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亡国后,有一队人马连夜逃亡东北建立一国家,至今尚存

《封神演义》可以说是很多人都看过了,对于祸国殃民的妖女妲己一定是恨得牙痒痒,就是她蛊惑纣王毁掉了商朝,挖心,炮烙之刑,虿盆,听着就令人发指,但其实历史上的妲己并没有发挥如此大的作用,她也只是一个宠妃而已,担不上亡国之名,究其根源还是商纣王的不当统治。

商朝是中国历史早期的朝代,历史意义并不一般,可发展到晚期后,走起了下坡路,但仍然还是有许多的老臣子尽心尽力地辅佐帝王,希望商朝能都重新走上正轨,但纣王并不听劝。

箕子,微子,比干,这三人都是忠心耿耿的臣子,并称为“殷末三仁”,这一点是孔子认为的,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到,但他们的最终结局是,长兄微子离开了,箕子成为了奴隶,比干上言直谏却被赐死。今天要介绍的就是这三仁其一,箕子。

箕子与纣王有血亲关系,是纣王父亲的哥哥,对于商朝一步步走向灭亡,他自然是看不下去的,对于纣王的所作所为痛心不已,可他仍然还是想着时时刻刻劝导纣王,能够改邪归正,认真统治商朝。显然纣王是听不进去这些的。

曾经有人给纣王进贡过一双象牙筷子,纣王喜欢不已,但箕子时刻谨记自己要劝导纣王回归正途的责任,所以他再次让纣王扫兴了,说到用上了这么精美的筷子,那么就会搭配白玉做的杯子,而这两样则会让你贪图享乐,此后更是会收集世界上的奇珍异宝,沉溺其中,这对于帝王可是大忌啊,国家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看到箕子如此尽心尽力,却总是不讨好,有些人就看不下去了,对箕子说,既然大王从来不听从你的建议,你又何苦这样苦苦相劝,万一哪天惹得他发怒了,你会招惹杀身之祸的。可箕子并不这样认为,他始终是纣王的叔父,也是商朝的臣子,怎么可能在大王犯错时不直言相劝呢?若离开了,别人虽然会认为他只是离开了冥顽不灵的大王,即使不会责怪于他,但他的良心和忠心过不去。

所以箕子还是留在朝内,这样的事发生了很多次,纣王也始终不听劝,甚至是开始厌恶他了,这让箕子心灰意冷,为了躲避杀身之祸,他只能是装疯卖傻,逃过一劫,可无人的时候又只能是独自感伤悲歌,痛惜百年的基业就这么毁在他们这一代人的手中,这让他如何能安心去见列祖列宗?

深夜悲歌的事被人发现了,于是被上告给了纣王,可见朝中事有一部分人讨好大王的,他们只在乎自己的权力富贵,根本不在乎商朝的国势。纣王知晓此事后,认定箕子是在装疯,一怒之下将他压入大牢,将他贬为奴隶,就这样箕子被人遗忘了。

在商朝被推翻后,武王成功问鼎,自然是听说过箕子的大名,知晓他为一代忠臣,并未处罚他,而是请教他关于纲常的道理,事已至此,箕子也只能接受了,他只想将自己的感悟告诉这位新的统治者,希望他能够爱戴子民。“毋偏毋党,王道荡荡。毋党毋偏,王道平平。毋反毋侧,王道正直。”光是这短短一句话,便浓缩了治国精髓,公平公正公开,君民一体,即使是在后世也必当遵守的。

可当武王问到商朝失败的原因,该如何吸取前车之鉴时,箕子却沉默不语了,武王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实在不妥,这让亡国人如何能不伤心沉默呢?武王转移话题,想要请箕子出山辅佐他,但箕子却拒绝了,他是殷商的宗亲,并不是无亲无故的臣子,怎么可能臣服于另一个国家呢?这对他实在是迈不过去的一道坎。武王虽被拒绝,但还是经常礼贤下士,只希望能请到箕子出山,箕子也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带着遗留的商朝贵族,一队人奔赴海外。

据说是因为朝鲜曾与殷商有过结交往来关系,所以箕子等人去了朝鲜,自己建立了侯国,但也有另一种说法是他们在海上漂泊着,突然看到了一座小岛,于是便登上了岛,看见岛上宛如世外桃源一般,岛民不知外面情况如何,生活方面也较为落后,所以箕子教他们修建房屋,开垦土地,还制定了基本的法律以解决纠葛。这让当地人十分感激,觉得他很伟大,称他为箕侯。

就这样过去了十多年,武王才打听到了箕子的消息,他并不生气,而是很想念箕子,便派去了使者去往当地承认侯国的合法性,这也是史记中第一次记载有关朝鲜的历史,可见这才是朝鲜史的开端,即使是后来被其他势力取代。

武王想让他回故土看看,此时的箕子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确实也想回到家乡,可在途中却看到了当年朝歌的遗址,这让他一时悲伤不已,再次想起当年的事情,他恨帝辛不听他的劝告,也悲叹自己如今寄人篱下的经历,更痛惜曾经辉煌的宫殿如今已是种满了庄稼,这样的落差让箕子悲伤不已。

亡国是每个亡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即使错不在箕子,但他仍然是归于自身,让自己谨记一生,每谈及此,总会黯然神伤,后世的李煜也是亡国主,写下了许多诗作缅怀故国,可见即使不同时代的人也会有同样的情感。

​参考资料:

【《朝鲜列传》、《史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