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涂的元子攸,双输的选择:火并枭雄尔朱荣,丧命于冰冷绝望之中

公元528年,三十五岁的尔朱荣率军进入洛阳,杀死胡灵太后及幼帝元钊,同时大肆屠杀洛阳达官显贵逾两千人。

公元530年,三十七岁的尔朱荣不听劝谏,执意入朝觐见孝庄帝元子攸,被元子攸带着亲信乱刀砍死。

在中国历史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并不少,可真正被皇帝用突袭火并出局的权臣,似乎只有北魏尔朱荣和满清鳌拜等寥寥数人。


从表面上看,尔朱荣对元子攸还是挺不错的。

在拥立元子攸登基称帝之后,尔朱荣一再对自己曾经屠杀达官显贵的行为表示忏悔,也一再为自己曾经试图强行迁都的行为表示道歉,更是一再对元子攸表示亲近和尊敬。

荣乃上书,称:“大兵交际,难可齐壹,诸王朝贵,横死者众,臣今粉躯不足塞咎,乞追赠亡者,微申私责。无上王请追尊为无上皇帝,自馀死于河阴者,诸王赠三司,三品赠令、仆,五品赠刺史,七品已下及白民赠郡、镇;死者无后听继,即授封爵。又遣使者循城劳问。”——《资治通鉴》·梁纪八

后数日,帝与荣登高,见宫阙壮丽,列树成行,乃叹曰:“臣昨愚暗,有北迁之意,今见皇居之盛,熟思元尚书言,深不可夺。”——《资治通鉴》·梁纪八

据说,尔朱荣曾在皇宫赴宴时喝得烂醉如泥,元子攸当时就想拿刀杀了他,但被左右的人劝住了。尔朱荣虽然不知道此事,但在酒醒之后也感到后怕,从此不敢在皇宫留宿。

荣喜,因求酒饮之,熟醉;帝欲诛之,左右苦谏,乃止,即以床舆向中常侍省。荣夜半方寤,遂达旦不眠,自此不复禁中宿矣。——《资治通鉴》·梁纪八

据说,在集会射箭时,每当元子攸射中目标,尔朱荣就会带头站起来大声喝彩。大家看到尔朱荣带头喝彩,自然不敢落后。于是元子攸射中目标时,整个场面就会显得非常壮观,甚至还有点滑稽。

荣举止轻脱,喜驰射,每入朝见,更无所为,唯戏上下马;于西林园宴射,恒请皇后出观,并召王公、妃主共在一堂。每见天子射中,辄自起舞叫,将相卿士悉皆盘旋,乃至妃主亦不免随之举袂。——《资治通鉴》·梁纪八

通过上述两个事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尔朱荣在尽力与元子攸搞好关系,希望能够与元子攸达成默契,君臣和谐共图大业。

再具体一点说:尔朱荣曾经大肆屠杀北魏的达官显贵,双方早已是不死不休的局面。但尔朱荣却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与北魏旧势力握手言和。

究其原因,还在于北魏过于庞大。尔朱荣虽然可以把洛阳城的达官显贵屠戮一空,但散布在北魏两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还有着数不胜数的北魏旧势力。他们拥有众多的军事、政治和经济资源,依然是不可忽视的利益集团。


尔朱荣进入洛阳,乃至于打败葛荣,这只是意味着逐鹿天下的争斗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绝不意味着尔朱荣已经捕获了这头鹿,他只是在第一轮竞争中暂时领先罢了。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尔朱荣不能成功地接管或收编北魏旧势力,那么尔朱荣就会渐渐丧失第一轮获得的领先优势。

但尔朱荣尊崇皇帝的这些行为,只能缓和他与北魏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却不可能化解。因为尔朱荣那种深刻于骨髓的野蛮不会得到改变,自然也不会有人真心实意地与他合作。

当时的尔朱荣虽然是帝国第一军阀,但能够独当一面的军政大佬实在太多,所以尔朱荣也只能用尊崇元子攸的方式,来尽可能地维持自己的领先优势。

但尔朱荣对元子攸的尊敬,只是流于表面。当元子攸与尔朱荣产生矛盾的时候,尔朱荣骨子里那种专横和野蛮就会爆发,这才是元子攸深恨他的重要原因。

有一次,尔朱荣打算破格提拔一个人当曲阳县令,元子攸认为这个人不合适,于是就任命了其它人。尔朱荣当即派了一部分军队给自己打算破格提拔的人,把元子攸任命的人赶走了。

帝又与吏部尚书李神俊议清治选部,荣尝关补曲阳县令,神俊以阶悬,不奏,别更拟人。荣大怒,即遣所补者往夺其任。——《资治通鉴》·梁纪十

从表面上看,尔朱荣在与元子攸的交锋中占据上风。但实际上,尔朱荣却在逐鹿天下的争斗中明显处于下风。作为一个臣子,居然敢公然无视皇帝的权威,谁还会相信他之前所做的种种表演呢?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团结大多数呢?

一个成功的权臣,他和皇帝的日常接触应该是这样的:权臣一再向皇帝表示尊重,但皇帝非常识时务,从来不违拗权臣的意思。

结果就是权臣一再尊重皇帝,皇帝一再信任权臣,双方亲密无间,权臣的一切行为都获得皇帝的许可。

反观尔朱荣,元子攸跟他从来不是一条心。就算尔朱荣能在某件事情上迫使元子攸服从自己,在外人看来,尔朱荣这个权臣也是非常失败的。

当皇帝与权臣在人事任命上发生争执的时候,被任命者的举动往往能客观反映出当时的局势:如果没有人敢接受皇帝的任命,那权臣自然不用和皇帝争权;如果敢于接受皇帝任命的人很多,权臣却横加阻挠,只会为自己树立越来越多的敌人而已。

在后来的人事任命上,孝庄帝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尔朱荣却是一点办法也没有。最后,尔朱荣只能恨恨的说:“他忘了自己这个皇帝是怎么当的?他现在竟然不肯听我的意见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曹操面对汉献帝也就这副德性,那曹操还是曹操吗?

荣闻之,大恚恨,曰:“天子由谁得立?今乃不用我语!”——《资治通鉴》·梁纪十


在军事上,尔朱荣在打败葛荣之后,成为了北魏最强大的军阀。但尔朱荣所代表的军政集团,比起葛荣所代表的军政集团,稍微也就更加稳定一点而已。

一个稳定的军政集团,必定有着很多盘根错节的利益联系,绝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死亡而瞬间崩溃。

这些盘根错节的利益联系,会给军政集团内部的主要成员一种安全感,认为维持这个军政集团的统一,对大家都有好处。

在这种背景下,即使老首领去世,集团内部的成员也会想尽一切办法,保持这个集团的统一、团结和稳定。

比如说贺拔岳,他所代表的军政集团,是继尔朱荣之后最大的军政集团之一。比如说宇文泰,他所代表的军政集团,是后来北周的前身,也是隋帝国和唐帝国的前身。

贺拔岳所代表的军政集团,当初也不太稳定。因为这个军政集团内部派系林立,谁也没有压服其他人的实力。

但贺拔岳所代表的军政集团,显然要比尔朱荣所代表的军政集团要稳定,因为贺拔岳军政集团内部有着盘根错节的利益联系。贺拔岳去世之后,这个军政集团内部虽然也存在着分歧,但始终没有发生内讧,最后依然通过类似联盟的方式实现了团结。

宇文泰所代表的军政集团,同样谈不上稳定。因为宇文泰的实力和影响力都不足。这个军政集团只是为了不被其他人吞并,所以才抱团走到了一起。

宇文泰去世之后,他的接班人宇文毓就被宇文护所杀。可就在大家都以为,宇文泰集团即将发生内讧的时候,这个集团却最终实现了团结与稳定。

反观尔朱荣去世之后,他所代表的军政集团那真是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分崩离析了。


从前的葛荣一系,在如日中天之际,被尔朱荣几千人打得土崩瓦解;现在的尔朱荣一系,也在如日中天之际,因为尔朱荣的死瞬间土崩瓦解。

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尔朱荣团队中的不安定分子太多。

我随便报几个名字:高欢、宇文泰、贺拔岳、侯景、慕容绍宗……对北魏末年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这几位全是头上长角、身上披鳞的乱世枭雄,谁也不是善茬。他们早就想着脱离尔朱荣自立门户,只是一直没有逮着机会。尔朱荣一死,他们就名正言顺地开始闹分家。

其实只要看看尔朱荣和元子攸的相处模式,就不难理解高欢和贺拔岳等人的举动了。

元子攸是在尔朱荣的支持下登基称帝的,可元子攸在尔朱荣面前,永远是一副不服气的样子。尔朱荣面对撒泼打滚的元子攸,却只能在心里痛恨,却不敢把他怎么样。

帝正色曰:“天柱若不为人臣,朕亦须代;如其犹存臣节,无代天下百官之理!”——《资治通鉴》·梁纪十

见微知著,尔朱荣面对一个愣头青元子攸尚且如此无力,那他面对高欢和贺拔岳等人的时候,又是怎么做的?我估计也不会有什么高明的驭下手段。

许多人认为:尔朱荣的死只是一个意外,如果尔朱荣活着,北方很快就会重新统一。可在我看来:如果尔朱荣真有这样了不起,那他就用不着死了。

尔朱荣是在控制元子攸的时候尚且会翻船,谁敢保证他在控制高欢和贺拔岳等人的过程中不会翻船呢?尔朱荣连元子攸都摆不平,说他肯定能摆平高欢和贺拔岳等人,恐怕也太看得起尔朱荣了。

元子攸冒险击杀尔朱荣自然是错误的,因为他就算能击杀尔朱荣,也无法控制局势。所以元子攸为自己的错误买单,给尔朱荣偿命去了。

但有一点元子攸没有看错,他肯定认为:只要尔朱荣一死,尔朱荣所建立的军政集团就会分崩离析。只要尔朱荣集团倒下,整个北魏就会彻底进入群雄逐鹿的局面,元子攸作为皇帝,就有足够的机会纵横捭阖。

从结果来看,元子攸的看法没有错,但元子攸错就错在,他低估了人心的险恶,更低估了自己的重要性。

原因也很简单:天下即将大乱,谁都希望自己成为最后的胜者。而一个合格的傀儡皇帝,无疑是绝佳的合作搭档。可元子攸敢于冒险击杀尔朱荣,就给所有的乱世枭雄提了一个醒:我元子攸绝不甘心做一个傀儡皇帝。

在这种背景下,当尔朱氏率军围攻洛阳的时候,所有的乱世枭雄几乎都在有意无意地旁观:不适合当傀儡的皇帝,还是赶紧去死比较好。


在被尔朱氏围攻的日子里,元子攸想起了尔朱荣,那个表面尊重自己,实际却野蛮粗鲁的军汉。当尔朱度律(尔朱荣堂弟)在城下痛哭流涕怀念尔朱荣的时候,元子攸也流泪了。

因涕泣,哀不自胜,群胡皆恸哭,声振城邑。帝亦为之怆然,遣侍中硃瑞赍铁券赐世隆。——《资治通鉴》·梁纪十

元子攸到底是在为尔朱荣流泪,还是在为自己的不幸命运流泪呢?

如果元子攸能够再多忍一段时间,他是否能够获得更大的权力呢?到了那个时候再与尔朱荣摊牌,或许就会多些胜算。

如果元子攸能够与尔朱荣有更深的利益纠葛,双方是否可以组成一个新的军政集团,共同度过这段难捱的时光呢?

可惜时光无法倒流,元子攸最终被尔朱兆俘虏,关押在洛阳城东的永宁寺里。尔朱兆对他恨之入骨,此时正值冬季,元子攸央求一块头巾取暖,也被尔朱兆断然拒绝。

无奈之下,元子攸只能搂着一根冰冷的铁链,在绝望中苟延残喘。随后,尔朱兆把元子攸送到晋阳,又把他勒死在一座佛寺里。此时距离尔朱荣被杀仅过了三个月,元子攸死时年仅二十四岁,在位三年。

元子攸和尔朱荣的双双退场,为乱世拉开了序幕,谁将成为最后的胜利者,现在说起来还有些为时尚早。


往期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北魏因士族而亡,胡灵太后担骂名

尔朱荣趁势而起,七千战胜三十万

尔朱荣进退失据,提议迁都被否决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