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代的祈雨仪式

这一阵子,江南的雨不是一般的大,简直大到令人绝望。然而,这地球上,旱的地方还是不少,那么,祈雨就成为古今中外的久旱之地的选择。中国古代人们是怎么祈雨的呢?

元末明初的文学家陶宗仪(1316-1369)观察蒙古人的求雨方式,他说祷雨的蒙古人都不是方士,因此不用印令、旗剑、符图之类的道具,简单地拿了一盆干净的水,里面放着几枚鸡蛋大小的石子,一边念着密咒,一边过滤石头,不久之后就有雨了。陶宗仪觉得很奇妙,认为蒙古人的仪式可能是虚晃骗人的,精髓是那些石子,他说石子叫做"鲊答",是动物身体里的结石,牛、马的最有效力。

陶宗仪的观察,也间接透露一些讯息,他正好说明了汉人的求雨仪式大多是由懂方术的道士主持。通常是由地方官迎请方士开坛作法,当然也不是每次都能应验,陶宗仪也提到一个失败的案例,至元二年(1336)松江地区久未下雨,官府特地请来一个相传道术高妙的方士,结果他每天杀蛇、燕焚烧为祭,看起来相当厉害,但始终没效果,只好羞愧地趁着半夜逃走了。

杀蛇是比较少看到的,各地方士的仪式略有不同,岭南(广东、广西一带)认为龙性好色,多用少女诱惑。祈雨不仅是用牲畜为祭,民间更有许多将身体作为牺牲品,诸如剁手、自焚等激烈手段,然而这些方式都被传统士大夫视为邪术,官方也不容许这样的求雨方式。雍正二年(1724),皇帝给礼部的圣谕就提到民间祈求晴雨的事,非常不合乎礼法,让不肖的僧道得以妄行非为,皇帝说道:"如果要求雨,只要各存诚心祝祷即可,何必摆坛做法。从此以后,遵从旨意,在寺庙诵经求雨就可以了,如果私设祭坛,假借求雨的名义作法,就是妖言迷惑百姓,将其治罪。"

有个奇妙的仪式,特别值得一说。有学者发现在十九世纪末期,对于祈雨仍无响应的城隍,中国南方的地方官会将城隍的神像移到太阳底下,把祂给拴起来,或是把祂的冠帽摘下,让城隍也尝尝干旱的滋味,希望祂们在体验苦难过后能降下甘霖。]这样的处置不是清代晚期才出现,明代的地方志中也曾有几条数据记载,提到地方官将城隍曝晒于艳阳下,相约几日内再不应验的话就要把神像焚烧,其祈求目的不限于解除干旱,也有除虎患、灭鬼怪的请求,可想而知结果都是成功的,因为不成功的案例通常不会放在地方志里面。还有更为激进的例子,地方官告诉乡亲说:"祈求不应,代表没有神。亟需拿柴火来,把神像收集起来烧掉。明日再不下雨,我也自焚。"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