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王莽的奇葩改革:一个时代的纠结强加在了一个人身上

文/减水书生

图/来源网络

你好,我是减水书生,与您一同品味历史、感悟思辨。

公元8年,孺子婴禅让,王莽篡位而代汉建新。

皇帝王莽一上台,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王莽改革是一种全方位、立体式的改革,从政治到经济、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员到百姓,无所不包、无所不及、无所不纳。

但这些改革措施,只能冠以奇葩二字,所谓复古、所谓穿越、所谓奇幻,都不能超越王莽改革的想象力。

王莽改革都改了什么?

官制改革

汉朝堂的大司马改称纳言、大理改称作士、太常改称秩宗、大鸿卢改称典乐、少府改称共工、水衡都尉改称予虞、光禄勋改称司中、太仆改称太御、卫尉改称太卫、执金吾改称奋武、中尉改称军正。

中央三公九卿,一个都不能放过,全部都得改。

中央改了,地方也得改。

所以,汉朝廷的郡太守改称太尹、都尉改称太尉,县令改称宰。

地方郡县之中,只要是朝廷命官,全部都得改。

改个名称,不叫改革,改革得往深里走。

于是,皇帝王莽还在中央新增了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位同九卿。九卿以下,还新增了典兵、司恭、司从、司明、司聪、司睿等。

中央官职要新增,地方也得新增,所以州置牧副、部置监副,就在地方长官下增添副职。

王莽的奇葩改革,落实到实践上就是折腾,不折腾就不舒服。

但是,王莽的这种折腾可不是凭自己的想象,而是全有出处、必有依据。而出处和依据就是周代礼制和儒家典籍。

所以说,王莽的折腾是理论指导实践的折腾。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官职名称要改,地方名称也要改,

刚当上皇帝,就把国都长安的名字给改成了常安,音不变但字变了。

改国都名称只是一个序幕,接下来就是全国范围内的改地名。

新莽疆域

在皇帝王莽的努力之下,中原帝国八成以上的郡和一半的县都改了名字。

所以,王莽登基之后,整个官吏系统都得忙起来,先把自己的官职名称给改了,得重制印绶,再把自己治下的郡县名称给改了,得重做路标。

经济改革

权力有权力的规则,社会有社会的方式。

所以,王莽在官职和地名上在折腾,老百姓仅是徒增了麻烦,但经济改革就不一样了。

经济可是从上到下、从皇帝到百姓的全面影响。

但是,王莽就是要折腾所有人的。

于是,新莽王朝轰轰烈烈的经济改革开始“侵略如火”了,皇帝王莽要侵略所有人,发动对一切人的折腾战争。

先是改革根本经济制度,土地和奴婢。

土地收归国有,奴婢不得买卖。

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

改名字一事,王莽是情有独钟的,以后凡是改革必改名称。

经济改革就得涉及到财富的重新分配,王莽的经济改革当然更要涉及财富重新分配,改个名字、产权国有、禁止买卖都只是序幕。

井田制

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

行了,这基本就是“均贫富”了,每个男丁就一百亩地,一家八口男丁、超过900亩土地,那就把“余田”充公给乡党。

奴婢改称私属,不得买卖,可不是意味着什么禁止人口买卖。

如果把奴婢也看成一种职业,那王莽改革基本就相当于限制择业开除和自由流动了,奴婢们的生活也不会有什么好的改善。

土地国有、禁卖奴婢,当然会强烈地触动豪强大族的利益。

触动了豪强大族的利益,就会招致激烈反对。

于是,王田和私属改革,持续了三年,便被废止了。公元11年,王莽下诏:

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犯私买卖庶人者,且一切勿治。

尽管如此,王莽的经济折腾仍在愈演愈烈。

因为还有一个更要害的经济改革还在深刻推行着,那就是币制改革。

币制改革

王莽对币制改革也是情有独钟的,而且一以贯之。从他没当上皇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折腾币制了,而当了皇帝的王莽就更是折腾无极限了。

当皇帝之前,王莽的币制改革是在通行的五铢钱之外增加了大钱(相当于五十个五铢钱)、契到(相当于五百个五铢钱)、错刀(相当于五千个五铢钱)。

当了皇帝的王莽,更是变本加厉,在位期间又再次进行了三次币制改革。

第二次货币改革,废除五铢钱,让市场上就剩下重一铢的小钱和重十二铢的大钱。

第三次货币改革,是王莽币制改革的造极之作,已经超越了古今经济学家的可能想象。这次改革,王莽建立了一个复杂的货币体系,包括五类货币材料:龟甲、贝壳、金、银、铜;归之为六种类型货币:钱货、金货、银货、龟货、贝货和布货;细分为二十八中标准品类,也就是28品货币面值。

最后一次货币改革是对第三次“登峰造极”之作的一种修正,因为这些“五物六名二十八品”货币,市场就根本不认,所以王莽也只能重新发行大钱和小钱,以稳定货币市场。

已经不需要列举币制改革可能引发的市场混乱了,因为货币已经混乱了,市场必混乱、百姓必无措。

财税改革

设五均官,监督民间市场,给谷、布、帛、丝、绵进行“指导定价”,政府这就是要干预市场和社会的自由运行。

赊贷,百姓祭祀、丧葬以及经营工商业,可以向政府借贷。

六筦,垄断酒、盐、铁三类暴利行业,垄断货币铸造这个最暴利行业,收取山泽税,再加上五均赊贷,合称六筦。

所谓六筦,实际上就是对汉武帝时期的国家垄断经济的系统化和制度化。

实际上,王莽这些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税收的问题,政府得有钱。

为了让政府更有钱,敢想敢干的王莽,当然要加税。

于是,新莽王朝在公元17年出台奴婢税,规定每养一个奴婢,要向政府交纳3600钱。这个税负比汉武帝的算缗令要更为暴力。

但是,王莽在折腾,国家在动荡,人民要起义,于是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接连不断,人祸又赶上了天灾,中原地区出现了大饥荒。

这个时候别说收税、收钱了,就是不花钱都难,新莽王朝遭遇了财政危机。

那么怎么办?

反腐啊!老百姓没钱了,就是有钱也收不上来了,但是当官的还是有钱的,那些贪官污吏也是帝国税基啊。

收其家所有财产五分之四以助边急。

那些当官的,被收走财富的80%,别说是反腐败,这就是明抢。

反腐,追求的目的得是吏治清正,但王莽反腐,却是为了钱。

公府士驰传天下,考覆贪饕,关吏告其将、奴婢告其主,冀以禁奸,而奸愈甚。

反腐败要轰轰烈烈,新莽王朝的反腐败更要轰轰烈烈,因为王莽最发愁的是无处可折腾。

于是,全国范围内反腐运动便拉开了序幕,吏告官、奴告主,社会秩序被搞乱了。所以说“冀以禁奸,而奸愈甚”。

外交改革

改名匈奴,王莽的改名已经走出国门,给官员改了名、给郡县改了名,王莽还得给匈奴改名。

因谕说改其号,号匈奴曰“恭奴”,单于曰“善于”,赐印绶。

匈奴人会听吗?王莽这不是欺负人吗?

但是,匈奴人还真听了,真改了名字。因为王莽给钱了,有钱能就能使匈奴改名字。

王莽得偿所愿,他给天下改名字的伟大事业正在前行。

单于贪莽金币,故曲听之,然寇盗如故。

要都是改名字这样的小事儿,还都好说,但是王莽可是要折腾大事的。

他要发展“华夷之辨”,就是要卑蛮夷而贵华夏。

王莽一改昭宣以来的羁縻政策,非要把西域各国的国王改称侯,简单说就是你们都是中原帝国的诸侯,所以就不要称王了、封你们做公侯。

这就不是花钱的问题了,于是西域各国攻杀西域都护,使得中原帝国难以在继续控制西域。

非但西域不满意,西南夷也不满意,于是兴兵叛乱。

西北得打仗、西南也得打仗,但王莽没有汉武帝的武功,他除了改名字,当真不会打仗。对外打仗,外行;对内打仗,也是外行。

王莽改革,不胜枚举,全方位、立体化,都不足以概括皇帝王莽的各种折腾。

所以,这里只能择其要者。

我们不禁要问,王莽为什么要这么做?

他是一个有想象力的皇帝,更是一个理想主义的皇帝,所以就要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天下万国,所以很奇葩。

并非如此。

王莽在“想象”着改革,但他不是自己一个人在“想象”。

王莽的背后还有一众儒家官僚,皇帝王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集团在作战。

他的种种奇葩改革和奇葩政策,也都是有据可查、有章可循的。

而这些根据和典章,就是儒家经典。

儒家暗流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这是汉宣帝教育太子的一段话。

作为一个实干的皇帝,汉宣帝瞧不上儒家、更瞧不上周政。他认为儒家和周政都是忽悠人的,“使人眩于名实”,是做不了事情的,“何足委任”。

但是,儒家却越做越强了。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的发展就已经不是汉家皇帝所能控制的了。

儒家,成为一股暗流。

汉武帝重用儒生,所以儒家学者逐渐登上了执政朝堂。

学儒术就能当官,当官的儒家还得重用儒生当官,这便是一个正反馈回路。

这个回路会越来越强,所以儒家垄断政治就在所难免。

汉武帝首建太学,所以学习儒家经典将会更容易,也会有更多的人学习儒家。

西汉太学

随着太学的不断壮大,汉帝国便培养了更多的儒家学者和儒家官僚、

多到什么程度?

已经多到了不是所有儒家精英都能当官的程度。

于是,儒家学者不仅居于庙堂之高,而且还要处江湖之远。

起初,太学的规模很小,但逐渐扩大,到了汉昭帝时期就是每年培养100名太学生,汉宣帝时期每年培养200名太学生,汉元帝时期就是每年培养1000名,汉成帝时期是每年3000名,王莽时期更彪悍,直接破万,达10800人。

子曰:过犹不及,就是这样,某种思想理念变得太彪悍,它就会过犹不及。

庞大的学校系统

所以,很多看起来不正常的东西,就会出现。原因就是这些不正常的东西,在某种思想理念中都有出处,天下要按照理论去设计了。

但这种理论,究竟是对是错、是好是坏,谁也不知道。

成帝时期,天灾异象不断,于是丞相翟方进被烧死,因为天人感应,负责阴阳协调的丞相就得谢罪。

按照儒家理论说教,丞相会被烧死、以死谢罪。那继续发展下去,儒家理论说教就会烧到皇帝头上。

于是,公元8年,汉皇帝刘婴按照儒家经典的说教,把皇帝之位禅让给了王莽。

皇帝王莽的种种奇葩改革,都是儒家理论说教的实践,王莽不是凭空自己琢磨怎么样设计国家,而是在按照儒家经典去设计国家。

比如官制改革:

莽以《周官》、《王制》之文,置卒正、连率、大尹,职如太守。

比如礼乐改革:

莽意以为制定则天下自平,故锐思于地理,制礼,作乐,讲合《六经》之说。

其他诸如土地改革、币制改革以及外交改革,都是源自各种儒家经典的只言片语。

但是,在王莽及其一众儒家官僚眼中,这些只言片语就成了金科玉律。他们要按照这些金科玉律严格设计这个国家、这个天下。

王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也不是一个人在奇葩。

人心思变

还得说到汉武帝。

为了能打败匈奴,汉武帝已经进行了剧烈的国家改革。

比如,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汉武帝实施了盐铁官营和货币垄断。

那么这个政策结果是什么呢?

老百姓可以种地、可以勉强生计,但却没有了发财的希望。

当然可以打仗当兵,跟秦制一样,立功封侯,但战争的风险指数太高,关键是武帝之后虽有战事,但已经大为减少了。

所以,普通人就没了出人头地和发财致富的希望。

没了希望,就会生出不满,虽然不至于造反,但会怨天尤人。

再如,为了加强皇帝权力,汉武帝设置了内朝,削弱丞相权力。

皇权加强,会有什么结果?

雄才君王,则天下无敌;弱智皇帝,则天下鱼肉。

但这都是极端情况。

一般的情况是什么?就是外戚做大。

而王莽就是一个外戚。

外戚们不用在三公九卿、郡守县令的体系里摸爬滚打了,他们只需要进入内朝就可以。

而且身为正常官僚体系的外朝,他们的意见也不再重要,仅是一群干活的人。

武帝为防外戚专权,都把太子的母亲宰了,但到头来就是没有防住。

中央是外戚掌权,而地方呢?

也没好到那里去。

汉帝国的察举制,汉武帝给加强了,这便造就了地方豪强。

所以,能进入官僚体系的,能出人头地的,能建功立业的,要么是外戚,要么是士族。

于是,社会阶层便只能固化。

如此形势之下,便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人心思变。

世界得变一变、国家得变一变,朝廷得变一变。

所以,王莽篡汉,没啥阻力;王莽改革,支持满满。

王莽,他的改革,能够得到整个时代的加持。

总结:儒家还是儒家,它不坏,但却可以被人玩坏

王莽改革,是奇葩。

王莽打仗,更是奇葩。

新汉昆阳之战,是新莽王朝各种奇葩的集中绽放。

为了剿灭南阳更始政权,莽新王朝组建了一支风流与嚣张兼备的42万莽军团。

朝堂三公,做领兵大元帅,这是一个豪华的前敌司令部。

州郡牧首,做大军部将,这是一个“精英”荟萃的指挥体系。

六十三家兵法专家,做军师幕府,他们还带着图册兵书、前来助战。

这是一个最有知识的军师幕府。

府库珍宝,全都带上;珍奇猛兽,也要带上,莽军团可以用用钱砸死起义军,也可以用猛兽吓死起义军。

倾府库以遣邑,多赍珍宝猛兽,欲视饶富,用怖山东。

而打起来仗来,莽新军团更是嚣张。

任凭重镇南阳被起义军围着打,就是不去增援,而是在昆阳小城死磕到底。

昆阳城被打服了,已经举白旗投降了,结果呢?

莽军团的三公元帅们非让人家退回去守城,不许出来,等着我们攻进去、然后把你们城屠了。

光武帝刘秀也是一个书生,大军碾压,他不仅不跑,而且不知道从哪攒了万八千人到昆阳增援来了。

而且更彪悍的是:光武帝还要“鲁班丝血五杀、单挑敌方水晶”。

带了3000人挖地道,杀进了42万莽军团的中心打仗,要实施什么斩首行动。

斩首行动没成功,但是刘秀却把42万莽军团给一举击溃了。

这就是莽新王朝的奇葩历史。

我们能够发现的是一个趋势是:逐渐儒化的大汉帝国及其一众精英,越来越执着经传本本、越来越迷信儒家教条,越来越理想主义,所以越来越不切实际。

儒家是讲故事的,他能够发挥统一思想的作用。

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儒家就发挥了这种意识形态的作用。

儒家能够凝聚天下人,天下人相信一套礼乐的故事。

儒家能够提供价值判断,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仁义给出了判断。

儒家能够为统治者提供辩护,皇帝制度、伦理秩序,儒家在帮着建构合法性。

但儒家这套故事不允许被教条主义,一旦教条了,那就是把儒家给玩坏了。

而其结果就是各种奇葩的骚操作。

一旦儒家被奉为圭臬,法家就会式微。

而法家是做事情的。

正如汉宣帝所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儒家可以用,但不能执着,政治是杂家,所以干事情必得霸王道杂之。而所谓霸王道杂之,主要就是法家。

执着于儒家教条,不是王莽一个人,而是一众儒家官僚和儒家知识精英。

而时代思变,但变不得法,归于儒家教条的变法就是各种奇葩改革。

王莽奇葩,是一个时代的纠结强加在了他一个人身上。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