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最重要的一次军事胜利,准备交待后事的咸丰,又不想死了

作者:精读君

在前面,我们讲到,曾国藩为做好万全准备,打响湘军出师的第一仗,不管是皇帝的旨令还是恩师的求助,都拒绝出兵救援。权力投入到造船、练兵、筹饷中。

历尽艰辛,湘军水陆两师的筹建终于初具规模。

咸丰四年正月,曾国藩率军誓师后,正式起征。这一出征,也掀开了曾国藩与太平天国长达13年的厮杀大幕。

从湘潭打到南京,这13年,是曾国藩仕途生涯中最浓墨重彩的阶段,他的人生智慧、处世哲学、战场谋略、政治手腕,在战争中闪光,同时,又被战争塑造,在惨烈喋血的战场上,曾国藩最大的赌注就是自己的生命,生与死的较量中,没有丝毫退路,如果你能摆平那个困难,你就向前一步,如果不能,那就是死。

只是没想到,失败来得如此之快。自以为准备得天衣无缝的曾国藩,第一仗便告败。他写好了遗书,准备自杀……

一个民兵的情报,差点害曾国藩送了命

原本,先一日已经派了五个营的兵力,攻打湘潭。曾国藩计划次日自己率剩下五营的兵力增援,以求首战必胜。

出发前一夜,收到民兵汇报,说靖港一带太平军防守薄弱,兵力空虚。曾国藩迅速改变决策,决定先打靖港,破解长沙北面的威胁。

岂知,兵至靖港才发现情报有误,太平军比民兵汇报的多得多,且准备充分,一见河面上湘军水师露头,像打地鼠一般,炮火蜂拥而至。

湘军战船赶忙回撤,悲催的是,那天南风骤起,将湘军的战船全吹到了太平军的炮火营面前,湘军战船退避不及,乱成一团。

曾国藩听说水师失利,大惊,急忙带着陆师增援,但陆军得知水师大败的消息后,军心已乱,与太平军交锋还没撑起一两个回合,便纷纷败退。

曾国藩勃然大怒,竖起“曾”字大旗,手持利剑,高喊,“过旗者斩!”然而败兵逃散者众多,砍也砍不过来。

一心求首胜的曾国藩,第一战便惨败。殚精竭虑多年,以为养出了所向披靡之师,谁知一触即溃。他非常沮丧,水师船只经过铜官渡时,他一步跨出船舱,跳水寻死。好在被身边护卫给救了上来。

退回到长沙城中,长沙的官员早都翘首以待地等着看曾国藩的笑话,有几个甚至已经写好了弹劾的奏折。

曾国藩羞愤难当,写好遗嘱,准备再次自杀。

就在此时,曾国藩的弟弟带来一条好消息,这条消息价值连城,它不仅救了曾国藩的命,也救了咸丰皇帝的命。

都说曾国藩是圣人,其实称号都是后来人给的,在真实的生活困境面前,曾国藩也会暴露出其脆弱不堪的一面。当他扛不住的时候,他也想过已自杀来获得解脱。

强大与脆弱,常常在自己的一念之间。而真正的强大者,往往是能接纳自己脆弱一面的人。

曾国藩的第一次胜仗,救了自己也救了咸丰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葆兴奋地汇报:“湘潭大捷!”

也就是曾国藩先一日派往湘潭的那五营人马,在将领塔齐布的带领下大胜太平军,这也是自太平军兴起以来,清军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

不足万人的湘军,用坚船利炮打散了太平军林绍璋部三万精锐。

收到这个消息,曾国藩大喜过望,不死了,接着干。

而远在紫禁城的咸丰,收到捷报时,最初的反应是:曾国藩在撒谎。他亲自召见湘潭籍官员,那官员将从家乡得到的事情,告知咸丰,咸丰这才相信,继而大喜,重赏了这名官员。

而在此之前,咸丰已经对战争失去信心,他不再像战争初期那样,研究形势,调兵遣将,制定作战方略,而是开始发泄、抱怨,痛骂大臣无能,派人去挖洪秀全、杨秀清等将领的祖坟,一顿乱操作后,太平军势头反倒越来越盛。

咸丰于是想到了自己的结局。他将自己比作明朝的崇祯皇帝,说明天启皇帝很昏庸,却没有亡国,崇祯很勤政,却亡了国。我看现在啊,明代亡国的大戏要重演了,我就是崇祯啊。

他对当时的局势已极度悲观,近乎绝望。曾国藩的一次大胜仗,也给了咸丰继续苟活的勇气。

咸丰在太平天国兴起的第四年,已经对时局绝望了。他当时已经看到了大清的结局,这种预见性,也令他更加自暴自弃,沉迷酒色,最终31岁早亡。

政敌一句话,曾国藩命运又反转

湘潭大捷后,湘军乘势追击,接连攻克岳州、城陵矶、汉阳、武昌等地,这样一来,对太平天国至关紧要的长江上游重镇,皆被湘军夺回。

咸丰听闻消息,兴奋至极,立刻就要任命曾国藩为湖北巡抚。如有了湖北巡抚的身份,曾国藩在湖北的调度、指挥、筹饷等问题,将会轻松许多。

没想到,一个人说了一句话,让咸丰又收回了成命。

你不得不承认,你掉坑里时,有人别说拉你一把了,恨不得立刻扔几个大石头砸死你。我们身边几乎都有这样的、身上藏着石头瞅准时机准备砸你的人,但所谓的牛逼人就是,能够让砸向自己的石头,最终成为自己向上攀登的垫脚石。

这个坑曾国藩的人,是个军机大臣,有说是祁寯藻,也有说是彭蕴章。两位都是汉族大臣,然而,他们“弹劾”曾国藩的理由却是:这个几乎退休的汉人官员,能在老家一声招呼,就有这么多人为他卖命,所到之处,披荆斩棘,这得提防啊!

这一句话,真是说到了咸丰心坎里。

清代皇帝在民族身份的认同方面,十分敏感。在最根本的政治原则上,也是重满轻汉。满清权贵这么想,基于他们的身份,是可以理解的。为什么汉族的大臣也要排挤同为汉人的大臣呢?

这些平庸的官员,只有通过这种打击优秀同僚的手段,表忠心,争取皇帝的信任。

另外,也与曾国藩自身有关系,前面讲过,曾国藩在京城,将京官圈子得罪了个遍,回到湖南,又将湖南官圈得罪个遍,他经常在奏折中痛批一些“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员,说没事时,一个赛一个拍彩虹屁,有事了退避三舍一筹莫展。

在腐朽的晚清,有几个官员不是这样呢?随便几句实话,一大屋子人都能精准对号进去。这是一件令人丢份的事儿。

办公室里充满挖掘机,随时准备着给有才华又耿直的人挖坑,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咸丰听了这帮庸臣的话,又想起曾国藩倔起来连自己都敢呛,之前调他出兵几次调不动,难保哪天起了异心,带这么一票剽悍人马打过来,可防不住。

本来任命的诏令已下,又紧急补充了一道:曾国藩就赏兵部侍郎吧,这样可以专心处理军务,巡抚我再派其他人。

曾国藩二次自杀

曾国藩前脚刚写好谦虚辞谢的奏折,后脚已经收到了咸丰收回成命的上谕。

他深深感受到皇帝对他的猜忌与不信任。为大清一战之败,他可以投水自杀,为平息战乱,他可以献出生命,到如今,却只被赏赐了一个虚职,既无提拔下属的权利,又难以调动地方官。

曾国藩心很塞。

虽然没给曾国藩加官进爵,但对湘军的作战进度,倒催促得厉害。

咸丰不停地催促曾国藩去攻打南京,快点快点再快点。他以为,打天平天国,攻下南京才是根本,所以建立了江南、江北两个大营,夹攻南京,但没效果。于是又调动曾国藩的湘军,速达南京。

但曾国藩认为,将战略重心放在南京就是个错误,要不然江南江北两大营也不会打了三年打不下来。只有依据地势,先拿下 长江从上到下的几个重要城市,最后再打南京,才可能取得胜利。

但咸丰强令曾国藩迅速东下。湘军在起初赢得几场胜利后,兵力已疲,再加上,曾国藩经历几次大胜,心态上也不免有点飘。结果,在长江中游的湖口,湘军被太平军夜袭,遭遇了惨痛的失败,曾国藩甚至险些被掳走,他在太平军逼近时跳水自杀,幸被救起。

湖口水师惨败,攻打九江的陆军也身陷重围。曾国藩因为缺乏实权,在江西连军饷都筹不来,部下长期陷于饥困中,江西官员处处与曾作对,使其举步维艰。偏巧此时,曾父去世,曾国藩扔下部队,回家守孝。

三个月的假期后,曾国藩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奏请在家守三年孝。咸丰不同意,催他赶紧回军中,他借机又写了一道折子,痛述官场潜规则。写道自己因为没有实权,在地方根本筹不来军饷,要么被地方官抽提成,要么被各种下绊子阻挠;湘军中的战士,卖命立功,福利待遇还不如闲散糜烂的绿营军。

他跟咸丰摊牌,自己如果没有实权,根本没法带军队,如果皇帝不给自己督抚的权利,自己就只能在家守孝了。

明显跟皇帝较劲呢,平庸无能的咸丰,在斗气上绝不低头,立即回复说,那你就在家待着吧。实质上解除了曾国藩的兵权。

曾国藩懵了,他没料到自己苦心造诣建军打仗搏命厮杀,到头来是这个结果。而此时,正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他的部下中,许多低级军官因军功被提拔,走上飞黄腾达之路,而他,在这个本该创造历史的时刻,却坐在了家里,成为别人成功的背景。

在这里,我们再一次见识了曾国藩的硬朗个性,他丝毫不惧官场斗争,也不怕得罪人,甚至直接跟皇帝要权。他敢于为自己争取权利,他的这种主动性,强势的个性,是他能位极人臣的重要内因,同时,也是他屡屡被皇帝打压同僚挤兑的重要原因。

在官场交往中,上下级之间,同僚之间,只有强硬,是远远不够的。后来,曾国藩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生命的蜕变

被解除军权的痛苦,也促使曾国藩完成了生命中最大的一次蜕变。

他静下心来,反思自己此刻的遭遇。这些都是因为皇帝的昏庸和大臣的嫉妒吗?有这样的原因,但也有自己个性、脾气、情商等各方面的缺陷。

自己常常胸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视甚高,人浊我清,打心眼里谁也瞧不上,处事刚硬,就连求人的话,都说得又硬又冲,没有半分商量的口气,自己多年后再回看这些信函,都能从中看到内心的强势与傲慢。若非如此,又怎会所到之处,同僚全部得罪完。

他写信给自己的幕僚、好友,请他们给自己提意见。他从中亲友的评价中,也再次认识到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傲慢、急躁、一味刚硬。

他认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无法扭转大环境。一滴清水滴进墨缸,除了染黑自己外,不可能让整缸水都变清澈。有些品质,比如虚伪,比如圆滑,比如鸡贼,也许你瞧不上,但却是在这片土地上立身处世的必要手段。出淤泥而不染的重点不是不染,而是只融入淤泥,才有从淤泥中走出来的机会。

咸丰八年,曾国藩写下两行自箴:

矫激近名,扬人之恶,有始无终,怠慢简脱;

平易近人,乐道人善,慎终如始,修节庄敬。

上一行是自己的缺陷:好名,好公开批评人,做事有始无终,待人怠慢。

下一行是改进的方法:做事平易近人,多赞人长处;做事有始有终,越到后面越慎重,为人处事多诚意、尊敬。

在家赋闲的两年,曾国藩雕塑着自己个性中最后的缺陷,从而也使他距离“内圣外王”四个字越来越近。

修正迭代后的曾国藩,命运将迎来怎样的转机?他将如何谋划与太平天国的决战?又将如何展开与咸丰及政敌的斗法,请继续关注《曾国藩传》第五讲。

更多精彩——

曾国藩1:如果咸丰接受了他的建议,中国近代史也许就改写了

曾国藩2:大清历史上罕见一幕:二品高官被小兵追砍,竟无处说理

曾国藩3:中国最硬权臣,连拒皇帝四次旨意,皇帝却不敢动他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