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君”隋炀帝杨广为何三次出征高句丽

在中国历史上,被扣上的昏君的帝王不少,但隋炀帝绝对是其中最著名的几个之一。有人说他骄奢淫逸,横征暴敛,杀兄灭父,荒淫无道……几乎所有坏人该做的事情都做尽了,成了受人唾弃的皇帝。不过他能成为万人之上的君主,也并非一无是处,在做皇子的时候,他就统兵有方,打不了不少硬仗,而且在他统治期间,除了主持修建的京杭大运河,还有一件事也在历史上被人们褒贬不一,那就是“三证高句丽”。


隋炀帝


高句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政权,以濊貊和扶余人为主,后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

源于被羞辱?隋炀帝三证高句丽

据说,隋炀帝讨伐高句丽的起因,是感觉自己被当时的高句丽王羞辱了。大业三年(607)隋炀帝北巡时,在突厥启民可汗帐内见到了高丽使者,这一见,不禁使他想起了当年文帝师出无功之事,所以当即要使者转告高丽王高元,要他亲自到都城来。而高元对此竟不予理睬,这可大大挫伤了隋炀帝的自尊心,为了杀一做百,隋炀帝决定大举征伐高丽。

第一次讨伐高句丽,隋炀帝做了充足的准备。他首先吸取其父文帝伐高丽失败的教训,征民夫百万开挖了一条北至涿郡(今河北派州市)的永济渠,并在黄河以北设置征兵站,为粮草、军械、战船、军队找到了囤积之所。


京杭大运河

大业七年(611),隋炀帝开始赶造战船,工匠们没日没夜地站在水中不敢停闲,从腰以下被水泡得都生了蛆,近一半的人就这样死在水中。这边在造船,河南、淮南、江南等地的百姓则在赶制军车五万辆,然后还要让百姓们自备车、船把军粮器械运到辽东前线。大业八年(612)正月,开始首次北伐。炀帝亲率大军113万,号称200万,浩浩荡荡开赴前线。军队前进到辽水,高句丽军队退居城池内坚决抵抗。高句丽在城内暗设伏兵后,假装战败引隋军入城,水路将领来护儿果然中计,被高句丽军打得大败,所率四万精兵,只有几千人生还。

在水军进攻失败后,隋炀帝并没有吸取教训,又派陆军宇文述、于仲文率领九路大军进攻平壤,在鸭绿江边高句丽大臣乙支文德诈降,探看隋军虛实,并用拖延战术使隋军疲惫。隋军将领因不敢擅自行动,加上士兵疲惫,缺少粮草,不得已退兵。结果渡江时遭到高句丽兵突袭,几乎全军覆没。退还鸭绿江时,宇文述、于仲文统领的三十余万官兵,只剩下不到三千人,兵器物资丧失殆尽。隋炀帝不得不退兵,第一次征伐便以惨败告终。


征讨路线图

同年八月,不甘失败的隋文帝下令把全国四大粮仓的粮食调集到望海顿(今辽宁锦县东南),为二征做准备。大业九年(613)正月,隋炀帝发动第二次进攻高句丽的战争。

四月,隋炀帝渡辽河亲自到前线督战。在野战中数万高句丽兵被一干隋军打败,高句丽兵再度退入城内固守。就在辽东城马上要攻破时,后方传来了楚国公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叛乱的消息。隋炀帝闻讯,不得不丢下军械物资仓促从辽东撤军。突然撤退造成全军混乱,高句丽尾随截杀,隋军大败。第二次进攻高句丽又告失败。

大业十年(614)二月,隋炀帝又下令文武百官商议发动第三次征伐高句丽。群臣慑于皇帝的劝诚者杀,无人敢站出来告诉他当时的形势。那时隋朝遍地已是农民起义,加之多年用兵,黄河以北的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河北已失去昔日的繁荣景象,疾病饥饿已经成了人们最大的敌人。


隋朝战船

隋炀帝下令征召天下兵马、粮草,开赴辽东,但大量士兵临阵逃亡,隋炀帝虽然斩杀逃兵,却也不能抑制逃亡,再加上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也使正常的交通断绝,致使陆军没能如期会合,只能要求水军进攻。在取得卑奢城(今辽宁金县东)胜利后,隋炀帝准备继续向平壤进攻。而此时的高句丽在隋炀帝“锲而不舍”的连续进攻下也已力不可支。高句丽丽王看到兵祸连年,人民深受其害,遂遣使上表投降。隋炀帝高兴地认为征伐有了结果,便命令水军退兵,八月四日,隋炀帝从怀远镇回国,三伐高句丽终告结束。


为何要讨伐高句丽,真是因为冲冠一怒?

作为皇帝,所思所想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狭小,在隋炀帝之前,唐太宗、唐高宗、隋文帝等明君也征讨过高句丽,这并是因为这些皇帝也被对方羞辱了,而是高句丽实在是太重要了。

其一,地缘上高句丽是威胁东北的定时炸弹

东北的白山黑水十分富饶,广阔的东北平原适合耕种,是一块可以孕育稳定政权的宝地。通过辽西走廊,这片土地与中原相联通,周围山河四塞,攻守兼备,可以蕴育王气。金、辽、清就是在东北孕育而生的。在古代,东北犹若关中,有逐鹿中原的潜力,这就是帝王之资。若被外敌占据,中原王朝就会面临倾覆之危。

所以只要这里存在威胁或者敌对中原政权的势力,这里就必然成为用兵流血的战场。当当时高句丽疆域东部濒临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汉江流域,西北跨过辽水,北部到辉发河、第二松花江流域,成为东北不可小觑的政权。在高句丽用兵,为的是确保东北平原的安全,是一场局部战争。 东北若失,就有可能会发展成为国战了。


高句丽疆域


其二,高句丽极盛发展,威胁中原

高句丽曾两度击败日本,又征服了新罗和百济,势力范围接近于后来的伪满洲加上半岛,在东北亚已经形成气候;再者地据东北,坐拥平原的高句丽并不是一个渔猎政权,而是一个农耕政权, 而且高丽王室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律令制国家。

蒙古高原的游牧政权,占据的地方虽大而很难产生出底蕴深厚的政权,而高句丽占据的地方却是半个东北再加上半个半岛的平原耕地,这样的国家是完全有能力威胁辽东的, 辽东之危,已迫在眉睫。

更可怕的是高句丽的人口。 隋朝是在近300年的分裂战乱中统一,中原政权人口锐减。而高句丽灭国时的人口大概在300万左右。在那个时代已经是人口大国了。 幸亏隋唐征高句丽的时候,高句丽是处于守势,不然还真是有大麻烦了。 这个国家作为东北的霸主,又揽有辽东,还用十六年时间,修筑东北自扶余、西南至海千有余里的长城,其对隋唐的长期威胁将会远超辽对北宋的威胁。


高句丽长城


其三,高句丽野心毕露

隋初,高句丽串联了南方的陈国、北方的突厥组成三方同盟,成了反隋联盟的领头羊。

隋朝当然不会坐视不管,隋文帝北平突厥,南灭陈朝之后,兵锋掉头直指高句丽。 在东北,契丹和靺鞨已经臣服于隋朝,高句丽的反隋结盟体系已经破产,而百济和新罗,为了与高句丽抗衡,也“远交近攻”,成为了隋朝的盟友。 开皇十八年,隋文帝调集大军进攻高句丽。 此次大战,隋军三十万几近全军覆没。可以说,自隋王朝立国以来,几乎战无不胜,这次战败是隋朝的第一次重大挫折,但高句丽也元气大伤。


其四,在中原王朝看来,高句丽是藩属国作乱

由于东北地区的重要性,历代中原王朝都重视这个地方的秩序稳定,放在较长的历史视野来看,隋炀帝面对的是如何终结高句丽自西晋灭亡之后,连续数百年称霸东北亚的历史任务,只有打服高句丽,将其纳入以大隋为主导的大秩序,才能正式宣布,隋王朝终于成功重新构筑了汉帝国时代的国际秩序。

而且无论是隋文帝还是隋炀帝,在出兵高句丽的诏书中聚焦于“不臣”,正如诏书中所说“高丽高元,亏损藩礼,将欲问罪辽左,恢宣胜略”。高句丽的无礼与不臣,在中原王朝看来是藩属国的作乱,在隋朝的国力达到足以有所作为的时候,肯定是无法容忍的,所以诏书中曰“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隋文帝时代疆域


高句丽立国数百年的历史基本上就是一部蚕食中原王朝东北领土的历史,收回领土也是宣誓国际秩序主导权的有机组成部分。


高句丽结局

隋亡后,李唐王朝也同样重视高句丽的威胁,贞观十八年,李世民任命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分率水陆两支大军夹攻高句丽。次年二月,李世民又御驾亲征。由于高句丽一方殊死抵抗,唐军虽然取得不少战绩,也只得被迫班师还朝。从战略上讲,这仍是一场失败的战争。后来,太宗实行游击战,不断派小股部队骚扰对方,以消耗高句丽国力。

继承唐太宗接力棒的是唐高宗李治。再次下令对高句丽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同样是水陆两道并进。 不过,这次大军前期虽获得大胜,然而在围攻平壤时却遭遇顽强抵抗,又恰逢大雪天寒。无奈之下,唐军又一次无功而返。


李唐王朝疆域

幸运之神很快就降临了。 公元666年,高句丽发生内乱,唐高宗趁机二次发兵。历经一年多的苦战后,高句丽终于被全部平定,东北亚至此纳入了大唐帝国的掌控之中。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