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剑《人类源流史》东亚古代民族∶汉族与中华诸帝国8

汉族与中华诸帝国8

八、十六国时期汉族诸政权

(一)前凉

西晋之后,中国北方虽处于十六国时期,但偏踞西北的前凉张氏割据政权仍积极经略西域,使西域一度前曾成为前凉版图之一部分。前凉疆域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是十六国时期的北方大国。

301年,凉州大姓汉人张轨被晋朝封为凉州刺史,313年封西平公,课农桑、立学校,多所建树。又铸五铢钱,全境通行。314年张轨病死,其子张寔袭位。西晋灭亡后,仍然拒守凉州,使用司马邺(晋愍帝)的建兴年号,成为割据政权。 320年,张茂改元永元,前凉遂彻底成为独立政权。 345年,张骏称凉王,都姑臧,以所在地凉州为国号“凉”,史称“前凉”,以别于其他以“凉”为国号的政权。

张氏虽接受东晋封号,但与建康相隔万里,实际上也是一个割据政权。前凉先后打退了刘曜、石虎的进攻,又西越流沙,攻打龟兹,西城诸国先后归附。然后击败了伊吾戊己校尉赵贞,在其地设立高昌郡,控制了从陇西到西域的广大地区。。

张骏、张重华父子统治时期,前凉极盛。353年张重华病死,宗室内乱不止,国势大衰。 前凉极盛之时,统治范围包括甘肃、宁夏西部以及新疆大部。史载“南逾河、湟,东至秦、陇,西包葱岭,北暨居延”。张天锡时已失去甘肃南部。 376年前秦天王苻坚进攻,张天锡投降,前凉灭亡。立国七十六年(301年—376年)。

(二)西凉

西凉(400年—421年),东晋十六国时期在凉州地区先后出现“五凉”割据政权,史家为区别其他的4个,将中心位于凉州西部酒泉的李氏政权称为西凉。历三主,共二十二年。

西凉,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自汉武大帝建武威郡以来名字换了多次,匈奴族统治河西走廊时称姑臧,西汉建武威郡,东汉称西凉,其疆域也时大时小,大时把大半甘肃都占了,还扩延周围几省,史称凉州。李广后裔李暠,公元400年建立了西凉王朝,在敦煌称“凉公”。405年迁都酒泉,逼近北凉。疆域在今中国甘肃西部及新疆部分。417年,武昭王李暠卒,子李歆嗣位。420年,李歆与北凉交战被杀,其弟敦煌太守李恂在敦煌嗣位。但次年,北凉军围敦煌,李恂战败,乞降不成后自杀。西凉因此亡于北凉。西凉太祖李暠被唐朝皇室尊为先祖,唐玄宗李隆基天宝二年(753年)追尊为兴圣皇帝。因其统治地区古为凉州,故国号为“凉”,又位于凉州西部,故名“西凉”。

(三)北燕

北燕(407年-436年)是十六国时期鲜卑化的汉人冯跋建立的政权。后燕建始元年(407年),在冯跋的支持下,慕容宝养子高云取得后燕政权。北燕太平元年(409年),高云被部下所杀,冯跋自称燕天王。冯跋“励意农桑,勤心政事,乃下书省徭薄赋”,改变了后燕慕容熙时“赋役繁苦,百姓困穷”的情况。辽宁北票出土的北燕宰相冯素弗墓葬中的文物,其所表现的官制、葬制、舆服制度,都与中原一致,说明这个原来东部鲜卑居住区,经济、文化已基本提高到中原水平。以后屡遭北魏的进攻,北燕太兴六年(436年),燕帝因无法抵挡北魏入侵,只好焚毁龙城宫殿,带领宗室及大批臣民东逃至高句丽,北燕灭亡。

(四)冉魏

冉魏(350年—352年):十六国时期汉人冉闵所建政权。350年,冉闵趁后赵政局混乱之时杀死后赵君主石鉴,夺取后赵政权并称帝,定都邺,国号魏,史称冉魏。352年,冉闵被前燕君主慕容儁擒获并处斩,后来邺都也被攻破,冉魏灭亡。

冉魏建立者冉闵,字永曾,魏郡内黄人,冉季载后裔、冉子嫡孙。其父冉瞻原属乞活军。冉闵为石虎养孙,改名石闵,是后赵统治集团中较重要的将领,以勇敢善战著称。

349年石虎死,诸子争立,互相残杀。冉闵乘后赵政局混乱,又得大司马李农之助,于350年正月杀石鉴,自称皇帝,国号魏,复姓冉氏,仍都邺城,史称冉魏。石鉴死后,石袛据襄国称帝,联合羌酋姚弋仲和鲜卑族前燕慕容儁,与冉闵常相攻伐。351年石袛为其部将刘显所杀。352年冉闵攻破襄国,杀刘显,消灭了后赵的残余势力。其时,前燕慕容儁势力渐盛,南下冀州,冉闵率军抵抗,兵败被俘,前燕军攻入邺城,魏太子冉智等被俘,冉魏亡。

(五)谯蜀

谯蜀(405年 - 413年)十六国时期由汉人谯纵建立,故称谯蜀,又称后蜀、西蜀。不属于传统定义下的十六国之一,其统治地区大抵以四川盆地为范围。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益州军队受命东下讨伐攻陷江陵、俘虏安帝的桓振,由于蜀军不愿离乡背景,因此发生兵变,变军胁迫时任参军的谯纵当首领,之后又攻陷成都,谯纵称成都王,西蜀建立。西蜀原不具立国条件,其能独立一隅乃因桓氏在长江中游为乱,东晋对长江上游的控制力减弱所致。西蜀君臣亦深明此点,因此于407年向后秦自称藩属,

408年东晋攻西蜀,因后秦的援助及东晋军粮尽而获胜。409年,后秦天王姚兴封谯纵为蜀王。413年,东晋于准备多年后,太尉刘裕以朱龄石为帅再伐西蜀,蜀军望风而溃,成都陷,谯纵自杀,西蜀亡。

(六)高昌国

高昌国,汉族在西域建立的佛教国家,位于今新疆吐鲁番东南之哈喇和卓(Karakhoja)地方,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地当天山南路的北道沿线,为东西交通往来的要冲,亦为古代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之一。公元5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在这个狭窄的吐鲁番盆地中,曾先后出现四个独立王国,分别是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及麴氏高昌,640年,唐朝灭麴氏高昌。安史之乱时高昌被回鹘侵占。

西汉宣帝时,派士卒携家属往车师前部屯田,且耕且守。元帝时,在其地建筑军事壁垒,“地势高敞,人庶昌盛”,称为高昌壁,又称高昌垒。同时,设戊己校尉,治于高昌,主管屯田和军事。

东汉、魏晋沿袭其制。这一时期,高昌壁隶属凉州敦煌郡。

西晋至十六国初期,高昌社会经济发展,开始具备置郡的条件。前凉建兴十五年(327年)戊己校尉赵贞谋叛,张骏击擒之,在其地置高昌郡及高昌、田地等县。十六国时期,此郡先后隶属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五国。

北凉承平十八年(460年),柔然攻高昌,灭高昌北凉沮渠氏,立阚伯周为高昌王,为高昌建国之始。阚伯周死后,儿子阚义成继位。之后阚义成的兄长阚首归弑杀阚义成,篡位。不久阚首归被高车王阿伏至罗所杀。后来张孟明、马儒相继为王,被国人弑杀;高昌人推举马儒长史麴嘉为王,是为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麴氏高昌四代政权,麴氏享国最久。麴嘉王时,恹挞伐焉耆,焉耆向高昌麴嘉王求救,麴嘉王派次子为焉耆国王,高昌势力开始壮大。

隋开皇中突厥曾破高昌城。大业五年(609年)遣使朝贡,并出兵协助隋朝攻打高丽。

贞观初(626年)高昌王麴文泰来朝。后来麴文泰与西突厥结盟,唐太宗派遣侯君集、薛万均等大将证讨。贞观十四年(640年),高昌为唐所灭,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