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走向毁灭,中兴名臣为何不能力挽狂澜

1: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清朝晚期已是皇权高度集中,国家大事决于皇帝一人,有明君则可,君暗则天下乱;清末的几代帝王同治、光绪、宣统皆是暗主,且都不掌实权,大权被慈禧太后把持,慈禧太后生性骄奢,主政无能,在清政府财政空虚时,为过生日修颐和园耗费数亿白银。在国力空虚,大厦将倾之时,为一己尊严轻言战事,向西方列强十一国宣战,为列强所败,狼狈西逃,签订《辛丑条约》,丧权辱国,使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屡战屡败也滋长了列强刮分中国的野心。

2:满清政府对汉臣有很重的防备、猜忌心态,满人入关之初以其数十万的人口统御汉族四万万之众,二百多年间常有汉臣、民反叛。康熙时期有三道藩之乱,乾隆时期有白莲教起义,咸丰年间更是爆发了动摇国本的太平天国运动,未几同治陕甘回乱、捻军起义爆发,两百年间“反清复明,自立汉帝”的声音不绝于耳。中兴之臣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皆有经天纬地之才,可无明主赏识,官不过地方之总督,无法统御国家对内向外的根本方针大计,只可救其表象,不能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之即倒。

3:进步思想的萌发和革命党的致命冲击,西方列强的入侵让国人看到了与世界的差距,师夷长技以制夷之声唱响中华大地,中国的民众在逐步觉醒,忠君愚忠观念逐渐淡薄。国父中山先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口号赢得大众的支持,满清政府是满清贵族之政府,其已处于孤立境地,腐朽之极,灭亡在其清理之中,非二三名臣智者所能救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