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出身尊贵,还整理了先秦古籍,却因反对外戚进了两次监狱

在汉朝末年,外戚的问题尤为严重。在皇帝的纵容之下,那些外戚十分骄横,把持了朝廷的大权,许多正直的大臣被打压得很惨。今天我们要说的刘向就是其中之一,他出身尊贵,是宗室子弟,又曾经整理过先秦古籍,按理说是应该被朝廷善待的。但是因为他多次跟皇帝建议削弱外戚,就得罪了外戚,被外戚们集体打压,不仅被废为了庶人,还曾经进了两次监狱。

刘向的血统十分尊贵,他的祖先和汉高祖是亲兄弟,即使他什么都不会做,也是会被朝廷养起来的,但是他却没有被这种安逸的生活给养废,而是勤学苦读,成为当时宗室里的佼佼者。小编觉得,刘向之所以没有长歪,变成一个纨绔子弟,主要还是因为他有一个好父亲。他父亲是一个很正直有谋略的人,曾经被皇帝称为千里驹,有一个这样优秀的父亲做榜样,刘向后来能成为优秀的人,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刘向长大后,先是因为父亲的关系当了一个小官,不过因为他这个人很正直,皇帝就特别提拔他为谏大夫。当然,皇帝之所以会提拔他,也有刘向是刘家人的原因在里面。他的利益和皇室的利益是一致的,只有维持刘氏皇族的统治,他们这些宗室才有好日子过,所以皇帝就不用担心他的忠心问题。而他也正如皇帝所期待的那样,在谏大夫的位置上干得很好,为朝廷做了许多事情。

当时的皇帝是一个目光比较长远的人,比较重视文化和教育。但是由于前朝的战乱,许多珍贵的书籍在流传的时候都散乱了,许多书只剩残篇,让阅读这些书的人很是头疼。于是皇帝就想把古代的那些书籍给整理一下,促进国家的文化进步。但是这件事情交给谁去办呢?皇帝思考了很久,最终选定了博学的刘向,让他对那些珍贵文本进行整理和编辑。

刘向在接到这个命令之后,也知道自身的责任重大,可以说是背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因此他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到了这些书籍上,用了近二十年时间,终于把这些书都给整理好了。在小编看来,刘向能花这么多时间在整理书籍上,是很伟大的,因为这种整理书籍的事情也不能给自身带来权势,许多人都不愿意做。但是刘向却知道这些书籍对文化的重要性,因此他就心甘情愿地放弃了追求权势的机会,潜心整理这些书籍。

因为他对文化传承的重大贡献,许多读书人都很尊敬他,可惜的是刘向的名声虽然好,但是在做官上却不是很顺利。当时外戚的势力很大,连皇帝都要顾忌那些外戚,这对朝廷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刘向作为一个宗室子弟,自然是要维护刘氏皇族的利益的,因此他就向皇帝上书应该削弱外戚,不能让外戚们左右朝政。

当时的皇帝听了之后,虽然很赞成他的想法,但是却没有实施,刘向的这些话传到外戚的耳朵里,自然就得罪了那些外戚,于是外戚们就联合起来陷害刘向,让刘向进了两次监狱不说,还被废为了庶人。可能有的朋友会好奇,为什么皇帝一面赞成刘向削弱外戚的提议,一面又不付诸行动呢?如果皇帝能够削弱外戚的势力的话,那外戚们自顾不暇,就没精力去陷害无辜的刘向了吧。

在小编看来,其实皇帝也是不得已的。皇帝也知道外戚的势力过大对国家不好,而且又有哪一个帝王甘心自己被架空,实权被外戚们夺去呢?所以皇帝自己内心是很想削弱外戚的。但是当时外戚们已经把持了朝政,外戚和他们的附庸占据了朝廷的大部分位置,如果贸然对外戚下手的话,也许没能削弱外戚,反倒会使得朝局动荡。所以皇帝就没立即付诸行动,而是选择了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来做这件事。

皇帝的这种决定也不能说是错,毕竟作为上位者难免考虑的要多一些,只是就苦了刘向了,明明身份尊贵,又对朝廷有过巨大的贡献,却因为建议削弱外戚被打压得那么惨,还进了两次监狱。小编觉得,像刘向这么聪明的人,估计也是知道削弱外戚这个建议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的,但是他还是选择了说出来,因为他是一个比较正直和直率的人,不会因为畏惧对方的权势而改变自己的主张。汉也正是因为有许多像他一样忠诚的大臣,所以才能延续那么久。如果你身处刘向的位置,你是会选择像刘向一样勇敢谏言,哪怕后来会倒霉也在所不惜呢?还是会选择沉默不语,保全自身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