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一桩冤案,忠心耿耿的蜀国大将不仅自己被杀,还被灭了三族

本期的三国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五回,发生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期间,主要涉及人物有:魏延、姜维、马岱、杨仪,小说原文如下:

(姜)维挺枪立马于门旗之下,高声大骂曰:“反贼魏延!丞相不曾亏你,今日如何背反?”延横刀勒马而言曰:“伯约,不干你事。只教杨仪来!”仪在门旗影里,拆开锦囊视之,如此如此。仪大喜,轻骑而出,立马阵前,手指魏延而笑曰:“丞相在日,知汝久后必反,教我提备,今果应其言。汝敢在马上连叫三声‘谁敢杀我’,便是真大丈夫,吾就献汉中城池与汝。”

延大笑曰:“杨仪匹夫听着!若孔明在日,吾尚惧他三分。他今已亡,天下谁敢敌我?休道连叫三声,便叫三万声,亦有何难!”遂提刀按辔,于马上大叫曰:“谁敢杀我?”一声未毕,脑后一人厉声而应曰:“吾敢杀汝!”手起刀落,斩魏延于马下。众皆骇然。斩魏延者,乃马岱也。原来孔明临终之时,授马岱以密计,只待魏延喊叫时,便出其不意斩之。当日,杨仪读罢锦囊计策,已知伏下马岱在彼,故依计而行,果然杀了魏延。

根据小说情节发展,诸葛亮死后,魏延因为长期遭受到诸葛亮的质疑心生怨念,又与杨仪素有恩怨因此举兵谋反。然而诸葛亮早已预料到其死后魏延会反,于是在临终之际令马岱潜伏于魏延身边,又授予杨仪一个锦囊妙计用于接应马岱。最终杨仪与马岱合作不负诸葛亮所托斩杀魏延,并平定此次叛乱。

小说情节中所提到的魏延谋反一事,根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原文如下:延大怒,搀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

从此段史料来看,小说中提及的魏延在诸葛亮死后谋反一事,是小说作者虚构而成。真实的历史事件是魏延此前因为遭受杨仪帐下的费祎欺骗而感到十分愤怒,于是提前率军撤退,并将所经过的栈道烧毁。而后魏延与杨仪皆上表控告对方叛变。所以可以断定,魏延并非真的谋反。

至于小说中提及到的诸葛亮临终留计之事史料并无提及,因此可以断定此情节为作者虚构而成。而小说情节提及魏延死于马岱之手之事,根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可以看出魏延确实是被马岱所斩杀,而且他的下场比小说情节中所提到的更为悲凉,不仅是以谋反的罪名被处死,还被诛灭了三族。

前文提到魏延并非谋反,那么他为何还被定罪为谋反呢?

这还得从魏延的性格说起,根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可以看出魏延平时为人高傲自大,这种性格导致他的同僚都对他十分厌恶,这其中就有董允以及蒋琬。

而后发生了魏延与杨仪相互诬告对方谋反之事。当刘禅问董允、蒋琬如何判定此事之时,两人因为厌恶魏延而皆诬告魏延谋反。魏延也因此被坐实谋反之罪名最终在逃亡的路上被马岱所杀。

其实由上述史料所提及的事件来看,魏延自始自终是一个忠心耿耿之人,深挖此段史料不难推测魏延之死,无非是诸葛亮死后杨仪等人对于魏延的一种报复,而追根溯源还是因为魏延本身狂妄自大的性格令人厌恶,才会导致这一场诛灭三族的冤案。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