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汉唐能吊打游牧民族宋明却总遭欺负呢

环顾中国历史,北方游牧民族总是中原王朝的悬顶之剑:春天到了,马儿肥了,单于铁骑南下了。

对付嗜血牛蝇一般的游牧民族,农耕民族怎么办?

秦朝是筑长城。汉唐两代,中原王朝选择了硬碰硬的反击。

图:骑兵对骑兵才是王道

冷兵器时代,没有强大的骑兵集团,反击无从谈起。汉唐两代军力鼎盛,汉朝大破匈奴,唐朝屡克突厥,开疆拓壌,靠的就是强大的骑兵集团,更确切的说,靠的是强大的马政!

只有大量优良的马匹,才是建立强大骑兵的物质基础。

一、

早在楚汉战争期间,北方的匈奴单于冒顿,已发展到“控弦之士三十万”,庞大的骑兵随时可以南侵到山西一带,对中原王朝构成极大的威胁。

汉初由于长年战争,经济凋敝,一匹马价值百金,连皇帝出行都配不齐四匹同样毛色的马来驾车。但开国皇帝刘邦不信邪,亲率三十万步兵为主的军队反击匈奴,结果被匈奴四十万骑兵围困在白登山,差点被俘虏。

图:白登山之围(油画作品)

此后的汉朝皇帝,只好忍气吞声,用“和亲”加以笼络游牧民族,含泪送出了一个个公主。终于到了“文景之治”后,经济繁荣,马政得到飞跃发展。景帝时期,国家建立了三十六所大规模的养马苑,由官奴三万人,饲养了三十万匹官马。

图:汉画里的马政

民间养马也受到鼓励,晁错提出“马复令”规定:养马一匹,可以免除三人的兵役。当时的社会风气,《资治通鉴》上记载:街巷有马,阡陌成群。聚会的时候,骑母马的人,甚至被人看不起。

到了汉武帝时,厩马已经达到40万匹。大汉帝国,开始反击了!

汉武帝建立起几十万骑兵集团,通过持续不断的主动出击,把匈奴人一举驱逐到漠北荒无人烟之地。卫青霍去病固然是名将,但最大的功臣其实是后勤,是马政官,是马!

汉匈百年战争,数万乃至数十万的骑兵集团交锋结果,以匈奴被打的四分五裂告终。

国力远逊的匈奴,在中原王朝几十年连续打击下,后果几乎是毁灭性的,难怪匈奴人发出“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哀鸣。

二、

时光流转到唐朝,农耕民族开始第二次强大的反击。

隋末唐初,东、西突厥崛起,北方形成割据的乱局。

图:突厥骑兵复原图

解开这个乱局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精锐骑兵。

唐太宗李世民对于骑兵的理解,历朝历代的君王很少比得上。他自己就擅长骑射,作战时亲率“皂衣玄甲”的精锐骑兵,冲锋陷阵。

唐朝大军出征时的步骑配比,为三比一,这是非常黄金的比例,进可攻退可守。名将李靖,屡次大破突厥和吐谷浑大军,擒获颉利可汗,都是依靠精锐骑兵的迂回、长途突袭。

唐朝皇帝对马政非常重视,唐朝开国时只有突厥马二千匹、隋马三千匹,但是唐太宗非常重视马政,在陇西设立了监牧,由太仆少卿张万岁负责,四十年后,牧场的马匹多达七十万匹!到了天宝年间,各军马动以万计,每到征用战马时,只选最壮的马。

图:强盛的牧场

《新唐书·兵志》载:“秦汉以来,唐马最盛。天子又锐志武事,遂弱西北蕃。”

有最盛的唐马,最锋利的唐刀,才有了最威震遐迩的大唐帝国。

三、

提到宋朝,我们都已知道它的经济实力之强盛,人口之多,甚至超越汉唐,但为什么屡屡被游牧民族吊打?连首都都被攻下,两个皇帝都被掳走?

这里不谈宋朝重文轻武、对外求和对内镇压的国策,只说军事。

大形势上,由于后晋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北方藩篱尽失,北国骑兵旦夕之间可饮马黄河,这就是终两宋之世最大的威胁。

如果不能收复燕云,中原王朝就只能被动挨打。

但军事上,宋朝面临一个天然缺陷:中国两大优质良马产地——西北河套一带和东北蓟北一带,分别被西夏和契丹占据。

图:《东丹王出行图》局部,契丹马矫健丰肥

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匡义都是戎马出身,当然知道骑兵的厉害,所以他们咬牙也要组织骑兵,被迫用大量金帛向吐蕃、回纥等民族和民间搜罗马匹,北宋初期还曾开辟登州海道向女真人高价买马。经过苦心经营,太宗时有军马17万匹,真宗时诸路军有马20万匹。

《宋史·兵志》记载,朝廷每年都要向各处买马一万匹以上,但即使这样,还是与汉唐差距很远。到了后来,当权者不重视,牧场被侵占荒废,马政每况日下。

因为缺马,宋朝的马军队伍里实际有马骑的,十人中只有一二人,比如河北骑兵部队,能挽弓一石的人才有马骑,其他则改作步弩手或者枪刀手。

而到了南宋,由于丧失了陕西,马匹产地更紧缺,朝廷设在郢、鄂州之间的牧监,有牝、牡马千余匹,十余年间才生驹30匹,又无法军用,只能向西南少数民族买马。当时著名的“中兴四将”之一的刘光世,五万二千三百一十二的军队中,只有三千一十九匹马。

无奈,宋朝的军队只有走“以步制骑”的路子,但谈何容易,说白了就是靠人多,维持一个均势。比如西夏,人口只有陕西的四分之一,宋朝却举全国之力也无法使夏国畏服,什么原因?

与西夏人打过仗的范仲淹一语道破:宋军虽然布置有三十万部队,但都在守城寨,能机动的兵力只有区区两万!

反过来,西夏仗着骑兵的强大机动性,虽然骑兵只有不到十万,但总能在局部形成以多打少,各个击破宋军。

小小的西夏尚且如此,强大的辽、金、蒙古更别提了,当时的辽金骑兵,作战时每人都有两三匹马换乘。

南宋名将吴璘就说过著名的一句话:金军有四长,曰骑兵,曰坚忍,曰重甲,曰弓矢。

四、

更为可叹的是,当时的宋朝朝廷,很多人不认为骑兵重要,连范仲淹这样的宿将也说“自古骑兵未必有利”。写《梦溪笔谈》的大臣沈括也认为:“契丹,马所生,民习骑射,我国则利强弩,不能舍我之长技,勉强其所不能。”

说到底,他们的共同观点,是认为建设骑兵耗费巨大,作战思想还停留在强弩犄角、屯田久守的保守套路。

岳飞为什么被后世誉为军神?为什么金国最忌惮岳飞,说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因为岳飞是第一个在野战中骑兵对骑兵打败了金人!岳飞多年征战,组建了强悍的骑兵部队,光是背嵬军的骑兵就有八千,著名的郾城大捷,就是背嵬和游奕马军的功劳。

汉唐的外战史早已证明,对待游牧民族,就要有“以骑制骑”的进取精神,凭借中原王朝强大的经济基础和优秀的战略战术,只要组织起经过正规严格训练的骑兵集团,对付游牧民族“逐利如鸟隼,困败如云散”的骑兵,完全可以战而胜之。

就个体的战斗力而言,马上长大的游牧士兵更骁勇,但战术和纪律性较差,而经过训练能在战斗中严格保持队形、协同作战的汉族骑兵,集团作战能力更胜一筹。

图:正规训练的汉族骑兵,战斗力丝毫不弱

拿破仑曾经说过:两个马木留克骑兵(埃及强悍的游牧骑兵)可以战胜三个法国兵,一百个马木留克兵和一百个法国兵势均力敌,一千个马木留克兵则绝对打不过一千个法国兵!

五、

明朝建立,统治中国百年的蒙古人被逐到了漠北。但朱元璋留给子孙的遗憾是,北伐战争没有彻底将蒙古残留部队打垮,终于给他们死灰复燃。

有明一代,“北虏”始终是最大威胁,朱元璋、朱棣父子很积极,一直在主动进攻,天子守国门。但英宗之后,明朝就彻底变成消极防御,靠老百姓繁重的“边饷”蓄养的重兵,虽囤积九边而无法进取一寸土地,终于国力耗尽,让满清的铁蹄踏进了长城。

从军事角度看,明朝的败因就是始终没能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集团,一劳永逸地打垮北方游牧民族。

明军骑兵的衰败,源于马政的衰败。

《明史·兵志》记载:按明世马政,法久弊丛,其始盛终衰之故,大率由草场兴废。

朱元璋虽然很重视马政,建国之初在全国设立了大量牧场,并在洪武二十八年榜示:“江南十一户,江北五户共养马一匹。”

但马政是个非常繁杂难见功劳的活,官员很容易懈怠渎职。加上明朝的权贵大臣、地方藩王,为了多占庄园田地,纷纷侵占牧场,导致牧场日趋减少,负责养马的军人生活难以为继。到了嘉靖年间,许多牧场甚至经营不下去面临废除,每到征战,只能靠买马才能供应军队。

而军事上,对付日益强大的满清骑兵,明军只能依靠修筑边墙和火器,被动防御,步步挨打,最终在内外交困中丢了江山。

最后,用风哥最钦佩的名将、汉伏波将军马援的话结束本文: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