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识时务大明孤臣:明亡后自筹军马出关抗清,乾隆赞他一代完人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崇祯皇帝自缢殉国前,曾痛斥道:“诸臣误朕也!”又高呼曰:“大臣皆可杀!”



(崇祯皇帝剧照)

诚然,相对比于南宋灭亡时士大夫纷纷赴死的气节,以及10万军民投海殉国的悲壮,明朝灭亡时大臣们的表现着实令后人大跌眼镜。

前有降清的洪承畴,后有打开山海关的吴三桂,更莫提成千上万匍匐在李自成脚下摇尾乞怜的文臣武将。

但是,凡事不能一概而论,晚明时期实则也不乏铁骨铮铮的忠臣良将,大书法家黄道周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黄道周像)

黄道周,福建漳州府漳浦县(今福建省东山县铜陵镇)人, 祖籍福建莆田,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中进士,改庶吉士,历任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等职。

黄道周师从晚明名臣袁可立,深受恩师刚正之气影响,为官期间,敢于直言犯谏,但也正因为如此,黄道周为崇祯皇帝所不喜,屡经磨难,仕途坎坷。

袁崇焕案中,原大学士钱龙锡被牵连论死,朝野上下无人敢替钱龙锡求情,唯有黄道周冒死为钱龙锡辩冤,结果激怒崇祯皇帝,被削籍为民,赶回老家。



(黄道周书法)

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黄道周被召回京师,官复原职,兼翰林侍读学士。但是,仅仅两年后,也就是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向来刚正不阿的黄道周,又犯了“老毛病”,因反对杨嗣昌私下议和与崇祯皇帝当面发生争执。

崇祯皇帝袒护杨嗣昌,痛斥黄道周说:“一生学问只办得一张佞口!”暗指黄道周故作姿态,欺世盗名。面对龙颜大怒的崇祯皇帝,黄道周仍不示弱,而是厉声直逼皇上:“忠佞不分,则邪正混淆,何以治?”

黄道周有才有德,却不懂能屈能伸,再次激怒崇祯皇帝的结果是,被连贬六级,调任江西按察司照磨。

崇祯十三年(1640年),江西巡抚解学龙向朝廷推荐黄道周,崇祯皇帝想起往年之事,大怒,下令将二人纷纷逮捕入狱,并治以“伪学欺世”之罪。这一次,黄道周又被廷杖八十,充军广西。

由以上种种事迹不难看出,在北明时期,黄道周仕途坎坷,不得皇恩,甚至还被崇祯帝骂为枉有学问的欺世盗名之徒。但是即便如此,黄道周仍忠心不改,誓死要与大明王朝同生共死。



(黄道周像)

崇祯自缢,大明灭亡后,黄道周再次出山拱卫南明小朝廷,在隆武朝任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相当于首辅)。

黄道周本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但在国家危亡之际,他却毅然扛起抗清大旗,募众数千人,马仅十余匹,带着一月粮草,出仙霞关,与清兵拼死搏斗。结果不难猜想,不久后,黄道周兵败被俘。

满清政府首先派洪承畴劝降黄道周,黄道周冷笑一声,仅用一副对联回应:“史笔流芳,虽未成功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对联中的“史”指史可法,“洪”指洪承畴,黄道周把铁骨铮铮的史可法与卖国求荣的洪承畴对比,表达了自己的宁死不屈。



(黄道周像)

随后,抱着必死决心的黄道周绝食十二日,于隆武二年三月五日(公元1646年4月20日)英勇就义。

壮烈殉国前,黄道周留下如是遗言:“蹈仁不死,履险若夷;有陨自天,舍命不渝。”

就义当日,昔日老仆伏地痛哭不止,其声甚哀,黄道周则大义凛然,面不改色,安慰老仆说:“吾为正义而死,是为考终,汝何哀?”在黄道周看来,他这是死得其所,无需悲哀。

临行前,黄道周不忘向南最后一次跪拜故国,并撕裂衣服,咬破手指,留下如是血书:“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

刀落头断之时,黄道周口中仍高呼:“天下岂有畏死黄道周哉?”人头落地,黄道周仍“兀立不仆”。也就是说,黄道周人死头断后,身子仍挺直如松,气节不倒。

黄道周死后,收尸者在他衣服内发现了七个大字——大明孤臣黄道周。作为明朝著名的大书法家,这或许就是他一生中最珍贵、最感人的一副书法作品吧。



(黄道周书画作品)

每每读到黄道周的事迹,笔者都忍不住热泪盈眶,百年之后,就连清朝的乾隆皇帝也不得不盛赞黄道周:“不愧一代完人!”

谁说晚明无忠臣?谁说大臣皆可杀?其实,在明朝灭亡时,也不乏黄道周这样的铁骨孤臣。

大明都亡了,他还在奋力抗清。几千民众,几匹劣马,难道黄道周不知道必然兵败?必然身死?

最可贵的恰恰就是,他明明知道结局,却仍抱着必死决心甘愿付出生命代价诠释着一颗拳拳爱国心。纵然那个国家不曾厚待于他,那个帝王不曾恩泽于他。

这就是大明孤臣!这就是文人气节!

参考资料:《南明史》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