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降将在蒲城起义,吴三桂攻下蒲城后,为何要血洗全城

1649年4月5日,历史名城陕西蒲城经历了史上最惨烈的浩劫:明末叛将吴三桂率关宁铁骑破城而入,并血洗蒲城。此事虽然在正史中记载的不多,但《蒲城县志》却详细地记载了这件事。

(吴三桂剧照)

那么,吴三桂为何要做出如此残暴的举动呢?

说起来,1649年绝对是摄政王多尔衮的多事之年。

先是自己的弟弟,36岁的豫亲王多铎被天花夺去了生命。

要知道,多铎可是清王朝“战神”级的人物。他参战无数,战绩斐然。作为一母同胞的弟弟,只要派他去攻城掠寨,多尔衮从来不担心他拿不下来。

所以,多铎的去世,让多尔衮犹如失去一条臂膀,对他的沉重打击,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引发旧疾。

就在此时,大同总兵官姜瓖听闻消息后,立刻起兵反清。

原来,姜瓖是明朝将领,后来归降满清后,帮助清军大败李自成的军队。但受“崇满抑汉”的政治影响,他不光有功无赏,还备受猜忌,因此怨气横生。

再加上清军入驻大同后,数次征集人力物力,导致官民负担极重,怨声四起。

最让他不满的,是清廷担心汉将反叛,竟下令要求,在京官员三品以上,在外的总督、巡抚、总兵这样的官员,都要“各”送亲子一人入朝侍卫,以习满洲礼仪。说的好听,其实就是扣押人质。

种种不满和怨恨,最终让姜瓖举起了反清大旗。

(多尔衮剧照)

一时山西、陕西等地纷纷响应。

眼见起义的声浪一阵高过一阵,明降将王永强认为时机成熟,也积极响应反清号召,率军从延安一路南下。沿途攻占州县19个,很快就到达了陕西蒲城一带,并受到蒲城百姓的热烈欢迎。

面对反清的起义军,多尔衮震惊之余,又颇有些分身无术的感觉。

原来,清军大部分兵力都在南方,一时抽调不回来。而大同又紧临北京,一旦姜瓖攻入北京城,才把皇城迁徙到北京城的满清王朝,就不得不卷铺盖重回关外了。所以,多尔衮只得抱病率军,前往大同镇压起义军。

多尔衮前往大同了,就不得不把镇压王永强的重任,交给一直“未授之以事权”的降将吴三桂。

哪想到,吴三桂率领的关东铁骑,居然首战便被王永强打得溃败而逃。

原来,王永强的起义军骁勇善战,一路高歌猛进,攻城无数,因此士气高涨。在与吴三桂交战时,便以顽强的战斗精神,很快打得清军乱了阵脚。

这下,吴三桂就压力很大了。毕竟好不容易得到了向满清证明自己忠诚的机会。如果溃败,一方面满清朝廷必会怀疑他是故意为之;另一方面他也就再难有展现的机会,仕途也就没有希望了。

因此,吴三桂想出了一条毒计。第二天再战时,他让清军纷纷丢盔卸甲,做出逃窜的样子。

轻敌的起义军,以为清军是惧怕了,才会如此。于是,便毫无戒备地争拾清军抛下的盔甲兵器。

结果,吴三桂突然率兵反扑,打起义军一个措手不及。起义军大败,王永强也在战斗中阵亡。

(吴三桂屠城,图取其意)

​随后,吴三桂包围了蒲城。

蒲城易守难攻,早就对清军不满的百姓们,奋然关闭城门,与清军对峙。

对于清军强大的攻势,守城的百姓以土炮猛烈轰击,数次打退了清军的进攻。

率领军队的吴三桂,也差点被土炮击中,因此大为光火,亲自督战。

由于兵力悬殊,蒲城最终为清军攻破。

吴三桂进入城中后,下令屠城。

一城百姓皆未能活,死者达万人之多,城中财物被洗劫一空,地上血流成河,就连城墙也被揭去三尺,从此成为一座人迹罕至的荒城。

吴三桂此举,一是为了向满清表达忠诚,二是为了震慑起义军。

显然,他的举动,让多尔衮非常满意。从此之后,多尔衮对他颇为倚重,把镇压起义军的重任,放心地交付给了他。

吴三桂在得到信任后,不光对起义军进行了极为残酷的镇压,对明皇室后裔更是赶尽杀绝。至于屠城,那更是他敛财和邀功的一种方式。

(参考史料:《蒲城县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