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最睿智是杀了杨修,最后悔的是杀了他?不是英雄读不懂阿瞒

三国争霸时期,一代枭雄曹操之所以能创业成功,让自己的雄心霸业得以实现,这与他积极乐观的态度、坚定不移的信念、英勇顽强的精神和坚不可摧的行动力起到了莫大的关系。因为行动力才是改变一切的最基本途径。

古往今来,一个人是否能够有所成就,就需要其具备非常杰出的才智和谋略。同时这也是权衡一位创业者成功与失败的一个主要因素。可是,如果我们的谋划是一种夸夸其谈又或者是像春秋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那样仅仅是纸上谈兵的话,那么就等于是白日做梦,即使不落个遗臭万年也会是让人笑掉大牙。所以,若想干一番大事业,就要拥有乐观的态度、果断的行动力,这才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东汉末期,三国初始,战火涂炭,军阀割据。时任典军校尉的曹操因为年轻气盛看不惯大将军何进阴谋嘴脸,更不愿意与并州牧董卓同流合污,带着团队跑到了陈留选择了自主创业。曹操在初期创业的过程中选择了和袁绍、袁术兄弟抱团发展。

然而,河北的张角筹划了震惊朝野的黄巾军之乱。让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凭借此契机登上了这个时刻的历史舞台。

他"破兖州,斩刘岱";他"出奇计、设伏击,昼夜战";他收降卒三十万,创建青州兵。

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了南征北战之旅,他已"匡扶汉室"之名图霸了汉室基业。此时此刻的曹操显然已经是"屈一人下,伸万人上了",但是曹操依旧没有满足,因为人性的自私是与生俱来的,这种本性战胜了他所谓忠诚的誓言。

曹操为什么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

本来,因为曹操所依托的职业规划是打着汉室的旗号。曹操最初在骨子里是忠于汉室王朝的,因为他也是汉臣出身,所以对于那些愿意誓死追随于曹操的能臣贤士,可以说绝大部分都是效忠于汉朝王朝的。因为拯救大厦将倾可以说既是这些汉室子民的主导思维,更是他们愿意与曹操达成某种合作的前提条件更是愿意臣服于曹操的唯一目的。

但是,随着权利的最大化以及曹操的一举一动,还有曹操的地盘和势力的逐渐的壮大,渐渐地暴露出其逆行倒施、本末倒置的真实嘴脸。因而,从这一刻开始,本是效忠于汉室王朝的群体和曹操之间各种敏锐的问题也就趋于清晰地展露了出来。

凭借曹操的性格和对霸业沉迷的程度而言,他一旦感觉哪里不对路,或是发现哪个环节出现了偏移,可以很肯定地说,他是绝对不会妥协和迁就的,对待这种现象他既不会容忍更不会心慈手软。

毕竟在这个触及其根本神经和权益的敏感地带,他一直坚持着其固有的原则底线,那就是"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同时对外发出了浓烈的信号,"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为了表明自己坚定不移的态度,为了他开辟的北方霸业能长期安定、巩固长久,曹操果断地用行动来加以证明。

不是英雄,读不懂曹操,曹操是奸雄还是英雄?

因而,自建安初年初始,曹操就开始筹划并展开了集中清理拥汉势力的行动计划。曹操自迎接汉献帝移驾许县的这个阶段开始,他假借汉献帝的旗号加快了排除异己的步伐。他先是诛杀了侍中台崇、尚书冯硕等拥汉派代表人物。后因对太尉杨彪产生不满,冠以袁氏同党的帽子将杨彪打入大狱,欲除而后快。

但将作大匠孔融带头反对,曹操害怕事情闹大随即停止迫害杨彪。以至于后来杨彪为了保护全族人,选择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闭关生活。虽说孔融解救了杨彪,但是却把自己的仕途之路和小命给搭进去了。而即使杨彪得以侥幸躲过了曹操的阴谋陷害,可是他的儿子杨修却在不久在曹操的屠刀下丢掉了性命。

还有汉室外戚、汉献帝刘协爱妃董贵人的父亲董承、丞相掾耿纪等拥汉派势力因反叛一同被清理、铲除的事件。以上所述这些还不足以证明曹操的阴险毒辣的一面,因为曹操残酷无情的一面淋漓尽致的体现在了针对荀彧的身上。

三国时期,依照荀彧为人的口碑及身份地位、声望、还有和曹操之间的关系来看,他可以向萧何一样善始善终。毕竟荀彧为曹操的事业贡献了别人难以替代的价值,曹操倘若有一丝的仁和之念、宽厚之心,都不会轻易萌动对荀彧过河拆桥的念头。

曹操千不该、万不该,不该杀错这个人

众所周知,荀彧是三国时期数一数二的谋士。他对曹操最终能够青云直上、图霸四方霸业而言,可谓是呕心沥血。在世人皆知的官渡之战中,荀彧建议曹操在敌我不利的条件下坚持捕捉胜利的契机,为一举击垮袁绍,为曹操争取到了剿灭袁绍的绝佳时机,况且在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外在因素的方方面面言明了如何铲除袁绍的残余势力起到了别人不能及的作用。

而且在曹操南征北伐之时,荀彧往往具有出谋划策、克敌制胜的计谋,而后又心甘情愿地做了曹操的临时替身,为其镇守大本营,巩固根据地立下了非凡的功劳。换个角度来说,荀彧当时居于汉室朝堂,时任尚书令,若是按照职能划分来说,曹操即无权对其指手画脚也无法对其加以制衡。

所以说,单凭这一点荀彧与很多人是有着莫大的界限。以至于他的忠于汉室的心频频展露,令曹操逐渐地产生了阴暗龌龊的想法。

曹操,行动上的巨人,德行的矮矬子

公元212年,曹操准备加封自己为魏国公时,就曾在私下派人去试探过荀彧对这件事情的看法,荀彧很严肃地说道:"曹公起兵的目的,是为了安定国家,匡扶汉室,对圣上有的是一片赤诚。君子爱人以德,我们不能这样做。"

曹操派出去的说客将荀彧的言词一五一十地描述给了曹操听,曹操火冒三丈。至此,荀彧在曹操身边来说就是一个绊脚石,势必有一天会除之而后快。

睚眦必报可以说是人的一种本性。所以通过这件事情让曹操回想起早年间(公元204年)荀彧就曾当众反对曹操创置九州的计划。因那时候汉室江山为十四州,曹操占据了冀州之后,准备将十四州缩减为九州的一种战略布局。

这个战略一旦要实施起来的话,在冀兖青三州一体化的战略布局之中,冀州便是首当其冲地成为了地盘外扩的城镇群之一。

身为曹操五大谋士之一的荀彧,为何选择自杀

荀彧言道,天下尚未安定,人心所向不稳,切不可因为局部的变动而引发整体局势的动乱。此言在表面上乍一看,像是为了曹操的大业而说,可究其根本而言是为了压制曹操势力日益膨胀的一层含义。曹操从这一刻开始就或多或少地明白了自己若想取代汉室而自立的话,荀彧是不会站在自己阵营中来的,因为荀彧只会做忠于汉室王朝的事情。

曹操自然对荀彧的态度也发生了彻头彻尾的改变,接憧而来的是对荀彧的不满、反感、厌恶。以至于日后,曹操南上讨伐东吴孙权时,就曾力排众议让荀彧代表汉室王朝前往南方犒劳三军,待荀彧来到了曹操的地盘后,曹操就找了个借口将荀彧软禁了起来。

不久,曹操欲率军出征。在大军开拔之前,曹操让人给荀彧送去一个食盒,荀彧打开后发现盒子内空无一物。荀彧也就自然了解到曹操的用意,随后自己做了了断。

荀彧死于自杀还是死于谋杀

根据《史记》中言道,我们可以判断荀彧与汉献帝皇后伏寿秘除曹操的事件也有一定的关联。也就是说,荀彧和曹操既是合作,但合作的目的又截然不同。荀彧和荀攸、陈群、贾诩、程昱、郭嘉等这些人想法不同,荀彧真心希望曹操能够匡扶汉室基业。

而曹操最初也是打着这个旗号来网络天下英雄豪杰的,谁知在后来却是走上了本末倒置的一条路,而当曹操感觉到荀彧的心是一直忠于汉室方向的,便对其果断下手以除后患。

汉献帝刘协对于荀彧的身亡伤心欲绝,那种断腕之痛简直是不能用言语加以表述。荀彧的死在上至汉室朝堂、下至文人知识分子中也引发了巨大的触动。毕竟荀彧名扬天下,是很多知识分子为之努力的榜样。

三国曹魏时期的楷书鼻祖钟繇评价荀彧是王道的化身。而司马懿评价荀彧"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魏晋琅邪王导评价"荀文若,功臣之最也"。由此可见荀彧的影响有多大了。

荀彧死于身在曹新心在汉

汉中之战是刘备和曹操抢夺汉中所有权的一场战争。曹操的一些做法越来越保险,越来越守旧。值得一说的是,曹操所领导的武装集团在其晚年时基本达成。越老越糊涂、越老疑心病越重。

曹操晚年数次杀人,是一时失误过失之举、还是预谋已久?

三国鼎立时期,曹操的大业基本已经是根牢蒂固了。可是,我们若是反过来看则发现,曹操已经是到了迟暮之年,他或许认为自己来日不多了,而身边的谋臣们的力量又非常大,假如对那些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人若不早日清理掉的话,就势必会给曹操的继承者带来诸多的不利因素,因此他要未雨绸缪将"拥汉派"抹杀于萌芽之中。

人尽皆知,太尉杨彪的儿子杨修的死或多或少就是因为这个因素吧。

作为丞相主簿的杨修,引用现在的话来说其就是曹操统治联合体的秘书长,曹操能将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放在这么一个重要的岗位,则说明杨修的能力和才智是不简单的,要不然杨修绝对不可能获得曹操的格外器重。

"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与丁仪兄弟,皆欲以植为嗣。"《三国志》

杨修之死,告诫我们言多必失

熟读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杨修跟随了曹操十几年,由此可见曹操和杨修之间的关系非一般人能比。以至于在曹丕、曹植兄弟二人为了继承曹操打下来的这份家业而频频向杨修抛出橄榄枝,为了抢夺杨修这枚棋子而兄弟相残。

但杨修最后选择了曹植,可是曹操经过仔细斟酌,最后确立了曹丕为接棒者。因而保护曹丕也就是保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大业。那么,杨修的存在就等于说会给曹丕留下十分不稳定的因素。这种来自于内心的恐慌,让曹操感到了一种威胁存在。

左脑和右脑的碰撞之后,最终是理性战胜了感性。曹操在理性、感性、知性这条三岔路口徘徊了很久很久,最后他选择了一条理性的路。运用恰到好处的一种方法,那就是以杨修透漏军事机密为由,将其杀了。

"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三国志》

有人说,杨修的死堪比窦娥还冤。但是你若是站在一个领导者或一个决策者的位置来看待这件事情的话,也许就不会替杨修抱打不平了。

职场中人,切莫学习杨修

因为古往今来,无论是在官场还是在职场,选择如何站队是一门学问,也是至关重要的核心要素。刨除这一点而言,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因为清楚自己的位置才能代表你的高度。

更有人说,杨修的死是因为让曹操有了嫉妒之心,甚至借鉴了《三国演义》中曹操和杨修猜曹娥碑上的绝妙好辞的一段对话,故而认为曹操才识不如杨修,为此酿下了祸根。而根据历史学家们的考证,曹娥碑在长江南部,也就是说这片区域是属于东吴的地盘。

那么,曹操和杨修是如何跨越重重险阻跑到了孙权的大本营呢?作为东道主的孙权为何没有获悉呢?

哈哈哈!孙权要是知道了这个消息后,估计仲谋大叔的肠子都悔青了。所以,历史学家否定了这段传言。

杨修之死,站在职场或官场而言,其是死因是过于聪明了。老话说得好,聪明过头就会自食其果。所以说,杨修既不是死在了曹操的之手,也不是死在才干能力上。恰恰相反,他是死在他与曹氏集团密切的关系上了。

更是因为言多必失而死于不知趣,因为其已经超越了底线,过多地参与到了曹氏兄弟之间斗争的家务事的漩涡之中。

通过这件事情来看,曹操不仅是老奸巨滑,更是拥有深谋远略的一代枭雄人物。其在积极谋划的同时又切合时宜地果断采取了快刀斩乱麻的行动,为日后曹丕"篡汉立魏"奠定了坚不可摧的根基,也因此将曹魏统治集团的霸业推向了时代的巅峰,成为日后三国一统的霸主和最后的赢家。

跟着曹操学创业

妇幼皆知,曹操可以说是古代历史长河之中比较务实的一位的实干者,一位改革家。正是因为这一种重在实干的主义思想,以至于成就了魏朝开国皇帝曹丕的帝业。曹操的创业历程,告诫当下的我们,光凭嘴说是没有机会的。

行胜于言,若想成功就必须要付诸行动。惟有乐观主动、积极决断才有机会兑现梦想。暂且不论曹操的权术之道是否可取,单说他重在实干的一种精神和遇到困难积极乐观的态度而言就是我们每一个人为之学习的榜样。

更是为人处事、做人做事、为人处世中所应该踊跃提倡的一种元神。

曹操做梦也没有想到,坐在他前面的司马懿日后夺了他的江山

因为每个人的理想既不是空想,也不是白日做梦,他是以务实为首要条件的精神元素。若想达成理想,就务必要拥有刚毅顽强的意志和决心,要有一种实际行动和积极向上的精气神。

因为在通往梦想的路程中,总会遭遇到凹凸不平、荆棘载途的考验。

所以,我们要牢记:生命的意义和理想要靠行动去实现

思想是行动的前导、理想是行动的动力、行动则是梦想的根本,伟大的行动力来自于远大的理想,没有切合实际行动的理想就是一纸空谈。

因而,我们要想功成名就,不仅要设立宏远的目标和理想,更重要的是有敢想敢干的一种拼搏精神。

欢迎关注赵刘果儿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