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这几位传奇人物影响了中国历史 | 海珠故事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领取iPad豪礼!

曾经的广州“河南”

现在的广州海珠区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生活在这里的街坊们

认识这几位影响中国历史的

“河南”传奇人物吗?

#海珠故事

■ 广州“秦淮河”:十三行富商住河南

在广州十三行对面有条已渐不为人所知的河涌——漱珠涌,它见证了“河南”十八十九世纪对外贸易的繁华。漱珠涌是清代的运粮河,河的西面是十三行总商、广州首富、福建龙溪人潘振承所建的潘家大院所在地,名曰龙溪乡。河上建有漱珠、还珠、跃龙三桥以沟通两岸。从老照片中可见漱珠涌当年繁华之一斑。

漱珠涌旧照

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有6名中国人入选,十三行商人之一的伍秉鉴,就是其中之一。

伍秉鉴在广州的家,位于同福路和南华西路之间的溪峡街附近。这里“溪峡”的名字,取自伍家原籍地名,旁边的“伍家祠道”则是当年伍氏祠堂所在地。

伍家的住宅原来是一个园林,听说非常宏伟,有如《红楼梦》里面的大观园,能在中央大厅摆数十桌的筵席,容纳上千的和尚诵经礼佛。后花园从南华西路开始,一直延绵到珠江,可以被称为当时广州最豪华的私人宫殿之一。

除了伍家,这里还居住另一位富豪,也就是前文提到的修建潘家大院,伍秉鉴的老东家——潘振承。

潘振承小时候以做船工为生,后来从福建来到广州,在商行打工,因为勤恳诚实而被老板委以重任,全权负责商行的买卖。不久之后,老板还乡,潘振承自立门户,开设“同文行”。

1757年,乾隆皇帝一纸禁令实行“一口通商”,专事对外贸易的广州十三行商人无疑成为最受眷顾的幸运儿,“世界级大富商”的头衔也任由着他们轮流坐庄。

■ 从大盗变将军:“河南王”的传奇

清朝没落以后,广州河南一带依然成为许多“土豪”的最佳选择,这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河南王”——李福林。

李福林公馆就位于距离伍家花园不远处的宝岗大道上。原来是李福林驻军的据点,民国十年李福林于此地兴建房屋、花园,以作为军队总部,又称“福军总部”。

李福林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年轻时落草为寇,后来逃亡南洋。在新加坡结识了孙中山,并加入了同盟会。

据说,加盟同盟会以后,李福林住在河内足有两个月,期间孙中山定了革命的功课表,把李福林当作学生给他上课,如遇到时间忙不开的那一晚,也不肯就此缺课,临时叫他人代课。

后来,李福林参与了同盟会发动的如镇南关、庚戌新军之义以及黄花岗起义等工作。革命成功后,李福林曾任建国粤军第三军军长、广州市市政厅厅长、广州市市长等职。

如今的李福林公馆,四层西式洋楼,正门是四柱弧形拱门,整座建筑形如飞机,似飞向北方,据说寓意李福林坚信北伐胜利之意。

■ 让黄埔走向国际:“三国领事”真“架势”!

在新加坡,“黄埔先生”胡璇泽的大名众所皆知,至今还保留了以“Whampoa”(黄埔)命名的街道,圣淘沙还竖立着他的蜡像。

胡璇泽从小背井离乡,远涉重洋来到了新加坡,开始时在父亲的小店铺里学着经营杂粮食品生意。虽然身在他乡,他却难忘故土,因此公司的名字取名“黄埔”。

不用多少时间,他就掌握了不少做生意与交际的窍门,还把各国语言的一些普通话学得朗朗上口。继承父亲事业之后,胡璇泽大力拓展公司商务,在新加坡这个自由港中能协调各种关系,成为了解决各种难题的风云人物。因他开设黄埔公司,又来自黄埔,当地不论华人还是本土人都尊称他为“黄埔先生”。

他还创办了新加坡番禺会馆,为创会会长。种种善举,令胡璇泽的声誉如日中天,众人敬仰,使他成为新加坡赫赫有名的一代华侨领袖。

1878年2月19日,中国驻新加坡领事馆正式开办,这位从广州河南黄埔村走出来的农家孩子,被清政府委任为驻新加坡首任领事,又被俄罗斯、日本分别委任为俄国和日本领事,成为了中国第一位驻外领事,又是国际外交史上难得的一身兼三国领事的外交官,一时在外交界传为佳话。

■ “清华之父”原来也是“广州制造”

梁诚生长在海珠区的黄埔村,这里有世界著名的黄埔古港,是中国与海外通商的主要口岸。

成长在这个涉外口岸的梁诚,从小耳濡目染,少年时期的留学经历,是梁诚人生的转折点。

1875年,未满12岁的梁诚便在家庭的资助下考取第四批留美儿童。1881年,梁诚与其他留学生一起尚未毕业就被召回国。起初在总理衙门做事,不久随张荫桓公使赴美,后任使馆参赞,从此开始了他的外交官生涯。

1904至1905年间,他曾敦促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减免部分未付足的庚子赔款。

照条约清政府应付美国赔款2444万,得到美国国会和老罗斯福总统赞同后,将当时尚未付足之款项1078万,从1909年1月起退还中国。

为选派赴美留学生,清政府于1909年10月在北京西郊设立游美肄业馆,并定咸丰时期的“清华园”为游美肄业馆馆址,学校的建设费用几乎全部来自梁诚努力争取而来的庚款退款。

游美肄业馆创立之后,留美教育逐渐系统化。1911年2月,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设中等、高等科,每科学制为四年。次年,清华学堂改由外交部主管,教育部不再参与,留学色彩更趋浓厚,学堂本身则直接听命于美国驻华使馆,由美国对董事会及校务进行控制。1928年,清华学堂正式更名为清华大学。

于是,梁诚成为“清华之父”的美誉,便流传中外。

来源 | 海珠旅游、原地旅行Muatrip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