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此诗是情诗又非情诗,短短26个字,仿佛看尽了他的一生

文/张强强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文化点心铺“:写文人,读诗词,讲故事,这里只讲跟文学有关的事情

在中国古代,很多文人以儒家立身,同时对佛教又有极浓厚的兴趣。他们往往在年轻的时候,以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立身宗旨,奔走仕途,积极进取。到了中晚年,由于在政治上遭受了巨大的挫折,人生失意,便转而信仰佛教,试图在佛法中找到心灵归宿。

其中,白居易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外儒内佛的诗人。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查凶手,却被指责越职言事。不久,他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自此,白居易的行事风格渐渐转向“独善其身”,思想上也开始接受佛法佛理,写了很多富有禅意的诗作。

今天笔者要和大家介绍的这首诗就是白居易的一首禅意诗,这首诗表面上是写情爱,但又并非仅仅是情爱,短短数26个字,仿佛看见了他漫长的一生:他的情感,他的仕途,他人生的浮浮沉沉,成败得失。这首诗就是白居易的杂言古诗《花非花》。

花非花 唐代: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这首诗浅显直白,就像行云流水一般,不事雕饰,言辞清新婉丽,充满朦胧的美感。整首诗似真似幻,就像温柔夜色里一场美丽的花事,来不及看清它的容颜,便已是黎明。说是梦却那么真实,不是梦却又随着飘忽的云彩,瞬间不见踪影,无从可寻。

有人说这首诗是一首悼亡诗,是为了纪念白居易年轻时的爱人湘灵的,也有人说这首诗是一首咏官妓诗,还有人说这首诗其实是一首极有意味的禅诗。但无论哪一种,富有朦胧美,都是这首小诗最大的特点:文字空灵,语言精炼,让人咀嚼不尽。

首句“花非花,雾非雾”,就给人一种琢磨不定的感觉。两个比喻巧妙唯美,突出了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又难以长久。至于所咏之物是什么?是一位女子?是一段情感?还是过往的人生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们都已经成为过去了,让人难以挽回。

紧接着第二句“夜半来,天明去”令很多读者怀白居易是在说梦。可是在第三句“来如春梦几多时?”中又可知道,作者并不是在说梦,而只是把把梦当成了一个比喻。这里的一“来”一“去”承上启下,对比鲜明。这个所咏之物像春梦一样美丽,但是却“夜半来天明去”,于是作者最后发出感“却是朝云无觅处”。

整首诗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并且以鲜明的形象说明了一个未曾说明的寓意,朦胧感伤,令人回味。这首诗的寓意虽然很不明确,但是从它被作者编在自己的诗集“感伤”之部可知,这首诗多少还是和情爱有关。所以后世很多文学爱好者更愿意把这首诗当作一首经典的爱情诗,传唱至今,经久不衰。

回首过往,白居易也曾爱过。那时花好月圆,岁月静好。他曾经也相信无需再去许下任何诺言,就可以地老天荒地过一生。可是,世间事总是太多身不由己,那些美好终究已成过往。此时的白居易,世界在他心中是空无一物的。他只想把余生过得淡定一些,过地从容一些。余生是谁,都已经不重要了。

(注: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