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天京后曾国藩做了三件事示弱朝廷,从而避免了兔死狗烹的下场

湘军攻克天京后宣告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但清廷最高统治者的心却没有放下,因为曾国藩手下还有十几万的湘军,如果他们乘势北上,那么结果可能比太平天国更为可怕。于是,清廷开始着手防备曾国藩,并开始分化瓦解湘军的势力。

​曾国藩对于朝廷的举动心知肚明,摆在他面前的路只有两条,一是功成身退,二是起兵造反。显然,对于造反曾国藩并没有必胜的把握,而且也与他立志做圣贤的思维格格不入。因此,曾国藩马上采取措施,采取了三个向清廷示弱的动作:

第一,奏请停解部分厘金

同治三年七月二十九日,曾国藩首先停解广东厘金。因为广东厘金属于越境抽厘,为战时筹饷的应急办法,所以曾国藩首先奏请停止解送浙、皖湘军大营,改由本省征收。十二月二十二日,他又奏请停收江西半厘,让出一部分利权、兵权给沈葆桢,在政治上争取主动。

​同治四年五月二十四日,曾国藩又奏请停解湖南东政局厘金。东征厘金是从咸丰十年开始征收的,当年七月,曾国藩为扩大围攻安庆的湘军,特在湖南设东征局,于湖南本省厘金之外加抽半厘,解送湘军大营。由于重复抽厘,致使湖南商贾疲困,民怨沸腾,一开始就遭到湖南各阶层的反对。

攻陷天京后,湖南方面立刻要求停止征收东征厘金,曾国藩为了平息各种负面影响和指责,随即上奏停止。可以看出,曾国藩的头脑是十分清醒的,在镇压太平天国后,他必须要稀释手中的财权,从而赢得朝廷和各省督抚的认可。

第二,裁撤部分湘勇

湘军本非国家经制之兵,属于有事招募,事过遣散的官勇。按照规定,攻陷天京以后应该加以解散遣回原籍。况且,自安庆大战之后,湘军数量日增而质量日降,经过天京这场大抢劫之后,湘军各营更加腐败不堪,也必须遣回。

​当时曾国藩指挥的湘军虽有十二万,但左宗棠四万人已成独立状态,可不予过问;江忠义、席宝田军一万人也归沈葆桢节制;鲍超、周宽世两军二万余人已赴援江西,随即拨给沈葆桢管辖。这样,他手中直接掌握的就只有曾国荃统带的五万人马,而清政府最感到畏惧的便是这五万人,所以曾国藩首先要裁撤这部分湘军。

同治三年七月二十日,曾国藩奏请裁撤湘军二万五千人,只留一万人留守江宁,剩下的一万千人进入皖南、皖北当做机动部队。在其后的一个时期,曾国藩继续对湘军进行裁撤,直到同治四年五月,湘军大部被裁撤,以至于曾国藩北上剿捻时,可以调动的部队仅剩下刘松山、易开俊的老湘营六千人。

第三,奏请曾国荃开缺,回籍养病

曾国荃在攻陷天京后,因急功近利,一时成为众矢之的,同时清政府对他也最不放心,欲让他速离军营又不令他赴任浙江巡抚。曾国藩无奈之下,只能以病情为由,陈请曾国藩开浙江巡抚缺,回乡调理,以避开舆论的锋芒,解除清廷的这块心病。

同治三年九月五日,朝廷即获批准,并赏给曾国荃人参六两,以示关怀。十月四日,曾国荃带着满腹委屈和怨愤返回湖南。由于怨气未消,终致大病一场。同治四年二月,清政府令曾国荃病势稍好时进京陛见,当年六月授他为山西巡抚,他都托病请辞不肯从命,直到同治五年三月调其为湖北巡抚,他才前往赴任。

曾国藩所做的这三件事,无论是奏请停解厘金、裁撤大部湘军,抑或为曾国荃陈请开缺回籍,都是围绕着兵权二字进行的。但也可以看出,曾国藩并没有完全放弃赖以起家的兵权。他在裁军时仅限于江宁和皖南各军,而将成大吉、鲍超、江忠义、席宝田的部队和老湘营全部保留下来。这些军队虽名义上不归他掌握,但统领皆是他的旧部,一旦有事 完全可以奏调。

​攻陷天京后,曾国藩依靠上面的三条策略完成了政治上的退却,缓和了同清政府的矛盾,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化险为夷,渡过难关。他能够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在封建社会中,像曾国藩这样恰如其分地完成这种转变的事例并不多,而身败名裂、兔死狗烹则不绝史书,由此可见,曾国藩政治嗅觉之灵敏,处事之果断。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