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麾下人才济济,为什么让萧何做开国丞相?萧何这一点无人能及

刘邦麾下人才济济,韩信、曹参、周勃,张良、萧何、陈平等人都功不可没。在这么多人才中,萧何脱颖而出,成为汉朝初年的第一任丞相。战争期间,韩信、张良等人都比萧何存在感高,可为什么萧何能成为汉帝国的开国丞相呢?个人认为,主要有三大原因。

刘邦画像

萧何功劳很大

萧何主要四件大功,分别是拥护刘邦,保存资料,举荐韩信,经营后方。

1.拥护刘邦

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全国各地纷纷效仿,掀起了反秦起义的浪潮。沛县县令害怕沛县的人们起兵,把他杀了,就找来了萧何和曹参,商量对策。萧何对他说:作为秦国县令,你起兵老百姓不相信你,不会跟随你。最好的办法是找回我们县的通缉犯,让他作为起义军的领袖,老百姓就会跟随。萧何所谓的通缉犯就是刘邦。此时的刘邦因为私放骊山徒被秦朝政府通缉,此时正躲在芒砀山。萧何拥护刘邦作沛县起义军的领袖,把刘邦带上了创业之路。

萧何画像

2.保存资料

刘邦率军进入关中后,秦王子婴投降。刘邦的将士大多是丰沛人,没有到过咸阳,见到豪华的宫殿和这么多的金银财宝都傻眼了,开始疯狂的掠夺财物。而萧何则不然,他对金银财宝不感兴趣,而是盯上了秦朝中央政府的资料,地图,户籍、法令、文化典籍等,这些资料为日后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了巨大的作用。

萧何

3.举荐韩信

韩信本来是项羽手的手下,由于不受重用,就来到了刘邦阵营。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刘邦的近臣夏侯婴,夏侯婴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没有重用。后来韩信和萧何多次谈论,萧何发现了韩信的才能。而韩信怀才不遇,心灰意冷,就离开了。萧何知道后赶忙去追,追了两天终于追到,于是便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萧何月下追韩信”

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称韩信为“国士无双”。最后,刘邦听了萧何的话,重用韩信,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也不负众望,攻城略地,百战百胜,为刘邦打败项羽立下汗马功劳。

韩信

4.经营后方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在前线和项羽打仗,把他的大本营,关中、汉中、巴蜀等地交给萧何来管理,自己从不过问。萧何把刘邦的大本营治理的井井有条,源源不断的为前线提供粮食,保障后勤供给,使得前线安心打仗。萧何为刘邦经营稳定的大后方,是刘邦最后能和项羽对峙四年,最后打败项羽的重要保障。

项羽

萧何交好刘邦

刘邦起兵前,萧何和刘邦曾经都在沛县政府机关工作,刘邦是泗水亭长,萧何是管理人事的官员,级别比刘邦高。刘邦经常违反秦朝法律,萧何多次利用职权袒护刘邦。

刘邦的岳父吕公,全家迁到到沛县,沛县县令和吕公是朋友,就设了酒宴为他接风。这个酒宴的规定是:拿贺钱超过一千的在堂上喝,不到一千的在堂下喝。刘邦也去了,刘邦为了在堂上喝,说出了“贺钱万”的狂言,顿时震惊四座,如愿坐到了堂上。其实他没有那么多钱,后来萧何替他说话,化解了这场尴尬。

刘邦和萧何

刘邦打败项羽后,给手下论功行赏。论功行赏的准则就是按照军功大小分封诸侯,因为萧何一直经营后方,负责前线后勤供给,没上过战场,没有军功。刘邦这时候站出来为萧何说话,他把上战场领兵打仗的人称为“功狗”,把萧何叫作“功人”。于是,封了萧何为“酇侯”,食邑是功臣中最多的,还给他几个特权:允许他可以穿鞋佩剑上殿,上朝的时候不用小跑。

萧何

萧何和刘邦是老乡,又是老朋友,关系不是一般的好。

萧何治国有方

在西汉初期的功臣中,萧何长期从政,行政能力无人能及,是最适合丞相的人选。

萧何在沛县工作的时候,把政务处理的井井有条。御史曾多次想把他调到秦朝中央机关工作,萧何都拒绝了。萧何长期从政,熟悉秦朝法律法令、规章制度。

刘邦

楚汉战争期间,萧何把关中、汉中、巴蜀治理的井井有条,使刘邦有一个稳定的后方,可以安心打仗。由于萧何治理有方,为前线源源不断的提供粮食,楚汉战争打到最后,造成了汉军兵强粮足的状况。

相比之下,其他功臣没有萧何更适合丞相这个角色。“三杰之一”的张良是一个谋士,从来没有参与行政方面的工作。韩信已经被封了王,有了自己的封国,而且刘邦对韩信的疑心很重,不可能让他当丞相。曹参、周勃等人都是武将,带兵打仗可以,处理政务不如萧何。所以,萧何死后,曹参出任丞相,曹参完全按照萧何定下的规章制度处理政务。于是就有了“萧规曹随”的典故,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萧何的治国理政的能力。

曹参画像

战争期间,刘邦需要的是能为他打天下的人才。天下安定之后,就不再需要能打仗的人,反而这些能征善战的人成为了汉帝国的威胁。此时的刘邦需要的是能治理国家的人才,在所有的功臣中,萧何的治国能力无人能及。所以,他就理所当然成了汉帝国的开国丞相。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