任郡守、太守的7人;被重用为“郎官”和“卿”的有9人之多。

京杭大运河

古代舰船模型

3

隋炀帝南巡好大喜功,奢侈浪费产生的负面效应。

很显然,南巡船队规模过于庞大,排场极度奢华,耗资亿万无计,让隋炀帝不幸背上了“奢侈浪费、劳民伤财”的黑锅一千多年,蒙上了“贪图享乐,不理政事”许多不白之冤。

之一,南巡扬州打造的船只数以万计,动用民夫、工匠不下数十万,其工程浩之大,不亚于营建东都。

为方便南巡出行,隋炀帝“遣黄门侍郎王弘、上仪同於士澄往江南采木,造龙舟、凤艒、黄龙、赤舰、楼船等数万艘(《隋书》卷3《炀帝纪上》)。”

尤其叹为观止的是隋炀帝乘坐的“南巡一号”——大龙舟,其豪华至极、规制巨大,美轮美奂,堪称“水上宫殿。”

隋代郎杜宝曾在其著作《大业杂记》有过详细的描写:

“其龙舟高四十五尺,阔四十五尺,长二百尺。四重,上一重,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二重,有一百六十房,皆饰以丹粉,装以金碧朱翠,雕镂奇丽,缀以流芳、羽葆、朱丝、网络;下一重,长秋、内侍及乘舟水手,以青丝大绦绳六条,两岸引进。”

之二,南巡数十万人沿途吃喝住行,铺张浪费,劳民伤财。

炀帝急于要巡游江都,他在建造上万艘船舰的同时,又“自长安至江都,置离宫四十余所(《资治通鉴》)”,以保证皇帝和随从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有像样的宫殿住处。

不难想象,南下的上万船队和二三十万的两岸土兵,婉如一股洪流滚滚而来,徐徐南行,这给两岸所到地方的供给能力可谓是“压力山大”。

为满足十万计的人员食宿生活,隋炀帝命令“所过州县,五百里内皆令献食,多者州至百辇,极水陆珍奇”,沿途民众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让人心疼和可惜的是,这些南巡队伍吃不完的山珍海味,丰盛佳肴美食,吃不完就倒掉,就地掩埋,真真是劳民伤财,浪费极大。

“后宫厌饫,将发之际,多弃埋之(《资治通鉴》)。”

沿途提供献食、服务的民夫劳役,每天都在十数万众,导致运河沿岸扰民严重,农事抛荒,民不聊生。

后人为此写诗发泄心中的不满和埋怨:

天子风流不让仙,

看花特地泛龙船。

绿荫两岸垂杨柳,

红袖千行缎缆牵。

丽胜西池羞穆主,

富于牛斗笑张搴。

君王岂不欣欣乐,

只是斯民实可怜。

扬州景色

杨广下扬州插图

4

辩证看待历史人物隋炀帝,科学评判他的是非功过。

千古一帝的隋炀帝,即位之初,便以前无古人的非凡魄力、雄图伟略,倾全国之力,办了多件前人敢想不敢干的“世界级宏伟工程”——营建东都洛阳、开凿京杭大运河、修筑长城、置建中原“兴洛仓”等超级巨型粮仓、三下江南“巡游江都”等。

几乎每一件事都有其正当理由,几项宏伟的“世界级工程”也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震古烁今大事业。

譬如大运河的开凿,有力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效促进了社会进步,权衡利弊,还是利大于弊;三下江南巡游江都,与营造东都、开运河一样,都不是单纯为了游玩享乐,都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为的是加强中央政权对地方和边防的控制,加速民族融合与国家长治久安。

然而,隋炀帝所干每一件事既都是大好事,为什么千百年来换来的却是一片叫骂声?后人的章回小说为何更是把隋炀帝描绘成一个昏君暴君?

除了下扬州的随从众多,场面奢华,耗费惊人,给世人落下把柄之外,还有改朝换代中,新兴朝代对前朝的刻意诋毁,肆意抹黑。

譬如唐朝对隋朝、元朝对宋朝、清朝对明朝等,通过这种贬低他人、抬高自己的手段,突出本朝的合法性、正义性和先进性。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一方面致使当时工匠役夫死伤无数,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另一方面却建成了南北交通大动脉的“黄金水道”,可谓“害在一时,功在千秋”。

从某种程度上讲,大唐“开元盛世”的繁荣出现,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打造龙舟、三下江南、巡游扬州等工程壮举堪称“功不可没”。

因此,唐朝诗人皮日休作诗予以了高度评价,将修建大运河与大禹治水的伟大功绩相提并论:

《汴河怀古》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说明,隋炀帝“虽是亡国之君,却是有为之主“。

短命王朝掌门人杨广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丰功伟绩、不世之功,是不容轻易抹煞和忽视的。

洛阳应天门夜色

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

大运河景色

扬州夜景

参考文献:《隋炀帝传》、《隋书》、《陈书》、《资治通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