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的唐代皇帝有多会玩诗?里边隐藏着治国之道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侃大山

很多人喜欢用“唐诗宋词”来形容唐代诗歌的繁盛,而除了盛唐时期,中晚唐时期曾有一次诗歌的大爆发,被后世学者称为“诗歌发展关键三阶段之一”。

当时有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李贺等一众熟悉的名字。

一、皇帝带头搞诗歌

元和八年,唐宪宗让宰相武元衡,副宰相李绛、李吉甫等高级官员献上旧体诗。所谓的“旧体诗”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诗歌形式,陶渊明是其代表人物。

唐代诗人喜欢做近体诗,内容多是吟风颂月,讲究对仗、辞藻华丽。

但在韩愈等人的眼里这样的文学创作不接地气,诗人失去了应有的灵魂。

于是韩愈从诗歌入手,高举“仿古”大旗,继而战线延伸到了文章,才有了后来的古文运动,继而出现了“唐宋八大家”。

不过让大家想不到的是,当值的皇帝唐宪宗竟然主动让高级官员献上旧体诗,而这背后却隐藏着治国之道:

只有这样说人话的诗词才能从中看出民情人意、治国之道,这是许多讲究格律但言之无物的格律诗无法做到的。

唐宪宗这种虚心纳谏、开明包容的心态一改浮夸的社会文风,使得政治清明、社会宽松,甚至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元和中兴”。

随着高层的重视,天下的诗人们开始踊跃创作旧体诗,一扫安史之乱后50余年的文化颓势。间接的也在帮助韩愈摇旗呐喊。

如果说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那么唐宪宗则是幕后最佳助攻手。

二、诗坛的众多帮派

如果说元和年间的政治风向间接成就了韩愈,那么当时文化明星元稹和“草根诗歌之王”白居易则是完完全全的直接受益者。

两个人不仅都做过谏臣,仕途也同样都不顺畅,两人在贬到地方后反而激发了创作的“第二春”。

元稹曾为去世40多年的杜甫写了篇墓志铭,帮助时人发现了原本属于“诗圣”的荣光。工作闲暇时,元稹还不忘与白居易、刘禹锡等人通过互赠乐府诗来和言志诗。

刘禹锡和他的好朋友柳宗元在官场的名声比元、白二人要大,因为刘、柳曾是“永贞革新”的核心成员,也曾在政坛中枢里发号施令。

后来“永贞党”因为树敌太多被合力打击下台,被贬斥到永州的柳宗元写出了传世的《永州八记》。

元和八年,白居易还在因母亲的去世而丁忧在老家,他亲自耕耘田地,在劳动中逐渐找到了文学创作的方向,这一年他写了十六首模范陶渊明的和陶诗。

元稹和白居易在那段时间创作了大量作品,同时也为因何而创作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作品主要是为社会现实而写,不作无病之呻吟。文人应该发挥社会责任,作品要反映民间的疾苦,让施政者对症下药。

元、白诗歌内容切合民生之痛,语言又通俗易懂直入人心,成为贩夫走卒都能够传唱的经典作品,而作品又借着贩夫走卒之口传遍天下,成为诗歌主流。

元稹和白居易影响了很多诗人,比如写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绅、“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的张籍都被归为的元白诗派。

而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则是元、白二人的近邻,韩、孟主张“不平则鸣”,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不多,但是喜欢通过描述自己的悲惨遭遇而揭露社会弊端,这一大“门派”云集了贾岛、皇甫湜等干将。

三、后人的赞誉

元和年间,文学名人如井喷式的涌出与政治稳定、文化繁荣有着脱不开的关系。而他们多半都是生死之交,比如元白、刘柳、韩孟等,恐怕一直仰慕李白的杜甫都羡慕这种关系吧。

而唐宪宗选用的重臣大多都是有作品传世的诗人,他们也更倾向于保护文人。

如果韩愈、白居易这种嘴上不饶人的主儿,碰上脾气不好的皇帝,恐怕早就被拖出去斩杀十多回了。

清朝学者陈衍曾提出过古代诗歌发展经历了三大盛世,分别为开元、元和和元祐(北宋),认为诗歌“莫盛于三元”。

在这些文学明星耀眼的背后,是代表中唐时期的“元和中兴”。

参考资料:《血腥的盛唐》

东吴少将曾是“三害”之一,回头报国却反被同僚害死

巨鹿之战碰到这样的反差,项羽想输都难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